图书介绍
农田杂草防除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朝贤,张跃进,倪汉文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477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农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田杂草防除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出版说明1
序言1
前言1
第一章概述1
一、农田杂草治理的历史与现状1
二、农田杂草治理面临的挑战4
三、当前的主要任务11
第二章农田杂草及其危害14
一、禾本科(Gramineae)14
(一)稗14
(二)野燕麦15
(三)看麦娘17
(四)日本看麦娘18
(五)双穗雀稗19
(六)马唐21
(七)毒麦22
(八)棒头草23
(九)千金子24
(十)牛筋草25
(十一)菵草26
(十二)狗牙根27
(十三)白茅28
(十四)芦苇29
二、莎草科(Cyperaceae)30
(一)扁秆藨草30
(二)牛毛毡32
(三)水莎草32
(四)日照飘拂草33
(五)碎米莎草34
(六)异型莎草35
(七)香附子36
三、泽泻科(Alismataceae)38
(一)泽泻38
(二)矮慈姑39
四、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40
鸭舌草40
五、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41
眼子菜41
六、浮萍科(Lemnaceae)43
(一)浮萍43
(二)紫萍43
鸭跖草44
七、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44
八、茜草科(Rubiaceae)45
猪殃殃45
九、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46
(一)通泉草46
(二)婆婆纳47
十、茄科(Solanaceae)48
(一)龙葵48
(二)香薷49
(三)鼬瓣花50
十一、旋花科(Convolvulaceae)51
(一)田旋花51
(二)打碗花52
(三)菟丝子53
十二、锦葵科(Malvaceae)54
苘麻54
(四)欧洲菟丝子54
十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55
铁苋菜55
十四、石竹科(Caryophyllaceae)56
(一)牛繁缕56
(二)繁缕57
十五、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59
马齿苋59
十六、桑科(Moraceae)59
葎草59
十七、木贼科(Equisetaceae)60
问荆60
十八、苋科(Amaranthaceae)61
(一)空心莲子草61
(二)反枝苋63
大巢菜64
十九、豆科(Leguminosae)64
二十、十字花科(Cruciferae)65
(一)荠65
(二)播娘蒿66
(三)遏蓝菜67
二十一、藜科(Chenopodiaceae)68
(一)藜68
(二)灰绿藜69
二十二、蓼科(Polygonaceae)69
(一)篇蓄69
(二)卷茎蓼70
二十三、菊科(Compositae)71
(一)豚草71
(二)三裂叶豚草72
(四)刺儿菜73
(三)苍耳73
(五)苣荬菜74
(六)苦荬菜75
(七)鳢肠76
第三章农田杂草调查研究方法78
一、农田杂草调查方法78
(一)调查方法78
(二)几个量化指标的计算方法80
(三)调查结果比较分析82
二、杂草密度与作物产量损失预测方法89
(一)模型构建90
(二)参数的生物学意义91
(三)模型比较92
(四)模型检验93
(五)模型的应用95
(六)结论96
第四章常用化学除草剂及使用技术98
一、常用化学除草剂及使用技术98
(一)苯氧羧酸类98
1.2,4-D丁酯(98) 2.2甲4氯钠(101) 3.吡氟禾草灵(103) 4.精吡氟禾草灵(105) 5.精噁唑禾草灵(106)6.高效吡氟氯草灵(110)7.喹禾灵111
8.精喹禾灵(113)9.吡氟乙草灵115
(二)苯甲酸类118
麦草畏118
(三)磺酰脲类120
1.金秋(120)2.苄嘧磺隆(121) 3.氯嘧磺隆123
4.甲磺隆(125)5.氯磺隆(127) 6.胺苯磺隆130
7.醚磺隆(131) 8.烟嘧磺隆(133) 9.阔叶散135
10.苯磺隆136
(四)三氮苯类137
1.扑草净(137)2.莠去津(139)3.氰草津141
4.莠灭净(143)5.氟草净(144)6.嗪草酮145
异丙隆147
(五)取代脲类147
(六)醚类149
1.乙氧氟草醚(149)2.氟磺胺草醚151
(七)苯胺类153
1.二甲戊乐灵(153)2.地乐胺(155)3.氟乐灵156
(八)酰胺类159
1.乙草胺(159)2.丁草胺(161)3.甲草胺164
4.异丙草胺(166) 5.异丙甲草胺(167) 6.丙草胺(169)7.敌稗(170)8.萘丙酰草胺172
(九)氨基甲酸酯类174
1.禾草丹(174)2.甜菜宁176
(十)有机磷类177
1.草甘膦(177)2.莎稗磷179
百草枯181
(十一)联吡啶类181
(十二)咪唑啉酮类183
普杀特183
(十三)杂环类184
1.广灭灵(184)2.草除灵(185) 3.二氯喹啉酸187
4.灭草松(189)5.氟草定(190)6.噁草酮192
7.燕麦枯193
(十四)其他类195
1.稀禾定(195)2.溴苯腈(197)3.利收(198)4.速收(199)5.烯草酮(201)6.阔草清202
(十五)混剂204
1.乙·苄(204)2.丁·扑(206)3.丁·西·灭207
4.丁·滴(208)5.丁·苄(209)6.丁·噁(210)7.乙·莠(211)8.百·甲(212)9.旱草清213
二、科学合理安全用药215
第五章主要作物农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219
(一)稻田杂草发生概况220
一、稻田化学除草技术220
(二)稻田化学除草配套技术221
二、麦田化学除草技术227
(一)麦田杂草发生、分布与危害227
(二)麦田杂草防除策略228
(三)麦田主要除草剂品种的使用技术230
三、棉田化学除草技术236
(一)棉区分布类型及杂草发生特点237
(二)除草技术达到的目标要求238
(三)综合防除技术239
四、春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241
(一)主要杂草种类242
(二)春玉米田化学除草配套技术242
(一)夏玉米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分布危害246
五、夏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246
(二)夏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时机247
(三)夏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247
(四)农业管理与化学防除的协调251
六、春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251
(一)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技术252
(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技术253
(三)搞好新药剂的示范254
七、夏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255
(一)单作田杂草防除255
(二)大豆、玉米套作田杂草防除256
八、花生田化学除草技术257
(一)茎叶处理除草剂257
(二)土壤处理除草剂257
九、油菜田化学除草技术258
(一)油菜生产概况258
(二)油菜田杂草分布和主要杂草发生规律259
(三)冬油菜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260
(四)“九五”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261
十、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262
(一)我国蔬菜的栽培特点262
(二)蔬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及其发生特点263
(三)蔬菜田化学除草的特点267
(四)蔬菜田化学除草策略269
(五)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方案271
十一、南方果园化学除草技术286
(一)南方主要果树的分布286
(二)果园管理与田间杂草发生情况287
(三)果园化学除草技术288
一、引言291
第六章抗药性杂草及其治理291
二、杂草抗药性的概念293
三、杂草抗药性的形成及抗性风险因子295
(一)杂草抗性的形成295
(二)抗性风险评估298
(三)杂草抗药性机制301
四、抗药性杂草田间观察303
五、抗药性杂草检测方法305
(一)整株植物检测法305
(二)培养皿测定方法306
(三)叶绿素荧光测定法306
(四)圆叶漂浮检测技术307
(五)新技术307
(六)常规技术的改进308
六、抗药性杂草治理309
(二)避免和治理抗药性杂草的策略310
(一)降低选择强度是预防抗药性的关键310
第七章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313
一、农田杂草综合治理313
(一)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的概念313
(二)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现状313
(三)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的特点及意义314
(四)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措施316
(五)杂草综合治理中的防治指标317
二、农田杂草农业防治318
(一)农业防治318
(二)机械防除320
三、农田杂草物理防治323
(一)火焰除草323
(二)电力除草323
(一)生物防治的概念324
四、农田杂草生物防治324
(二)农田杂草生物防治的过去和现在325
五、农田杂草化学防除327
六、农田杂草生态调控328
(一)稻田杂草生态调控328
(二)麦田杂草生态调控329
(三)棉田杂草生态调控330
(四)合理轮作330
(五)耕作控草332
七、植物检疫334
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335
(一)投入产出比高335
(二)解决恶性难治杂草问题335
(三)提高除草效果、减少药害335
(四)促进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变336
主要参考文献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