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油大学校史 1953-1988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石油大学校史 1953-1988](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803560.jpg)
- 宋保军等编著;余世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春秋出版社
- ISBN:7506902168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石油大学校史 1953-198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 石油大学校长 杨光华1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1年—1956年)1
第一节 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备(1951年—1952年)1
一、旧中国的石油工业及其教育事业1
△闻名的石油古国1
△微弱的近代石油工业及几乎空白的石油教育2
二、建国初期石油工业及其对人才的需求3
△石油工业的恢复与发展3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石油工业4
△石油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6
△石油教育的开创9
三、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筹备9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2
△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14
第二节 北京石油学院的成立(1953年—1954年)17
一、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成立17
△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址及建设17
△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19
△学院成立初期的基本情况 21
二、艰苦创业,在困难条件下开始工作和学习26
△边建校边进行教学26
△各项机构的建立29
△团结、紧张、愉快的校园生活33
△领导体制35
一、学院领导机构的逐步健全35
第三节 学院在开拓中前进(1954年—1956年)35
△院行政各级领导班子37
二、学院各项建设的发展39
△教师情况39
△职工情况40
△苏联专家来院工作情况41
△基本建设情况44
△实验室,设备及图书资料的建设45
△各项制度的建设48
三、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开展50
△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鼓舞50
△教学情况52
△向科学进军的热潮57
四、思想政治工作及党的建设60
△政治运动情况60
△学习马克思主义63
△《北京石油学院》校报创刊65
△工会、青年团、学生会及各种社团活动66
△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68
第二章 全面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71
第一节 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反右斗争(1957年)72
一、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72
△教学工作的开展72
△科研工作的开展73
△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74
△其他工作的开展74
二、在首都幸福地学习和工作74
△北京石油学院的早期毕业生76
三、反右斗争及其严重的扩大化77
△党的整风运动77
△反右斗争情况79
第二节 办学道路的探索(1958年—1960年)81
一、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出现,党在指导方针上的失误81
△“大跃进”运动81
△劳动、红专、教育革命“大辩论”及“拔白旗”运动82
二、纠正已认识的“左”倾,教学科研得到新发展90
△纠“左”和第二次党代会90
△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新发展92
三、学院在曲折中前进94
△纠“左”的曲折,批判“党内小专家”94
△北京石油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97
第三节 纠正错误,战胜困难(1961年—1963年)99
一、贯彻“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99
△“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99
△学校秩序的恢复和党的两次代表大会101
△教学科研的恢复和发展104
二、甄别、平反,进一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107
△甄别、平反,纠正错误107
△广泛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09
△采取多种措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110
三、战胜经济困难,保证正常教学110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11
四、参加石油会战,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贡献113
△参加大庆等石油会战113
△庆祝建校10周年116
第四节 学院具有相当规模“左”的倾向继续发展117
(1964年—1966年)117
一、加强领导,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117
△院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加强117
△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118
△科研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22
△“文革”前学院的规模124
二、学院的发展规模及校风的初步形成124
△良好校风逐渐形成125
△桃李满天下127
三、“左”的倾向继续发展130
△政治思想方面“左”的倾向继续发展130
△大庆、胜利两地的建校准备131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133
第一节 停课“闹革命”,全校大动乱(1966年—1969年)133
一、“文革”开始,知识分子遭迫害133
△“停课闹革命”,“红卫兵运动”出现133
△“横扫一切”,广大教师、干部和群众遭迫害136
二、“一月风暴”,全院陷入瘫痪138
△“一月风暴”138
△“二月逆流”冤案,派性斗争尖锐化139
△“造反派”夺权,学院全面瘫痪139
三、“二月逆流”,派性大泛滥139
△群众组织山头林立,派性大泛滥140
四、“工军宣队”进校,开展“斗批改”142
△派斗更加升级142
△“工军宣队”进驻学院143
△成立“革命委员会”144
△开始“斗批改”144
第二节 迁校东营,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148
1973年)148
一、迁校东营,学院元气大伤148
△仓促迁校,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48
△迁校造成的严重损失150
△艰苦的建校劳动152
△院领导班子变化情况153
二、克服困难,开始招生154
△筹备招生154
△工农兵学员入校157
△背负重压,埋头工作158
三、清查“五一六”的错误及其教训162
△清查“五一六”的情况162
△清查“五一六”的教训162
第三节 “开门办学”(1973年—1976年)164
一、批林整风,形势有所好转164
△批判林彪极“左”164
△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招生质量165
二、“四人帮”破坏,学校再度陷入混乱167
△“批林批孔”及开门办学167
△整顿与“反击右倾翻案风”169
△为维系祖国第一所石油高校而斗争173
三、粉碎“四人帮”,全院一片欢腾178
△“四人帮”被粉碎178
△“文革”结束,学院获新生179
第四章 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1977年—1988年)182
第一节 学院在徘徊中前进(1977年—1978年)183
一、揭、批、查运动183
△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183
△清查运动185
二、恢复教学秩序,开始正常招生186
△领导班子、领导机构的开始转变和健全186
△开始正常招生和教学活动187
△师资队伍建设开始改善188
三、学院在徘徊中前进188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88
△在徘徊中前进189
第二节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学院逐步恢复(1979年—190
1985年)190
一、办学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190
△历史性的转折190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192
△平反冤假错案194
二、落实各项政策,加强队伍的建设194
△加强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的建设196
三、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开展200
△教学工作200
△科学研究工作的恢复与发展204
△函授教育及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的建立208
四、校舍等各项基本建设的加快进行210
△校舍建设210
△重建实验室211
△图书馆和图书资料的建设211
△电教、仪器分析、计算中心及校办工厂的建立和发展213
△建校30周年大庆215
五、学院基本恢复215
△整党取得成效219
△学院基本恢复220
第三节 北京研究生部的成立和发展(1981年—224
1987年)224
一、北京研究生部的成立224
△研究生部的筹备和成立224
△首届研究生开学227
二、北京研究生部的发展229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扩大招生229
△领导机构不断健全,教学科研迅速发展230
三、加紧昌平建校,探索两地办学232
△昌平建校232
△华东石油学院两地办学的新格局234
(1986年—1988年4月)237
一、制定新的战略目标237
△领导成员的部分调整237
第四节 以改革为动力为办好石油大学而奋斗237
二、推进改革,学院各方面出现新气象242
△围绕“培养人才”,加快、加深改革242
△教学方面245
△科研方面248
△各项工作的新气象250
△学校的影响不断扩大255
三、为办好石油大学而奋斗260
△学校“七五”发展规划260
△学院更名石油大学263
附录266
石油大学专业介绍266
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276
学校历届主要负责人简介287
石油大学教授级人员名录293
石油大学学生人数表297
石油大学教职工人数表299
石油大学在省市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的成绩表301
石油大学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302
石油大学简介(英文)303
编后语305
△中共华东石油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