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081925.jpg)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5481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03页
- 文件大小:184MB
- 文件页数:974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3
第一章 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3
摘要3
1.1 表征气候变化的指标4
1.2 全球气候变化特征6
1.3 中国气候变化特征10
1.4 古气候变化特征19
1.5 近15年来气候变暖趋缓问题23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29
摘要29
2.1 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9
2.2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30
2.3 自然的强迫因子在地球气候演变中的作用34
2.4 气候系统内部因子的作用38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气候变化效应51
摘要51
3.1 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主要成果52
3.2 温室效应的增暖作用以及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关系65
3.3 气溶胶对温度、降水、环流变化的影响与机理66
3.4 辐射强迫与全球能量平衡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78
参考文献83
第四章 区域气候模态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93
摘要93
4.1 主要区域气候模态93
4.2 近百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101
4.3 近2000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110
参考文献111
第五章 全球水循环与区域气候异常117
摘要117
5.1 热带海洋-水循环关系及其对全球水分平衡的作用117
5.2 全球和区域水循环变化124
5.3 冰冻圈水循环及其作用139
5.4 大气环流的作用及其对区域异常的影响143
参考文献145
第六章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作用151
摘要151
6.1 海洋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主要机理和过程151
6.2 海洋对碳循环的影响168
6.3 海洋酸化173
6.4 海平面上升177
参考文献181
第七章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92
摘要192
7.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与脆弱性192
7.2 不稳定现象与临界点的估算198
7.3 生态系统碳汇和碳源的未来预测与可能机理202
参考文献208
第八章 气候系统模式评估与气候变化预估213
摘要213
8.1 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概况213
8.2 近百年气候模拟评估216
8.3 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220
8.4 近期(20~30年)气候变化预测225
8.5 2℃阈值问题229
8.6 极端气候事件231
8.7 ENSO事件变化及其影响235
8.8 区域降尺度方法应用237
参考文献240
第九章 亚洲季风的变化、影响及其趋势246
摘要246
9.1 近100年亚洲季风变化的事实与原因246
9.2 古季风变化对过去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250
9.3 青藏高原的作用253
9.4 亚洲季风预测及其对亚洲及中国气候演变和格局影响258
参考文献264
第十章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评估方法和应用275
摘要275
10.1 气候变化不确定性评估的方法和应用275
10.2 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及认知水平276
10.3 气候预测和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279
10.4 降低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途径281
10.5 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85
参考文献285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289
第十一章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领域、情景构建和评估方法289
摘要289
11.1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主要领域和差距289
11.2 社会经济情景构建及排放路径292
11.3 中国气候变化情景295
11.4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工具298
参考文献300
第十二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301
摘要301
12.1 本领域的评价范围和关键问题301
12.2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301
12.3 预计的影响304
12.4 与其他系统的关联307
12.5 适应对策309
12.6 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10
参考文献311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适应317
摘要317
13.1 本领域的评估内容和关键问题317
13.2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317
13.3 预计的影响325
13.4 适应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影响的对策328
13.5 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30
参考文献331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及近海资源环境的影响333
摘要333
14.1 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33
14.2 观测到的海岸带及近海变化及其影响333
14.3 预计的影响341
14.4 适应选择与对策建议344
14.5 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46
参考文献348
第十五章 气候变化对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352
摘要352
15.1 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52
15.2 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52
15.3 预计的影响361
15.4 与其他部门的交互作用363
15.5 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66
15.6 适应对策367
15.7 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68
参考文献369
第十六章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环境的影响375
摘要375
16.1 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75
16.2 观测到的冰冻圈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76
16.3 预计的影响383
16.4 适应选择与对策建议386
16.5 研究差距和优化领域387
参考文献388
第十七章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394
摘要394
17.1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评估394
17.2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12
17.3 气候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416
参考文献424
第十八章 气候变化对区域的影响与适应430
摘要430
18.1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1
18.2 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4
18.3 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7
18.4 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1
18.5 气候变化对华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5
18.6 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9
18.7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53
参考文献457
第十九章 气候变化适应技术461
摘要461
19.1 部门(或领域)适应技术461
19.2 区域适应技术466
19.3 适应措施和适应技术的成效分析470
参考文献475
第二十章 气候变化影响综合分析与中国适应策略478
摘要478
20.1 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影响478
20.2 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区域影响478
20.3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分析478
20.4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已经采用技术措施492
20.5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选择495
20.6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496
参考文献499
第三部分 减缓气候变化505
第二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05
摘要505
21.1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505
21.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507
21.3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0
参考文献513
第二十二章 世界与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515
摘要515
22.1 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与现状515
22.2 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减限排目标分析520
22.3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特点522
22.4 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效524
参考文献528
第二十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分析529
摘要529
23.1 “十一五”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分析529
23.2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对碳减排的影响531
23.3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碳转移排放分析533
参考文献535
第二十四章 能源供应部门减排技术评价537
摘要537
24.1 清洁煤发电技术537
24.2 煤化工技术540
24.3 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NGCC)541
24.4 非常规天然气541
24.5 可再生能源543
24.6 核能技术551
24.7 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555
参考文献556
第二十五章 中国能源终端利用部门减排技术评价558
摘要558
25.1 工业部门558
25.2 交通运输部门566
25.3 建筑部门574
参考文献580
第二十六章 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减排技术评价582
摘要582
26.1 工业生产过程CO2的减排技术评价582
26.2 工业过程中N2O的减排技术评价586
26.3 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氟气体的减排技术评价590
26.4 小结597
参考文献598
第二十七章 中国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减排增汇技术评估599
摘要599
27.1 种植业减排技术与措施评价599
27.2 家禽养殖业减排技术与措施评价605
27.3 农田土壤和草地固碳技术与措施评估608
27.4 林业减排增汇技术与措施评估611
27.5 湿地保护和恢复615
27.6 农林业减排增汇障碍与对策616
参考文献617
第二十八章 地球环境工程622
摘要622
28.1 CO2捕集和封存(CCS)技术622
28.2 CO2利用技术625
28.3 海洋工程626
28.4 太阳辐射管理技术629
28.5 对地球环境工程的争论和前景632
参考文献632
第二十九章 减缓碳排放的综合评价635
摘要635
29.1 “十一五”“十二五”节能减碳成效评价635
29.2 2020年40%~45%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评价639
29.3 中国未来碳排放趋势分析642
参考文献648
第三十章 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对策650
摘要650
30.1 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650
30.2 中国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战略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651
30.3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逐渐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652
30.4 研究制定CO2排放峰值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形成促进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652
30.5 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制定相应战略规划,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653
参考文献653
第四部分 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657
第三十一章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657
摘要657
31.1 评估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的模型方法及其发展运用658
31.2 气候长期趋势与波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661
31.3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665
31.4 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评估668
31.5 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671
参考文献674
第三十二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0
摘要680
32.1 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0
32.2 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8
参考文献693
第三十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机遇和可行性698
摘要698
33.1 中国古代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启示698
33.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潮流700
33.3 生态文明建设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704
33.4 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708
33.5 抓住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714
参考文献715
第三十四章 气候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719
摘要719
34.1 气候灾害与社会经济系统720
34.2 气候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725
34.3 气候灾害风险防范与方法728
参考文献733
第三十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736
摘要736
35.1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736
35.2 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社会经济影响739
35.3 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社会经济影响742
35.4 应对国际合作资金机制的社会经济影响747
35.5 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的社会经济影响750
35.6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对中国的影响总结755
参考文献756
第三十六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战略760
摘要760
36.1 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期与中国角色调整760
36.2 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765
36.3 中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向768
参考文献771
第五部分 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777
第三十七章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与相关行动777
摘要777
37.1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研究进展777
37.2 各国主要气候政策与行动785
37.3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制定过程792
参考文献798
第三十八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801
摘要801
38.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运作体系与机制801
38.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理论探索及进展805
38.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813
参考文献814
第三十九章 减缓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817
摘要817
39.1 国家温室气体及能源消费控制目标817
39.2 减缓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相关规划819
39.3 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激励政策823
39.4 主要领域的减缓气候变化效果830
39.5 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综合评估与比较836
参考文献838
第四十章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839
摘要839
40.1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特色及其评估意义839
40.2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评估方法840
40.3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及其评估845
40.4 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建议856
参考文献857
第四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支撑政策及行动859
摘要859
41.1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行动859
41.2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及行动864
41.3 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宣传与公众参与868
41.4 应对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政策和行动措施873
参考文献877
第四十二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879
摘要879
42.1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880
42.2 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政策和行动评述886
42.3 新形势下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战略选择893
参考文献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