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报告
  • 任玉岭,于今,肖劲松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751500060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8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96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经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背景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国际背景2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国内背景2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历程4

(一)国际社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4

(二)中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探索5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新态势6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低碳城市耦合6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法制创新6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企业责任7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可持续消费模式8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10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10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征12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13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13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14

(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15

(五)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15

第二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背景17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科学发展观17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要义的理解17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22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进程22

(二)科学发展观是引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23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24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5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背景26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9

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际经验35

一、国外的节能经验35

(一)德国的节能35

(二)美国的节能38

(三)日本的节能43

(四)荷兰的节能45

(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46

二、国外的节水经验49

(一)以色列的高效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49

(二)埃及的节水农业53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55

三、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58

(一)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59

(二)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63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67

第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研究的进展7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系统解析7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运行流程72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四大主体74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运行机制89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热点91

(一)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前景91

(二)我国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主要障碍93

(三)建设两型社会须进一步采取的政策措施95

第五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先发展的领域99

一、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型社会建设99

(一)水资源问题制约经济发展99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101

二、能源紧张与节能型社会建设105

(一)我国的能源现状105

(二)我国节能面临的形势107

(三)建设节能型社会108

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与节地型社会建设112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112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113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与节地型社会建设115

四、矿产资源枯竭与节材型社会建设117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17

(二)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现状与经济发展117

(三)矿产资源危机的应对策略119

(四)建立节材型社会119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型社会建设120

(一)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121

(二)国内外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经验122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型社会建设123

(四)我国循环经济的探索与遇到的问题125

(五)推进循环型社会发展的措施126

六、适度消费与节约消费型社会建设128

(一)量力而出,适度消费128

(二)建设节约消费型社会,呼吁适度消费模式129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节约消费型社会131

第六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践案例135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试点135

(一)武汉市城市群的实践案例135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践案例138

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践141

(一)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141

(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143

(三)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经验146

三、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实践150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50

(二)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151

(三)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153

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155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156

(二)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挑战157

(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159

(四)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实践160

(五)陕西曲江文化产业模式163

第七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热点167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67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167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区域经济168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协调经济结构168

二、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169

(一)立足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主体169

(二)推动院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170

(三)极力打造“产业自主创新集群”,推进创新简约化170

(四)加强社会保障和政策管理支撑,优化“进化”环境170

(五)加强与区域外创新源的合作,并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171

三、资源保障与可持续发展171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教育发展175

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法制建设176

六、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事故的预警与应急处置1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