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0774331.jpg)
- 扎扎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211639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格鲁派-寺庙-简介-夏河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寺院历史概述1
第一节 藏蒙僧俗高层联袂创建寺院1
一、社会背景1
二、寺院创建3
第二节 六大学院的次第建立6
一、显宗法相学院6
二、密宗续部下院7
三、时轮学院8
四、医药学院10
五、密宗喜金刚学院12
六、密宗续部上院13
第三节 二百五十年开创佛国天地15
一、活佛系统陆续建立15
二、寺院规模日渐扩增17
三、广泛缔结供施关系19
四、拓展教权领地建立寺院集团24
第四节 与社会历史相适应的发展道路30
一、嘉木样一世奉行的原则立场30
二、寺院顶戴朝廷朝廷扶持寺院33
三、拥护共和体制步入民主时代36
四、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3
附一:本寺六大学院简表48
附二:寺院集团名录48
第二章 安多地区的佛教最高学府52
第一节 显密两宗兼备五明学科齐全54
第二节 循序渐进的严密修习次第56
第三节 严格的升降级及学位考试制度60
第四节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65
第五节 学术研究及其丰硕成果69
第六节 甘青川蒙佛学深造基地73
附:立著学者及其著作统计简表84
第三章 安多地区的佛教信仰中心86
第一节 嘉木样一世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影响89
第二节 嘉木样活佛的区域领袖地位93
第三节 四大赛赤活佛的社会威望98
第四节 阵容庞大的转世活佛群体108
第五节 恪守清规戒律的修行僧团115
附一: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简表122
附二:四大赛赤世系简表122
附三:著名活佛世系简表124
附四:八大堪布世系简表125
附五:1854年颁布的寺院清规128
附六:寺院常态清规条例131
第四章 安多地区的民族文化宝库132
第一节 辉煌灿烂的民族建筑134
一、建筑特色134
二、经堂建筑138
(一)经堂概述138
(二)大经堂140
三、佛殿建筑147
(一)佛殿概述147
(二)弥勒佛殿159
(三)普见文殊菩萨殿162
四、佛宫与僧舍165
(一)富丽的佛宫166
(二)整洁的僧舍169
五、佛塔及灵塔172
(一)贡唐宝塔174
(二)活佛灵塔177
六、嘛呢经轮房180
(一)连间长廊式经轮房183
(二)单间殿堂式经轮房183
(三)独立“回”字形敞廊经轮房184
(四)殿堂“回”字形敞廊经轮房185
第二节 弥足珍贵的典籍收藏185
一、古籍珍本的收集历史186
二、典籍的种类与数量191
三、建立藏经殿195
四、开办印经院196
第三节 珍圣浩繁的佛教供像198
一、佛像的类别与规格200
(一)佛像的类别200
(二)佛像的规格202
二、佛像的来源与质地203
(一)佛像的来源203
(二)佛像的质地205
三、殿堂中的供奉206
(一)密宗续部下院经堂的供奉206
(二)宗喀巴佛殿的供奉208
四、珍圣的主供佛像209
(一)释迦牟尼佛殿释迦牟尼“本朵久格”像209
(二)大经堂释迦牟尼“久吾”像209
(三)大经堂弥勒佛像210
(四)大经堂释迦牟尼“觉吾洛格夏若”像211
(五)弥勒佛殿弥勒佛“唐哇东丹”像211
(六)贡唐宝塔无量光佛像214
第四节 见证历史的各类文物214
一、历史文物215
(一)历代中央政府赏赐的封册及印鉴215
(二)历代中央政府颁授的牌匾216
(三)西藏政教上层颁授的封文和印鉴217
(四)其他珍贵文物218
二、僧俗首领生前遗物219
(一)各大活佛生前遗物219
(二)河南亲王及其他俗人上层遗物220
三、寺院及佛官的高档器具221
(一)宗教用品和供奉器具223
(二)生活器具223
四、各种古玩奇珍224
附:主要殿堂概况表225
第五章 掌职主教的总法台226
第一节 总法台的资格及责任227
第二节 历届总法台生平简述233
后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