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机能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体机能学 第2版
  • 俞月萍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1511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人体生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体机能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人体机能学概述1

第一节 人体机能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1

第二节 人体机能学与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关系2

第二章 人体机能的调节和控制4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4

第二节 人体机能的调节5

第三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6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8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8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3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17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20

第四章 疾病概论30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30

第二节 病因学31

第三节 发病学33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35

第五章 药物治疗学基础37

第一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37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44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50

第二篇 血液与造血系统54

第一章 血液生理5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5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57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63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68

第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2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7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72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7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74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75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78

第三章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物79

第一节 促凝血药79

第二节 抗凝血药82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和抗血小板药84

第四节 抗贫血药85

第五节 血容量扩充药88

第三篇 循环系统89

第一章 循环系统生理89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89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96

第三节 血管生理102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11

第五节 心、肺、脑循环的特点118

第二章 休克122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122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124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129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130

第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132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13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33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3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137

第四章 心力衰竭13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139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41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42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44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146

第五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147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147

第二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152

第三节 抗心绞痛药157

第四节 调血脂药160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162

第四篇 呼吸系统170

第一章 呼吸系统生理170

第一节 肺通气171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76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79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82

第二章 缺氧186

第一节 概述186

第二节 常用的缺氧指标186

第三节 缺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187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189

第五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92

第六节 氧疗和氧中毒192

第三章 呼吸衰竭194

第一节 概述194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94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19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198

第四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199

第一节 镇咳药199

第二节 祛痰药200

第三节 平喘药202

第五篇 消化系统206

第一章 消化系统生理206

第一节 消化道的功能概述206

第二节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208

第三节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210

第四节 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213

第五节 食物在结肠中的消化220

第六节 排便221

第七节 消化、吸收功能的调节222

第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32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232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236

第六篇 能量代谢、体温与发热241

第一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241

第一节 能量代谢24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248

第二章 发热25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256

第二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257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259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特点259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261

第七篇 泌尿系统262

第一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262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征262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264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273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275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278

第二章 肾功能不全281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281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284

第三节 尿毒症288

第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292

第一节 利尿药292

第二节 脱水药295

第八篇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297

第一章 水、电解质代谢297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297

第二节 水、钠代谢障碍299

第三节 钾代谢障碍305

第二章 酸碱平衡312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312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含义315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316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323

第九篇 感觉器官325

第一章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325

第一节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325

第二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325

第二章 眼的视觉功能327

第一节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327

第二节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330

第三节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333

第三章 耳的听觉功能335

第一节 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335

第二节 内耳的感音功能336

第三节 与听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338

第四章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340

第一节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340

第二节 前庭反应342

第五章 其他感受器的功能344

第一节 嗅觉器官344

第二节 味觉器官344

第十篇 神经系统345

第一章 神经系统生理345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345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347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355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59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及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367

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372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375

第二章 肝性脑病379

第一节 概述379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分类379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80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384

第五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384

第三章 应激386

第一节 概述38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387

第三节 应激性损害和应激性疾病390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392

第四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39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393

第二节 拟胆碱药394

第三节 抗胆碱药398

第四节 拟肾上腺素药402

第五节 抗肾上腺素药406

第六节 局部麻醉药410

第七节 镇静催眠药412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416

第九节 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419

第十节 抗帕金森病药422

第十一节 抗精神失常药424

第十二节 镇痛药429

第十三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432

第十一篇 内分泌系统438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438

第一节 概述438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441

第三节 甲状腺444

第四节 肾上腺447

第五节 胰岛449

第六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450

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451

第二章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453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453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457

第三节 降血糖药460

第四节 组胺与抗组胺药464

第十二篇 生殖系统466

第一章 生殖生理466

第一节 男性生殖466

第二节 女性生殖468

第三节 妊娠与避孕471

第二章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474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与抑制药474

第二节 避孕药476

第十三篇 化学治疗药478

第一章 抗菌药物概述478

第二章 抗生素482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482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87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88

第四节 四环素类、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490

第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495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495

第二节 磺胺类药497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499

第四章 抗结核病药501

第一节 常用抗结核病药501

第二节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应用原则503

第五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505

第一节 抗真菌药505

第二节 抗病毒药506

第六章 抗寄生虫病药508

第一节 抗疟药508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与抗滴虫病药511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513

第四节 抗肠道蠕虫病药514

第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516

第一节 概述516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519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临床用药原则523

参考文献5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