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农业科学精品文库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农业科学精品文库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
  • 徐明岗,梁国庆,张夫道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1162132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124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土壤肥力-演变-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农业科学精品文库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一、中国土壤肥力长期试验网络概况1

二、长期施肥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4

三、长期施肥下中国农田作物产量变化特征6

参考文献9

第二章 长期施肥暗棕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培肥技术11

一、暗棕壤长期试验概况11

二、长期施肥暗棕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2

三、长期施肥暗棕壤pH值的变化16

四、长期施肥暗棕壤微生物特征16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19

六、长期施肥暗棕壤农田肥料回收率的变化20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技术21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22

参考文献23

第三章 长期养分循环模式下的典型黑土肥力演变24

一、黑土养分循环长期试验概况25

二、长期养分循环模式下黑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28

三、长期养分循环模式下黑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43

四、长期养分循环模式下黑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45

五、不同养分利用模式下黑土养分循环再利用特征49

六、主要结论与展望62

参考文献64

第四章 长期施肥厚层黑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67

一、厚层黑土长期试验概况67

二、长期施肥厚层黑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70

三、长期施肥厚层黑土pH值的变化83

四、长期施肥厚层黑土的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84

五、长期施肥对厚层黑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89

六、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91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96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8

参考文献99

第五章 长期施肥中层黑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101

一、中层黑土长期试验概况101

二、长期不同施肥黑土有机质、氮、磷、钾和pH值的演变规律103

三、长期不同施肥玉米产量的演变规律及肥料效应115

四、依托长期试验及长期试验结果提出的土壤培肥技术模式116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17

参考文献118

第六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中层黑土肥力演变与产量效应120

一、有机无机肥配施长期试验概况120

二、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黑土有机碳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21

三、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黑土容重和pH值的演变规律130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132

五、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35

六、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养分利用效率137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培肥技术模式142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43

参考文献143

第七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中层黑土肥力演变146

一、黑土长期耕作试验概况146

二、长期免耕与翻耕条件下黑土肥力演变和玉米产量的变化147

三、长期条带深松少耕与灭茬打垄条件下黑土肥力演变和玉米产量的变化152

四、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耕作技术模式157

五、主要结论与展望158

参考文献159

第八章 长期施肥棕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160

一、棕壤长期试验概况160

二、长期施肥棕壤有机碳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61

三、长期不同施肥棕壤pH值、CEC值、容重及生物活性的变化175

四、长期不同施肥棕壤中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179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181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187

七、主要结论188

参考文献189

第九章 长期施肥均壤质褐潮土肥力演变191

一、均壤质褐潮土长期施肥试验概况191

二、长期施肥褐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92

三、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197

四、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肥料回收率200

五、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褐潮土的养分表观平衡203

六、主要结论205

参考文献206

第十章 长期施肥重壤质潮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207

一、重壤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概况207

二、长期施肥重壤质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208

三、长期施肥重壤质潮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213

四、长期施肥重壤质潮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215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218

六、长期施肥重壤质潮土农田肥料回收率222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重壤质潮土有机质快速提升技术224

八、主要结论与展望225

参考文献225

第十一章 长期施肥褐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227

一、褐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试验概况227

二、长期不同施肥褐土有机质和氮、磷的演变规律228

三、长期不同施肥褐土pH值的变化236

四、长期不同施肥褐土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236

五、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水分贮量的变化及其作物利用238

六、长期不同施肥作物的养分利用及产量变化242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培肥技术模式245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246

参考文献248

第十二章 长期玉米秸秆还田褐土的肥力演变249

一、秸秆还田长期试验概况249

二、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褐土有机质和氮、磷的演变规律250

三、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褐土pH值的变化259

四、不同秸秆还田下褐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及酶活性变化260

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褐土水分及利用率的变化261

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作物的养分利用及产量变化263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267

参考文献268

第十三章 长期施用钾肥壤质潮土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的响应270

一、潮土钾肥长期试验概况270

二、长期施用钾肥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271

三、长期施用钾肥潮土pH值的变化277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钾肥的响应与土壤的钾素平衡277

五、主要结论与展望284

参考文献285

第十四章 长期施肥平原潮土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的响应287

一、平原潮土肥力长期试验概况287

二、长期施肥平原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288

三、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300

四、长期施肥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307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315

参考文献318

第十五章 长期施肥轻壤质潮土肥力演变特征320

一、轻壤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概况320

二、长期施肥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321

三、长期施肥潮土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324

四、长期不同施肥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325

五、主要结论326

参考文献327

第十六章 长期施肥非石灰性潮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329

一、非石灰性潮土长期试验概况329

二、长期施肥非石灰性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330

三、长期施肥非石灰性潮土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的变化规律337

四、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非石灰性潮土有机质快速提升技术340

五、主要结论与展望340

参考文献342

第十七章 长期不同耕作条件下黄绵土肥力的演变规律343

一、黄绵土长期耕作定位试验概况343

二、长期耕作黄绵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345

三、作物产量对长期耕作的响应349

四、试验点气象因素的演变规律352

五、土壤水分的演变规律353

六、主要结论357

参考文献358

第十八章 长期施肥黄潮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361

一、黄潮土长期试验概况361

二、长期施肥条件下黄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363

三、长期施肥对黄潮土理化性质的影响378

四、长期施肥黄潮土养分平衡状况383

五、基于黄潮土肥力演变和持续提升的培肥技术模式402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405

参考文献407

第十九章 长期施肥冲积物潮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408

一、河南封丘潮土(冲积物潮土)长期试验概况408

二、长期施肥冲积物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409

三、长期施肥冲积物潮土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变化415

四、长期施肥冲积物潮土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423

五、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潮土主要培肥技术模式430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431

参考文献432

第二十章 长期施肥下?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434

一、?土长期试验概况435

二、长期施肥下?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436

三、长期施肥下?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443

四、长期施肥对?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445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447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452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465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467

参考文献470

第二十一章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肥力与作物产量变化特征474

一、黑垆土定位试验基本情况475

二、黑垆土中不同施肥的作物产量变化及对长期施肥的响应478

三、长期施肥下旱塬黑垆土有机碳的演变规律480

四、长期施肥下旱塬黑垆土氮、磷、钾的变化特征491

五、长期施肥下旱地农田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497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500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501

参考文献504

第二十二章 长期施肥黄绵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506

一、黄绵土长期试验概况506

二、长期施肥黄绵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507

三、长期施肥黄绵土容重和pH值的变化521

四、长期施肥黄绵土微量元素的变化522

五、长期施肥黄绵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524

六、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526

七、长期施肥黄绵土肥料回收率的变化529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532

参考文献533

第二十三章 长期施肥灌漠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模式535

一、长期试验概况535

二、长期施肥条件下灌漠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536

三、长期施肥条件下灌漠土理化性质的变化548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550

五、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551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559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560

参考文献562

第二十四章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模式563

一、新疆灰漠土长期试验概况563

二、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567

三、长期施肥灰漠土理化性质—容重的变化590

四、长期施肥灰漠土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592

五、长期施肥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596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601

七、基于灰漠土肥力演变的培肥技术模式609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611

参考文献612

第二十五章 长期施肥砂壤质潮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615

一、长期试验概况615

二、长期施肥下砂壤质潮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616

三、长期施肥对砂壤质潮土理化性质的影响623

四、长期施肥砂壤质潮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624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627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639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645

八、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647

参考文献648

第二十六章 长期施肥砂姜黑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650

一、砂姜黑土长期试验概况650

二、长期施肥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651

三、长期施肥砂姜黑土容重和pH值的变化规律668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669

五、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672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674

参考文献676

第二十七章 长期施肥玉米连作下红壤旱地土壤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677

一、江西玉米连作红壤旱地长期试验概况677

二、长期施肥玉米连作红壤旱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678

三、长期施肥玉米连作红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689

四、长期施肥玉米连作红壤旱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691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693

六、长期施肥红壤旱地肥料回收率的变化特征698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699

参考文献701

第二十八章 长期施肥小麦—玉米轮作下红壤旱地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的响应703

一、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概况703

二、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705

三、长期施肥下红壤其他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721

四、长期施肥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724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725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731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培肥技术模式742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746

参考文献747

第二十九章 长期施肥黄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培肥技术752

一、黄壤肥力长期试验概况752

二、长期施肥黄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753

三、长期施肥黄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760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761

五、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763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770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771

参考文献772

第三十章 长期施肥山原红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773

一、山原红壤长期试验概况773

二、长期施肥山原红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774

三、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781

四、长期施肥对玉米品质变化的影响783

五、讨论784

六、结论与展望785

参考文献786

第三十一章 长期施肥钙质紫色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788

一、钙质紫色土肥力演变长期试验概况788

二、长期施肥下钙质紫色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789

三、长期施肥下钙质紫色土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801

四、长期施肥下钙质紫色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805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808

六、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809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811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811

参考文献813

第三十二章 长期施肥中性紫色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816

一、中性紫色土肥力与肥效长期试验概况816

二、长期施肥下中性紫色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817

三、长期施肥下中性紫色土其他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825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828

五、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832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紫色土培肥技术模式840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841

参考文献842

第三十三章 长期施肥黄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845

一、黄壤性水稻土长期试验概况845

二、长期施肥黄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846

三、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影响851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852

五、长期施肥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854

六、主要结论858

参考文献858

第三十四章 长期施肥下黄棕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860

一、黄棕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长期试验概况860

二、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黄棕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演变规律861

三、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黄棕壤性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869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873

五、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879

六、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889

七、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890

参考文献891

第三十五章 养分循环利用模式下红壤稻田的肥力演变893

一、红壤稻田养分循环利用模式长期试验概况893

二、养分循环利用模式下红壤稻田有机质和氮、磷的演变规律894

三、养分循环利用模式下红壤稻田土壤其他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899

四、养分循环利用模式下红壤稻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902

五、作物产量对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长期响应908

六、长期养分循环利用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912

七、主要结论913

参考文献914

第三十六章 长期施肥冲垅田水稻土肥力演变和培肥技术915

一、冲垅田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长期试验概况915

二、长期施肥下冲垅田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916

三、长期施肥下冲垅田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变化931

四、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的变化935

五、冲垅田红壤性水稻土上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940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949

七、长期不同施肥对冲垅田土壤质量的影响953

八、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稻草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955

九、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57

参考文献961

第三十七章 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规律965

一、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无机肥长期试验概况965

二、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966

三、红壤性水稻土理化特性和微量元素的演变规律973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975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77

参考文献979

第三十八章 长期施肥灰潮土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的响应980

一、灰潮土肥料长期试验概况980

二、长期施肥灰潮土有机质和磷、钾的演变规律981

三、长期施肥灰潮土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983

四、长期施肥灰潮土生产力的差异983

五、长期施肥不同作物的养分吸收特征986

六、长期施磷、钾肥及有机肥的产量效应987

七、不同作物氮、磷、钾肥的利用率989

八、灰潮土培肥技术模式989

九、主要结论991

参考文献991

第三十九章 长期施肥潴育型水稻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992

一、潴育型水稻土肥力演变长期试验概况992

二、长期施肥潴育型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993

三、长期施肥潴育型水稻土pH值的变化规律1005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1010

五、长期施肥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1015

六、基于潴育型水稻土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1017

七、主要结论1018

参考文献1019

第四十章 长期施肥丘岗地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1021

一、丘岗地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长期试验概况1021

二、长期施肥下丘岗地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025

三、长期施肥下丘岗地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变化1029

四、长期施肥下丘岗地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1033

五、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养分利用率变化特征1040

六、长期施肥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1053

七、基于土壤肥力演变的主要培肥技术模式1055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056

参考文献1057

第四十一章 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1059

一、江西红壤性水稻土肥料长期试验概况1059

二、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060

三、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1069

四、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肥料回收率的变化1074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075

参考文献1076

第四十二章 长期施用有机肥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特征1079

一、江西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长期试验概况1079

二、长期施用有机肥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080

三、长期施用有机肥红壤性水稻土耕层厚度的变化1090

四、作物产量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响应1090

五、长期施用有机肥红壤性水稻土重金属元素的累积1091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095

参考文献1096

第四十三章 长期施肥坡积物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1099

一、坡积物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概况1099

二、长期不同施肥坡积物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1101

三、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及其对施肥的响应1110

四、长期不同施肥坡积物红壤性水稻土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1114

五、长期不同施肥对坡积物红壤性水稻土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1114

六、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田间杂草群落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1117

七、基于肥力演变的红壤性水稻土主要培肥技术1120

八、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121

参考文献11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