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庆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583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46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1478页
- 主题词:地方史 重庆市(学科: 地方史) 重庆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庆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 近代史(下)(1919—1952)691
第一章 “五四”时期重庆的社会变化691
第一节 “五四”前后重庆的军阀混战691
一、“五四”前夕的四川军阀割据691
二、“五四”前后的军阀混战691
三、重庆民众遭受的战祸之灾693
第二节 “五四”时期重庆民众的觉醒695
一、学生运动蓬勃发展695
二、爱国斗争掀起高潮697
三、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路700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重庆的影响705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传入重庆705
二、新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706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重庆715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720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的成立720
一、四川各地团组织的分散活动720
二、重庆团地委的建立722
三、重庆地方团的《宣言》和《章程》723
一、四川最早的中共党员活动726
第二节 杨闇公与中国青年共产党的创立726
二、杨闇公与吴玉章等创立中国青年共产党730
三、中国青年共产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734
第三节 重庆团地委的早期活动738
一、传播马列主义738
二、发展团的组织742
三、整顿作风与改组团地委745
第三章 中共重庆地委与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的合作748
第一节 中共重庆地委的建立748
一、四川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发展748
二、中共重庆地委的建立752
第二节 四川国共两党合作局面的形成754
一、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的合作754
二、中国共产党人与四川国民党右派的斗争758
三、四川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及对右派斗争的深入发展761
四、四川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意义766
第四章 四川大革命的高潮及失败768
第一节 重庆民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768
一、以声援五卅惨案为主的反帝爱国斗争768
二、声援万县惨案的斗争774
三、重庆革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779
一、顺泸起义的酝酿784
第二节 顺泸起义的爆发及意义784
二、顺泸起义的爆发789
三、顺泸起义的历史意义795
第三节 重庆“三·三一”惨案与四川大革命失败797
一、重庆“三·三一”惨案的发生797
二、四川大革命运动的失败802
三、“三·三一”惨案的历史地位802
第五章 军阀割据及川政统一804
第一节 刘湘割据重庆局面的形成804
一、防区制的形成804
二、以重庆为中心的刘湘割据势力的膨胀808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社会矛盾814
一、经济的掠夺814
二、政治上的镇压820
三、各阶层人民的反抗822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825
一、重庆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825
二、地方实力派立场的转变829
第四节 国民政府统一川政831
一、刘湘剿共战争失败831
二、参谋团入川,川政统一834
一、重庆建市的条件842
第六章 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起点842
第一节 重庆建市842
二、重庆建市844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增长849
一、城市工场手工业的新发展849
二、新兴的机器大工业开始出现851
三、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854
第三节 市政建设与基础设施861
第一节 由内陆工商城市转变为国家政治中心869
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869
第七章 中国的战时首都869
二、重庆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872
三、陪都的建立对重庆的影响878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内政880
一、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抗战建国纲领》880
二、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和亲日派的投敌叛国882
三、国民党政府的反共政策和三次反共高潮889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891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891
二、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的指挥中心893
三、国民政府对日的战与和896
一、川军出川抗日899
第四节 人民的贡献与牺牲899
二、人民对抗战的积极支持903
三、重庆大轰炸904
第八章 中共代表团在重庆913
第一节 中共中央南方局913
一、南方局的成立和历史演变913
二、南方局的组织机构915
三、南方局的工作和在重庆的活动917
第二节 南方局在渝对外公开机构921
一、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921
二、《新华日报》社928
三、《群众》周刊社933
第三节 地方党的重建与发展935
一、地方党组织的重建935
二、地方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936
第九章 抗日民主力量的大汇聚941
第一节 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救亡运动的高涨941
一、各种救亡团体的成立和发展941
二、救亡运动的开展及特点945
第二节 国民参政会948
一、国民参政会的历史发展948
二、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和特点955
三、国民参政会的作用和历史地位958
第三节 抗战时期重庆的民主党派961
一、中间力量的大汇聚961
二、中间力量的发展和新党派的建立966
第十章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历程972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972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972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976
第二节 国共关系在曲折中发展981
一、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981
二、冲突升级和两党关系的恶化983
三、国共关系趋向缓和989
四、再次危机与新的发展992
第三节 国共关系走向新阶段995
一、关于建立“联合政府”995
二、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两党合作走向新阶段999
三、美苏等国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1002
第十一章 重庆城市的第二产业(一)——工业概况1004
第一节 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和迁渝1004
第二节 战时重庆工业主要行业与技术进步1009
一、兵器制造业1009
二、机器制造业1012
三、化学工业1015
四、电力电器业1017
五、煤炭石油业1018
六、建材建筑业1020
七、食品业1021
八、造纸业1022
九、印刷出版文具业1022
十、制革业1023
一、钢铁业1026
第三节 战时重庆部分工业典型分析1026
二、棉纺织业1035
第十二章 重庆城市的第二产业(二)——工业结构1040
第一节 部门结构1040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1042
第三节 规模结构1048
第四节 地域分布结构1049
第五节 重庆工业的主要缺陷1051
一、电力缺口较大1051
二、煤炭不敷供应1052
三、能源代用品逐渐缺乏1053
第一节 银行钱庄的增加1055
第十三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一)——金融业1055
第二节 银钱业资本的扩大1061
一、发行公债1065
二、成立重庆市贴放委员会,以缓解内迁民营企业的贷款问题1066
三、发行保证代现券1066
四、规定储蓄标准1067
五、建立强有力的、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以保证金融资本的集聚1067
第三节 银钱业活动的加强与扩大1069
一、存款的增加1069
二、贷款数目的巨大1070
三、资金调动能力的加强1070
四、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1071
第四节 保险与信托业1073
一、保险公司1073
二、信托公司1076
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新的金融网络的形成1077
第十四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二)——交通业1082
第一节 战时航运业的发展1082
一、川江轮运企业的发展1083
二、木船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086
三、航道的整治1087
四、新航线的开辟1088
一、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公路事业的初步统一1089
五、港口码头建设1089
第二节 公路事业的规范1089
二、陪都时期的公路与运输1094
第三节 战时联运和驿运1097
一、联运1097
二、驿运1099
第四节 大后方的航空中心1100
第五节 民生公司的航运事业1103
一、卢作孚和他的“实业救国”思想1103
二、民生公司的成立与初期经营1105
三、统一川江航业1107
四、战时川江航运的中流砥柱1109
五、走向海洋与陷入困境1110
第十五章 重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三)——商业1114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商业的繁荣1114
一、商业规模的扩大1114
二、商业资本的扩大1116
三、外贸中心地位的上升和外贸额的减少1121
四、重庆商业繁荣中的畸形现象1125
第二节 重庆商业的部分典型行业1127
一、棉货进口业1127
二、生丝出口业1135
一、重庆的物价走势1138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物价与消费1138
二、消费与生活1143
第十六章 战时重庆城市建设1146
第一节 市政建设1146
一、城市公路交通1146
二、城市供水1149
三、城市供电1150
四、市区轮渡1152
五、电报电话1153
六、文教卫生及其他事业1154
七、城市减灾防灾1155
第二节 重庆城市的市政管理1157
一、重庆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1157
二、战时重庆人口的膨胀1158
三、市产、公用事业的营运与市容管理1159
第十七章 战时城市经济社会组织1161
第一节 城市经济社会组织的大发展1161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经济组织及活动1165
一、部分经济组织概要1165
二、部分经济组织活动1168
第一节 战时工矿业政策和管理体制1176
第十八章 战时重庆城市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1176
一、实施统制政策1177
二、确立工矿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即:“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1179
三、以国营企业为主,严格界定国营、公营和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1180
四、提倡和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1182
五、强化经济管理机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182
第二节 战时财政、金融体制的形成1187
一、战时的财政体制改革1187
二、战时重庆的财政收支状况与财政政策的实施1189
三、战时金融体制的调整与金融政策1194
第三节 交通管理机构的强化1205
一、中央政府对重庆商业的督导1208
第四节 商业管理机构的强化1208
二、地方政府对重庆商业的管理和指导1209
三、商会和同业公会对商业活动的组织与协调1209
第五节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全面管制1210
一、行政管制1210
二、物价管制1211
三、物资管制1212
第十九章 重庆行政区划与人口变迁1214
第一节 重庆建市以来行政区划的调整1214
一、人口迁移1218
第二节 重庆城市人口变迁1218
二、户籍制度1219
三、人口数量1220
第二十章 重庆经济中心的完全形成与城市近代化1225
第一节 工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1226
一、重庆工业中心的特点1226
二、重庆工业中心的历史地位1234
第二节 商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1237
一、商业中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237
二、商业中心的形成开始改变了重庆城市的功能1239
三、商业中心的形成开始改变了重庆城市性质1241
四、重庆商业的发展使重庆成为长江经济链上的重要一环1242
第三节 金融中心与城市近代化1243
一、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1243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1246
第四节 交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1250
一、交通中心的特点1250
二、交通中心的历史作用1254
第五节 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特点及历史地位1255
一、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特点1255
二、近代重庆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1260
第一节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形成1265
一、城市地位的变化1265
二、国共合作的背景1265
第二十一章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演变1265
三、人口迁移1266
第二节 大后方文化中心的发展演变1269
一、第一阶段:抗日救亡文化时期(1937年7月—1939年1月)1270
二、第二阶段:文化演变过渡时期(1939年1月—1941年1月)1272
三、第三阶段:抗日民主文化时期(1941年1月—抗战胜利)1275
一、战斗性1281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中重庆文化的基本特点1281
二、大众化1282
三、广泛性1285
四、辐射性1286
五、高水准1288
第二十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繁荣1290
第一节 教育1290
一、高等教育1291
二、中等教育1293
三、初等教育1295
第二节 科学技术1296
一、哲学、社会科学1297
二、自然科学1301
三、应用技术1303
第三节 文学艺术1305
一、诗歌1305
二、小说1308
三、报告文学与杂文、散文1310
四、戏剧1311
五、电影1314
六、音乐、舞蹈、美术1316
第四节 新闻出版1319
一、报刊1319
二、广播1321
三、出版事业1323
第五节 图书馆、博物馆及考古事业1325
一、图书馆1325
二、博物馆与考古1327
第六节 体育1328
一、抗战期间重庆体育概况1328
二、抗战期间重庆体育的主要特点1331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1334
第二十三章 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与社会经济的衰败1334
第二节 严重通货膨胀下商业金融的萧条与市民生活的贫困1342
第二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在重庆的衰落和崩溃1349
第一节 政治中心的转移——抗战胜利与国府还都134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重庆谈判1352
第三节 民主运动的兴起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357
第四节 国民党强化专制统治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1362
第五节 旧政权的崩溃与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1369
一、解放大西南的战略方针的制定1374
第一节 刘邓大军挺进西南1374
第二十五章 重庆解放1374
二、西南各省的解放1378
第二节 刘邓大军解放重庆1386
一、解放重庆的战斗1386
二、军事接管1389
第二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400
第一节 人民政权及各级党政群团组织的建立1400
一、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1400
二、中国共产党重庆各级组织的建立及发展1404
三、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建立1405
一、肃特剿匪1408
第二节 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新秩序1408
二、镇压反革命1410
三、解散反动社团1412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1414
一、推翻延续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1414
二、摧毁社会封建势力1419
三、禁绝烟毒、娼妓和赌博,改造游民和乞丐1421
四、文化、教育、思想界的改造1424
第四节 崭新的社会风貌1425
一、人民当家作主、平等、协商的政治制度1425
二、爱国、奋进、助人的社会新风尚1430
一、解放初期社会经济凋蔽、混乱的困境1432
第二十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1432
第一节 稳定物价与整顿财政金融1432
二、人民政府整顿社会经济的措施143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1441
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主要措施1441
二、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主要成就1447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450
一、工商业的调整组合1450
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1452
三、计划经济的雏形1456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胜利完成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