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生物学
  • 张文治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525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什么是微生物1

二、微生物的特点1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3

四、微生物的应用9

学习指导9

复习思考题10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11

第一节 非细胞生物11

一、病毒11

二、亚病毒23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23

一、细菌23

二、放线菌39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43

二、酵母菌46

一、真菌46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46

三、霉菌51

四、担子菌58

第四节 微生物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65

一、肉眼观察65

二、显微镜观察65

三、染色法66

复习思考题68

学习指导68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70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70

第二节 营养物及其功能72

一、碳源72

二、氮源72

三、能源73

四、无机盐73

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74

五、生长因子74

六、水分74

一、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机制75

二、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75

三、影响微生物吸收营养的因素77

第四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77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77

二、光能异养微生物77

三、化能自养微生物78

四、化能异养微生物78

第五节 微生物的培养基78

一、培养基的类型79

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81

三、设计培养基的方法82

四、配制培养基的步骤83

复习思考题84

学习指导84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85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85

一、细胞量的测定85

二、细胞数的测定86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86

一、延滞期87

二、对数期87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88

一、营养物浓度88

三、稳定期88

四、衰亡期88

二、温度89

三、水分91

四、氧气92

五、pH93

六、渗透压94

八、辐射95

七、氧化还原电位95

九、化学药物96

十、生物因素96

第四节 接种和培养97

一、微生物的接种97

二、微生物的培养98

一、名词释义103

二、物理方法103

第五节 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103

三、化学方法110

学习指导113

复习思考题114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115

第一节 酶的基本知识115

一、酶的性质115

二、酶的分类116

二、生物氧化的类型117

第二节 能量代谢117

一、生物氧化的过程117

三、呼吸链118

四、ATP的产生118

第三节 大分子物质的降解119

一、多糖的分解119

二、蛋白质、氨基酸的分解121

第四节 微生物的发酵124

一、由EMP途径进行的发酵124

二、由HMP途径进行的发酵128

三、由TCA循环进行的发酵129

四、由ED途径进行的发酵130

五、氨基酸类物质的发酵132

第五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与控制133

一、酶合成调节133

二、酶活性调节136

复习思考题138

学习指导138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139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139

一、遗传物质——DNA(有时是RNA)139

二、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142

三、遗传单位——基因145

第二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146

一、中心法则146

二、遗传密码147

三、核糖核酸148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49

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151

一、微生物的变异现象151

二、微生物的突变152

三、微生物的遗传重组154

第四节 菌种选育158

一、选种158

二、育种161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175

一、菌种的退化175

二、菌种的复壮176

三、菌种的保藏177

第六节 遗传工程178

一、遗传工程的操作步骤178

二、遗传工程中的工具酶和载体180

三、遗传工程的应用182

学习指导183

复习思考题184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18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185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185

二、水中的微生物186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188

四、生物体上的微生物188

五、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189

一、嗜热微生物193

第二节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93

二、嗜冷微生物194

三、嗜酸微生物194

四、嗜碱微生物195

五、嗜盐微生物195

六、嗜压微生物195

七、抗辐射微生物195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196

一、碳素循环196

二、氮素循环196

三、硫素循环198

四、磷素循环200

第四节 微生物间以及与其他生物间的200

关系200

一、互生200

二、共生201

三、拮抗203

四、寄生204

学习指导205

复习思考题205

五、捕食205

第八章 传染与免疫206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206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206

二、传染的发生208

三、传染的结局209

一、免疫系统211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211

二、免疫应答212

三、免疫病理213

四、免疫途径214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214

一、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215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15

一、特异性免疫的特点217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217

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18

三、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22

第五节 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222

一、血清学反应222

二、免疫标记技术225

三、单克隆抗体226

四、免疫预防与治疗227

学习指导228

复习思考题228

第九章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229

第一节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229

一、生物分界系统学说的发展229

二、16 S rRNA大分子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230

三、系统发育树231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232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232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233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235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235

二、放线菌的分类系统236

三、真菌的分类系统237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238

一、菌种鉴定的条件238

二、菌种鉴定方法238

三、查阅检索表进行定名244

学习指导246

复习思考题247

第十章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48

第一节 微生物与食品工业248

一、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248

二、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256

第二节 微生物与发酵工业257

一、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发酵工业的发展257

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化工产品258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制药266

一、药用微生物267

二、微生物制药267

第四节 微生物与香料香精273

一、香料香精产品的发展趋势273

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香料香精产品273

三、香料香精产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276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277

一、微生物是治理环境污染的能手277

二、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288

第六节 微生物与能源开发290

一、微生物与石油开采290

二、微生物与沼气发酵293

三、微生物与氢气制造294

四、微生物与乙醇发酵294

一、生物浸出295

五、微生物与石油加工295

第七节 微生物与湿法冶金295

二、生物沉积301

第八节 微生物与农业生产303

一、微生物肥料303

二、微生物农药306

三、微生物饲料308

四、微生物食品309

第九节 微生物与可持续发展309

一、微生物塑料309

二、微生物电池310

三、微生物燃料310

四、微生物传感器311

五、微生物DNA芯片311

六、微生物计算机312

学习指导313

复习思考题313

七、空间微生物研究313

第十一章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314

实验须知314

实验一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315

实验二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317

实验三 微生物细胞形态的观察(一)——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322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形态的观察(二)——荚膜染色和芽孢染色326

实验五 微生物细胞形态的观察(三)——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量328

实验六 微生物群体形态的观察(一)——4大类细胞型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330

实验七 微生物群体形态的观察(二)——微生物的载片培养334

实验八 微生物群体形态的观察(三)——放线菌的插片培养337

实验九 微生物群体形态的观察(四)——根霉假根的观察338

实验十 微生物群体形态的观察(五)——根霉结合孢子的形成和观察340

实验十一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342

实验十二 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一)——啤酒酵母的显微直接计数346

实验十三 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二)——大肠杆菌的平板菌落计数349

实验十四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一)——平板划线分离法352

实验十五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二)——涂布稀释分离法354

实验十六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一)——常规法356

实验十七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二)——试纸法361

实验十八 微生物的发酵(一)——柠檬酸的液体发酵363

实验十九 微生物的发酵(二)——蛋白酶的固体发酵366

实验二十 菌种保藏369

实验二十一 血清学反应(一)——凝集反应372

实验二十二 血清学反应(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373

实验二十三 鲜牛奶的消毒实验375

实验二十四 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376

实验二十五 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379

附录一 常用教学菌种383

附录二 常用试剂、染色液与指示剂383

附录三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包装388

附录四 常用灭菌技术390

附录五 常用培养基392

主要参考文献397

索引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