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吉林大学校史 1946-200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守实,蔡莉主编;《吉林大学校史》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1352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13页
- 主题词:吉林大学-校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吉林大学校史 1946-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原吉林大学卷)3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46年10月—1950年2月)3
第一节 东北行政学院的创建3
第二节 哈尔滨大学与东北行政学院合并5
第三节 东北行政学院在沈阳的发展7
第二章 财经政法性质大学时期(1950年3月—1952年8月)11
第一节 向新型正规大学迈进11
第二节 建立新教育制度12
第三章 综合性大学时期(1952年9月—1966年4月)14
第一节 1952年院系调整14
第二节 建设综合性大学15
第三节 向科学进军与整风运动19
第四节 “教育大革命”和“反右倾”斗争22
第五节 贯彻“高教六十条”27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32
第五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时期(1976年11月—1995年8月)37
第一节 拨乱反正 恢复学校教育秩序37
第二节 坚持改革 开创新局面43
第三节 建立研究生院 发展研究生教育50
第四节 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4
第五节 加强科学研究 发展科技产业61
第六节 建设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65
第七节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69
第一节 实施“211工程”建设73
第六章 面向新世纪 建设一流社会主义大学(1995年9月—2000年5月)73
第二节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80
第三节 科学研究新进展86
第四节 推进学科专业建设94
第五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96
第六节 对外交流与合作100
第七节 开发北区 建设南区 实施两区合一102
第八节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04
第九节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08
附录119
第二节 建校的基础125
第一节 建校的时代背景125
第一章 学校的筹建及初期建设(1954年—1957年)125
第二卷(原吉林工业大学卷)125
第三节 校址的选择126
第四节 筹建工作127
第五节 建校后的初期发展129
第六节 反右斗争132
第二章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途径(1958年—1966年)133
第一节 开展教学改革运动133
第二节 贯彻“高教六十条”136
第三节 “四清”运动140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磨炼(1966年—1976年)143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荡涤校园143
第二节 工、军宣传队进驻学校144
第三节 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46
第四节 广大师生员工身处逆境 奋力抗争147
第四章 拨乱反正 整顿、巩固、提高(1976年—1982年)149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端正思想路线149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49
第三节 对“文化大革命”前一些积案的处理150
第四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搞好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151
第五节 恢复、整顿各项工作151
第五章 改革开放使学校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2000年)157
第一节 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157
第二节 科学研究167
第三节 学科建设171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173
第五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175
第六节 学校体制改革177
第七节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81
第八节 全面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185
附录188
第三卷(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卷)193
第一章 在抗日烽火中创建学校(1938年—1945年)193
第二章 在解放战争岁月中壮大成长(1945年—1949年)202
第三章 在建设正规化军医大学道路上阔步前进(1950年—1958年)206
第四章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勇创佳绩(1958年—1966年)212
第五章 十年浩劫创伤深重(1966年—1976年)218
第六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老白校重放光芒(1976年—2000年)222
第七章 第三军医大学史要(1948年—1954年)251
附录253
第四卷(原长春科技大学卷)259
第一章 学院创建时期(1952年—1955年)259
第一节 学院的创立259
第二节 学院的初期建设261
第三节 建院初期党的工作266
第二章 曲折前进时期(1956年—1965年)269
第一节 意气风发 初展宏图269
第二节 在“鸣放”、“反右”、“教育大革命”及“反右倾”冲击下的艰苦探索271
第三节 调整、整顿 贯彻《高教60条》276
第三章 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280
第一节 红卫兵夺权280
第二节 工人、解放军宣传队掌权280
第三节 在极左路线下办学282
第四章 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 进入改革时期(1976年—1990年)285
第一节 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285
第二节 制定与执行《学院七年发展规划》293
第五章 深化改革 加速发展时期(1991年—2000年)303
附录318
第五卷(原长春邮电学院卷)327
第一章 为解放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培养邮电专业人才(1947年3月—1953年5月)327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诞生的东北邮电学校327
第二节 建国初期多层次培养邮电专业人才329
第二章 建设正规化的邮电中等专业学校(1953年6月—1960年4月)333
第一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进行教学改革333
第二节 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335
第一节 组建学院 努力办好邮电高等教育337
第三章 长春邮电学院的建立与调整(1960年4月—1966年5月)337
第二节 调整后的长春邮电学校339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年6月—1978年12月)341
第一节 “停课闹革命”风狂雨骤的三年341
第二节 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艰难办学342
第三节 拨乱反正 整顿学校各项工作343
第五章 重建学院 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路(1979年1月—1990年10月)345
第一节 重建学院 按高等教育模式调整345
第二节 坚持教育改革 探索新型管理模式348
第三节 稳定教学秩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52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以教学为中心 教科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1990年10月—1996年12月)357
第一节 积极发展校办产业 切实提高办学实力357
第二节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升办学能力360
第三节 认真落实《纲要》精神 推进学院全面发展364
第七章 迎校庆 抓评价 并入新吉大(1997年1月—2000年6月)371
第一节 迎校庆 抓评价 以评促建371
第二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377
第三节 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并入新吉林大学382
附录384
第六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卷)391
第一章 马医学堂的初创与演化(1904年10月—1953年2月)391
第一节 北洋马医学堂—陆军兽医学校—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391
第二节 我军兽医学校的创建与发展393
第二章 兽医大学的组建(1953年2月—1956年9月)395
第二节 恢复部队建制397
第一节 移交地方397
第三章 兽医大学移交地方和恢复部队建制后的发展(1956年9月—1966年8月)397
第三节 扩大办学规模398
第四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398
第五节 党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399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办学实践的全面展开(1966年8月—1984年6月)401
第五章 拓宽兽医学科办学路子的艰苦探索(1984年7月—1989年7月)403
第一节 校第五次党代会403
第二节 制定《开创新局面办校规划》403
第三节 颁发《兽医大学编制表》404
第四节 实行集中办学405
第五节 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405
第一节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09
第六章 向综合性农牧大学的转变(1989年7月—1992年7月)409
第二节 制定《农牧大学1990—1995年建设规划》410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专业建设410
第四节 深入贯彻共同《条令》和《纲要》 基层建设得到全面加强412
第五节 加强管理 改善服务 后勤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412
第六节 积极开源创收 生产经营的产值和利税持续增长413
第七节 全面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413
第八节 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学员德育形成体系414
第七章 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军队重点大学(1992年8月—1994年7月)417
第一节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对学校的关怀417
第二节 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419
第三节 加强两级党委班子建设419
第四节 教学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420
第六节 尊师重教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422
第五节 加强对国内外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提高办校水平422
第七节 后勤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423
第八节 学校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424
第九节 “211工程”建设规划和第七次党代会424
第八章 朝着军事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办学目标前进(1994年7月—1999年4月)426
第一节 学校隆重举行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426
第二节 学校召开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427
第三节 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首位 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428
第四节 主动适应部队建设需要 积极谋求向军需大学转变429
第五节 不断深化改革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429
第六节 认真贯彻“科技兴后勤”战略 科研工作全面发展429
第七节 大力开展优质服务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430
第八节 坚持从严治校 基层建设水平整体提高430
第十节 学校六年(1994年—1999年)实践的成功经验431
第九节 扎实开展“三讲”教育 党委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431
第九章 军事特色鲜明的军需大学办学发展之路(1999年4月—2004年8月)433
第一节 中央军委签发命令 将农牧大学改称为军需大学433
第二节 对军需大学的科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434
第三节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435
第四节 实施新老学科“捆绑式”发展 建设新型大学的具体途径435
第五节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搭建军需大学发展的新舞台438
第六节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439
第七节 加强行政管理和后勤工作 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440
第八节 加强学校党委班子建设 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441
第九节 按照端正用人导向 明确用人标准的要求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442
第十节 严密组织抗击“非典”工作 保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442
第十一节 学校召开军需大学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暨纪念建校五十周年大会443
第十章 军需大学的转隶和吉林大学农学部的成立(2004年1月—2005年3月)446
第一节 中央军委关于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重大决策446
第二节 保证学校顺利移交的思想和组织保证446
第三节 中央军委和总部对移交办学后学校领导班子的重新调整447
第四节 学校隆重举行“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庆典447
第五节 学校移交教育部管理 与吉林大学合并447
第六节 吉林大学农学部的改建448
附录449
第七卷(新吉林大学卷)457
第一章 合并 重组(2000年6月—2002年12月)457
第一节 五校合并 组成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457
第二节 探索办学模式 院系调整重组463
第三节 深化各项改革 奠定坚实基础471
第四节 抓住机遇 大力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477
第二章 融合 提高(2003年1月—2004年6月)486
第一节 加快步伐 着力学校事业发展486
第二节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促进精品学科建设502
第三章 和谐 发展(2004年7月—2006年6月)513
第一节 列入“中央管理” 谋划科学发展513
第二节 深化改革 铺平快速发展道路517
第三节 构建和谐吉大 探索大学生活523
第四节 盛会谋发展 掀开新篇章527
第五节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532
附录542
后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