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务员必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务员必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563529.jpg)
- 吴文昌主编;公务员必读编写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3229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公务员-能力培养-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务员必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章 全球化时代的政府改革1
1.1 全球化时代呼唤政府改革3
1.1.1 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的影响3
1.1.2 各国的政府改革应对全球化的挑战4
1.2 西方各国的政府改革6
1.2.1 民营化时期的政府改革6
1.2.2 重塑政府时期的政府改革8
1.3 面对全球化的中国政府改革11
1.3.1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政府职能转变11
1.3.2 以政府机构设置的扁平、弹性为目标推动政府机构改革13
1.3.3 以弹性人事制度为切入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14
1.3.4 以私营部门成功管理方法为催化剂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15
第2章 服务型政府17
2.1 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19
2.1.1 西方国家政府治理观念变革借鉴19
2.1.2 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20
2.2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23
2.2.1 谁来服务23
2.2.2 为谁服务24
2.2.3 服务什么25
2.2.4 怎样服务26
2.3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27
2.3.1 树立服务理念27
2.3.2 强化服务职能28
2.3.3 健全服务机构29
2.3.4 培训服务人员29
2.3.6 完善服务制度30
2.3.5 发展服务系统30
第3章 法治型政府33
3.1 法治政府概述35
3.2 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与预期目标35
3.2.1 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35
3.2.2 法治政府的预期目标37
3.3 法治政府的构建38
3.3.1 行政体制的法治化39
3.3.2 政府职能的法治化39
3.3.3 政府行为的法治化40
3.3.4 政府主体的法治化41
3.4 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和任务41
3.4.1 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42
3.4.2 法治政府建设的任务44
第4章 责任型政府49
4.1 理解责任型政府51
4.1.1 政府责任的涵义51
4.1.2 建立责任型政府的内涵及必然性51
4.2 政府责任的类型53
4.2.1 政府的政治责任53
4.2.2 政府的法律责任54
4.2.3 政府的行政责任55
4.2.4 政府的道德责任56
4.3 责任型政府为谁负责57
4.3.1 对公民负责57
4.3.2 对国家负责57
4.3.3 对社会负责58
4.3.4 对市场负责59
4.4 责任型政府怎样负责60
4.4.1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理念60
4.4.2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要求61
4.4.3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措施62
第5章 电子化政府65
5.1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的原因67
5.1.1 电子政务的国家战略地位67
5.1.2 电子政务的政府改革效应70
5.1.3 电子政务的全球发展态势72
5.2 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框架内容75
5.2.1 电子政务建设的框架结构75
5.2.2 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内容77
5.3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政府基础78
5.3.1 重组组织机构78
5.3.2 优化政务流程79
5.3.3 转变政府职能79
5.3.4 提高公务员素质79
第6章 行政伦理理论与实践81
6.1 行政伦理的内涵83
6.2 行政伦理的规范标准86
6.3 行政实践中的伦理问题87
6.3.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使用问题87
6.3.2 行政忠诚与服从问题89
6.3.3 行政手段的正当性问题89
6.3.4 伦理妥协问题90
6.4 中国行政伦理建设91
6.4.1 加强行政伦理教育91
6.4.2 强调行政制度的道德化92
6.4.3 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建设93
6.4.4 建立行政伦理的社会监督机制94
6.4.5 设立行政伦理的专门管理机构95
6.4.6 注重公民美德建设96
第7章 公共政策制定97
7.1 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制定体制99
7.1.1 政策制定者99
7.1.2 政策制定体制101
7.2 政策制定程序102
7.2.1 政策问题和政策议程102
7.2.2 政策规划与政策论证105
7.2.3 政策合法化107
7.3 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109
7.3.1 政策制定体制109
7.3.2 政策制定者110
7.3.3 政策对象110
7.3.4 政策制定的手段和方法110
第8章 公共政策执行111
8.1.1 政策执行的涵义113
8.1 政策执行概述113
8.1.2 政策执行者114
8.2 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115
8.2.1 政策执行的过程115
8.2.2 政策执行的手段117
8.3 政策执行阻滞分析118
8.3.1 政策过程因素119
8.3.2 政策体制因素120
8.3.3 政策主体因素121
8.3.4 其他因素121
8.4 改善政策执行之道122
8.4.1 健全执行机制122
8.4.2 提高政策认识123
8.4.3 优化执行主体行为124
8.4.4 整合必要的执行资源125
8.4.6 加强执行监督126
8.4.5 强化沟通和协调126
第9章 市场与政府129
9.1 理解市场是驾驭市场经济的前提131
9.1.1 市场与市场经济131
9.1.2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131
9.1.3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133
9.2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模式135
9.2.1 “守夜人”式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35
9.2.2 凯恩斯主义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36
9.2.3 各国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模式137
9.3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139
9.3.1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般经济职能139
9.3.2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制度背景140
9.3.3 转轨经济下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141
第10章 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143
10.1 公共产品的属性及需求145
10.1.1 按社会性质的产品分类145
10.1.2 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146
10.2 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148
10.2.1 公共产品的决定机制:公共选择148
10.2.2 公共产品消费的收费问题148
10.2.3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150
10.2.4 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多元化151
10.3 我国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52
10.3.1 我国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152
10.3.2 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153
10.3.3 调整公共支出结构与规模,构建和谐社会155
第11章 行政法159
11.1.1 行政法概述161
11.1.2 行政法的作用161
11.1 行政法概述161
11.1.3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62
11.2 行政行为163
11.2.1 抽象行政行为163
11.2.2 具体行政行为165
11.3 行政救济169
11.3.1 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制度169
11.3.2 行政执法人员常见违法形态173
第12章 解读《公务员法》177
12.1 《公务员法》颁布实施的意义179
12.1.1 有利于健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179
12.1.2 有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179
12.1.3 有利于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政权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80
12.1.4 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治180
12.2.2 竞争择优机制181
12.2.1 新陈代谢机制181
12.2 《公务员法》的基本内容181
12.2.3 监督约束机制182
12.2.4 权益保障机制183
12.3 《公务员法》相对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生的几大重要变化184
12.3.1 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84
12.3.2 完善了职位分类制度,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阶梯185
12.3.3 对职位聘任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健全了公务员的职务任用制度187
12.3.4 规定了公务员离职后的从业限制,以有效地遏制“权力期权化”188
12.3.5 将引咎辞职法制化,使其从一种政治责任、道义责任演变为法律责任189
12.3.6 公务员获得对上级说不的权利189
12.3.7 工资制度更加规范与科学191
12.3.8 公务员的权利获得更切实的保障192
第13章 公务员能力建设193
13.1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必要性195
13.2.1 政治鉴别能力196
13.2 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及建设途径196
13.2.2 依法行政能力198
13.2.3 公共服务能力199
13.2.4 调查研究能力200
13.2.5 学习能力201
13.2.6 沟通协调能力202
13.2.7 创新能力203
13.2.8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204
13.2.9 心理调适能力205
第14章 树立科学领导观念 提升现代领导力207
14.1 科学的领导观念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思想基础210
14.1.1 准确把握领导的含义和特征210
14.1.2 深刻理解“领导”的本质和价值211
14.1.3 清醒认识领导的要素和规律212
14.1.4 科学预见领导的发展趋势215
14.2.1 坚持科学发展观,谋划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思路216
14.2 全面履行领导的职能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主要内容216
14.2.2 坚持人才兴业战略,搞好选才用人217
14.2.3 坚持制度创新,深化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217
14.2.4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218
14.3 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关键219
14.4 善于应用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基本要求220
14.4.1 处理日常事务的方法和艺术220
14.4.2 协调上下级关系的方法和艺术221
14.4.3 协调正副职关系的方法和艺术221
第15章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223
15.1 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225
15.1.1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225
15.1.2 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高峰期228
15.1.3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之义229
15.2.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特征230
15.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特征、体系与过程230
15.2.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体系232
15.2.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232
15.3 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233
15.3.1 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但仍存在严重缺陷233
15.3.2 局部的、针对某一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正在形成,但尚未建立全面的、全国性的责权明晰的应急反应机制234
15.3.3 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具备,但与实际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35
15.3.4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动员能力很强,而社会动员能力相对不足235
15.3.5 应急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还有待从“经验主义”跳出来转向“科学创新”235
15.3.6 应急管理的国际性合作有所加强,但还有很大改进的余地236
15.3.7 对于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工作开始起步236
15.4 当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原则236
15.4.1 以人为本原则236
15.4.3 依法处理原则237
15.4.2 立足尽早化解原则237
15.4.4 慎用警力原则238
15.4.5 属地领导原则238
第16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239
16.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241
16.1.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241
16.1.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242
16.1.3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特点244
16.2 “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道德实践245
16.2.1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245
16.2.2 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发展246
16.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要求246
16.3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务员队伍建设251
参考文献253
附:吉林大学MPA教育与公务员培训中心简介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