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教育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教育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0556150.jpg)
- 柳海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9602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90页
- 主题词:教育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教育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3
第一节 教育学学科的形成3
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3
第一编 教育总论3
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8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15
第二节 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20
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年)20
二、教育学著作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年)21
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年)22
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年)23
五、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66年至今)24
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26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6
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7
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28
四、教育学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28
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29
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30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31
一、教育学的价值31
二、教育学的限度33
思考题35
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36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36
一、生物起源论36
三、劳动起源论38
二、心理起源论38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42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42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44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48
第三节 新中国的教育64
一、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1949~1956年)64
二、教育事业的改革调整(1956~1966年)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966~1976年)69
四、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1976~1990年)71
五、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1990年以后)73
第四节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75
一、新世纪的教育理念75
二、新世纪的教育制度80
三、新世纪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2
四、新世纪的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与多样化85
思考题86
第三章 教育概说87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87
一、教育的字源与字义87
二、教育的定义90
三、教育的多重内涵104
四、教育的相关范畴115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122
一、教育者123
二、受教育者124
三、教育内容128
四、教育手段129
一、教育的必要性131
第三节 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有限性131
二、教育的可能性133
三、教育的有限性136
思考题138
第二编 现代教育与现代人的发展141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141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141
一、哲学基础142
二、心理学基础148
三、社会学基础157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162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162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165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68
第三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71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72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77
三、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81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83
思考题188
第五章 教师189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89
一、教师的概念189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91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特点196
一、教师的职业性质196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198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208
一、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214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214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21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227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教育232
一、职前的教师专业教育233
二、新教师的入职教育237
三、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241
思考题244
第六章 学生245
第一节 科学地认识学生245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245
二、作为社会人的学生251
三、当代学生的特点254
一、两种极端的理论主张258
第二节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58
二、科学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62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保障267
第三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270
一、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271
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275
三、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280
思考题284
第三编 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287
第七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287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87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288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290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292
四、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295
一、教育功能的结构29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297
二、教育的本体功能301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305
第三节 新时期教育社会地位的变化314
一、党的十二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315
二、党的十三大: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316
三、党的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16
四、党的十五大:确立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317
五、党的十六大: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318
第四节 教育与现代化319
一、社会现代化319
二、教育现代化的目的324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325
思考题327
第八章 教育目的328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328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328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333
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337
四、现代教育目的的特征344
五、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3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53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53
二、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362
第三节 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36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363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366
三、贯彻和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70
四、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374
第四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375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375
二、日本的教育目的378
三、英国的教育目的379
四、美国的教育目的380
思考题381
第九章 教育制度382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382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382
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385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387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392
一、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94
第二节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394
二、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98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01
四、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404
五、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07
第三节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10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10
二、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18
三、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实验428
思考题438
第十章 教育内容439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439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439
二、教育内容的意义442
三、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443
四、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445
一、体育450
第二节 我国教育内容的构成450
二、智育454
三、德育456
四、美育461
五、教育内容的相互关系465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组织467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467
二、课程的主要类型469
三、课程的规范形式478
思考题481
第一节 教育形态的分类483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483
第十一章 教育形态483
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485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488
第二节 家庭教育489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489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490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和局限性491
四、家庭教育的作用494
第三节 学校教育496
一、学校教育的定义496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497
三、学校教育的类型502
四、学校教育的特点512
第四节 社会教育514
一、社会教育的概念514
二、社会教育的形式515
三、社会教育的作用518
四、社会教育的特点519
第五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合520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合的意义520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合原则522
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合的基本策略524
思考题526
第十二章 教育途径527
第一节 教育途径概述527
一、教育途径的概念527
二、教育途径的意义528
第二节 教学530
一、教学的概念530
二、教学的作用534
三、教学的形式536
四、教学的基本步骤及其要求546
第三节 课外活动547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548
二、课外活动的作用550
三、课外活动的形式552
四、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553
第四节 咨询与辅导554
一、咨询与辅导的概念555
二、咨询与辅导的意义556
三、咨询与辅导的形式557
四、咨询与辅导的实施途径566
五、咨询与辅导的基本要求569
思考题571
主要参考文献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