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学研究述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法学研究述评
  • 宋英辉,汤维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38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证据-法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法学研究述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证据法学与认识论1

证据法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代引言)1

二、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6

三、司法裁判中的证据12

四、刑事诉讼中的证明15

五、证据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17

第一章 西方国家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27

第一节 英美法系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27

第一编 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27

一、吉尔伯特28

二、边沁30

三、斯蒂芬34

四、菲利浦斯34

五、斯达克35

六、威尔斯35

七、贝斯特36

九、泰勒37

八、格林列夫37

十、撒耶38

十一、威格摩尔39

十二、摩根与米切尔40

十三、坎布利尼41

十四、莫尔43

十五、克劳斯45

十六、最新动向45

第二节 大陆法系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47

第二章 我国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49

第一节 我国现代证据法学的起源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证据法学50

一、建国初期的证据法学50

二、20世纪90年代初的证据法学51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证据法学51

一、举证责任理论56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证据法理论56

二、自由心证60

三、法院阐明权与法官的心证公开理论63

四、事证开示制度与证据保全制度66

五、证明妨碍理论68

第二编 证据法学的基础理论73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73

第一节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界定74

一、证据学的理论基础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74

二、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与一系列概念的区别75

第二节 一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76

一、一元论的基本构成76

二、对一元论的评析82

第三节 二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88

一、二元论的基本构成88

一、三元论的基本构成——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90

第四节 三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90

二、对二元论的评析90

二、对三元论的评析92

第五节 多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94

一、多元论的基本构成94

二、对多元论的评析98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00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102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和历史发展102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主要内容103

三、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之适用105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106

一、自由心证之定位106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容107

三、自由心证原则的制约108

四、我国应确立自由心证原则之探讨11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确立及功能113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113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及例外115

三、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证据制度中的实现117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120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源起与含义120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证据法上的地位120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证据法上的表现与应用121

第五节 利益衡量原则124

一、利益衡量原则的源起124

二、证据法中的利益衡量124

第五章 证据立法模式127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证据立法127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127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130

第二节 我国的证据立法131

一、我国证据立法研究的现状131

二、证据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33

三、我国证据立法的模式选择135

四、我国证据立法应注意的问题137

第三节 证据法专家建议稿139

一、《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13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140

第三编 证据147

第六章 证据概述147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147

一、事实说及相关争论148

二、证据概念的新说153

三、证据的相关概念155

第二节 证据属性158

一、传统证据属性学说159

二、证据属性新说167

第七章 证据种类171

第一节 两大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与理论171

一、英美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和理论172

二、大陆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和理论174

第二节 我国证据种类立法及评析176

第三节 具体证据种类180

一、同案被告人供述和辩解180

二、电子证据182

三、心理测试检查结果188

四、现场笔录191

第八章 证据分类195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195

一、西方国家证据分类研究195

二、我国大陆地区的证据分类理论198

三、我国台湾地区证据分类研究207

第二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209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分类标准209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11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范围212

四、传来证据的证明力问题和作用213

五、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214

六、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214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215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分类的标准与概念215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种类与范围219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与区别221

四、间接证据的作用223

五、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224

第四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226

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分类的标准226

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27

三、言词证据、实物证据与人证、物证228

四、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范围228

五、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证明方式229

一、三种分类的标准与概念230

第五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230

六、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230

二、关于三种分类的优劣之争234

三、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特点237

四、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238

第六节 本证与反证238

一、本证与反证分类的标准和概念238

二、本证与反证的特点241

三、本证与反证的运用规则241

第七节 主证据与补强证据242

一、主证据与补强证据分类的标准与概念242

二、主证据与补强证据的特点243

三、补强证据的适用条件与运用规则243

四、补强证据在我国的适用范围244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245

一、证据规则的含义245

第九章 证据规则245

二、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246

三、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比较247

四、证据规则的功能248

五、证据规则的法律意义249

第二节 两大法系主要证据规则及程序适用250

一、证据规则的基本体系250

二、证据的相关性规则251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52

四、传闻证据排除规则258

五、其他证据规则259

六、证据规则的程序适用26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266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266

二、建立健全我国证据规则的必要性268

三、健全我国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269

四、我国具体证据规则的建构270

五、我国证据规则的程序建构276

第十章 证明概述281

第四编 证明281

第一节 证明概念282

一、传统证据法理论中的证明282

二、狭义证明理论285

第二节 与证明相关的概念289

一、证明与释明289

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291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293

第十一章 证明对象293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293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296

三、证明对象的种类298

四、免证事由298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300

一、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300

三、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的事实301

二、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301

四、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302

五、刑事诉讼程序事实302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对象303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对象304

一、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305

二、行政赔偿构成要件的事实306

三、行政诉讼程序事实307

四、行政诉讼自认和司法认知307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309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309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309

二、证明责任的性质316

三、证明责任的法律属性318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319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319

二、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322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立法326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327

一、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基本理论327

二、民事证明责任的倒置330

三、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334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340

一、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340

二、我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立法346

第十三章 证明标准350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351

一、证明标准所适用的诉讼阶段351

二、证明标准的语词之争355

第二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争357

一、我国传统证据法学中的客观真实理论359

二、反对客观真实的各种批判理论361

三、客观真实论者的回应363

第三节 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分歧365

一、排他性标准365

二、内心确信无疑的标准366

三、排除合理怀疑标准367

四、“客观真实论”论者的证明标准367

五、确定无疑的证明标准368

第四节 证明标准的多元化与层次性369

一、证明标准的多元性369

二、证明标准的层次性370

第五节 立法能否设置证明标准374

一、证明标准否定论375

二、证明标准肯定论375

三、务实的证明标准观376

第十四章 免证事由377

第一节 免证事由概述377

一、免证事由的概念377

二、免证事由在诉讼中的应用378

第二节 推定380

一、推定的界定380

二、推定的分类386

三、推定的效力392

四、推定规则的建构393

五、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394

第三节 司法认知398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司法认知理论398

二、我国司法认知的理论402

第四节 自认408

一、自认的适用领域409

二、自认的性质410

三、自认的客体414

四、自认的种类418

五、自认的效力420

六、自认的制度环境423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425

第十五章 证明的相关程序425

第一节 证据收集425

二、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437

三、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收集447

第二节 质证449

一、质证概述449

二、两大法系国家质证模式451

三、我国的质证模式与改革453

第三节 认证455

一、认证的概念455

二、认证的内容456

三、认证的种类456

四、认证的制约机制456

五、认定证据的心证开示458

六、我国认证制度的完善途径461

参考文献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