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道求真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道求真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519049.jpg)
- 烟建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668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内经-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道求真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内经》的学术体系4
第1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4
第一节 医学理论5
一、医学理论系统结构的确立5
二、医学理论系统结构纲要7
(一)生命7
(二)藏象7
(三)疾病8
(四)诊法10
(五)论治11
(六)养生12
三、关于医学理论的表述13
第二节 医学基础14
一、方法学基础15
(一)认识论方面15
(二)方法论方面24
二、多学科基础29
一、人体观32
第2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内涵32
第一节 独特的医学理论32
二、疾病观33
三、疾病防治观34
第二节 方法学特征34
一、基本概念功能化——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35
二、理论模式整体化——从整体联系角度把握生命规律37
三、理论表述动态化——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40
一、《内经》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价值42
第三节 科学价值42
二、运用多学科研究医学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43
三、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特有的疾病诊疗体系44
第3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46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46
一、解剖学基础46
二、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47
三、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47
一、天文学48
(一)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观48
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48
(二)天象变化50
(三)天地日月星辰系统50
二、历法51
三、地理学52
四、气象学53
五、数学54
(一)以数学语言和思维论述中医学理论54
(二)以数学模型建造中医学理论构架56
(三)以活的动态数学关系量化诊治指标57
第三节 社会人文思想的影响59
一、古代哲学59
(一)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59
(二)辩证思维60
二、社会学62
第四节 先秦诸子的作用63
一、道家64
二、儒家64
三、兵家65
四、墨家66
五、农家67
六、阴阳五行家68
第4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70
第一节 《内经》学术体系发展的方式与特点70
一、发展方式70
(一)医经注疏70
(二)专题发挥72
(四)临床实践73
(三)学派论争73
二、发展特点74
第二节 发展展望76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存在依据76
二、《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动因77
三、《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前瞻79
第5章 研究成果的应用85
一、端正中医科研思路85
二、应用于中医教学86
三、中医优势病种研究86
四、指导中药研发87
第6章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90
第一节 五脏概念的历史演变90
一、演变90
(一)解剖直观,形成五脏概念的本始含义90
中篇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探讨90
(二)仿象臆测,促使五脏概念的虚化演变91
(三)意象思维,五脏概念系统整体化93
二、寻迹95
三、探源96
一、从解剖形质论五脏97
第二节 五脏概念的学术解读97
二、从系统整体论五脏99
(一)气化之五脏99
(二)四时之五脏100
(三)官能之五脏101
(四)神志之五脏102
三、五脏概念的层次104
四、五脏概念的泛化106
(一)生命活动的机能整合模式107
第三节 五脏概念的内涵探讨107
一、独特的生命机能结构观107
(二)生命活动的关系调控模式108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韵动模式109
二、五脏概念研究中的认识误区111
三、五脏概念之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说114
第7章 《内经》神概念研究117
第一节 天人之神辨析117
一、中国文化“天之神”117
(一)神机与神明118
二、《内经》医学“人之神”118
(二)心主神明119
第二节 人之神论理120
一、五神与五志120
(一)五神120
(二)五志(情志)123
二、五神与情志活动125
(一)心神主宰论126
(二)脾思调控论127
三、五神与五脏130
(一)心藏神130
(二)肝藏魂131
(三)肺藏魄131
(四)脾藏意、肾藏志131
四、神与精气132
第8章 《内经》睡眠理论研究136
一、《内经》对于睡眠自律特性的认识138
第一节 睡眠的自律特性138
二、睡眠自律特性的内在依据139
三、睡眠自律特性的意义141
第二节 神——睡眠活动的主导143
一、神的概念与活动机制143
二、神在睡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45
(一)神、魂、魄在睡眠中的作用145
(二)意志对睡眠的作用147
三、情志对睡眠的影响148
一、营卫之气是魂魄活动的基础149
第三节 营卫运行——睡眠活动的机枢149
二、营卫运行是睡眠活动的机枢所在150
三、睡眠活动中营卫机枢和神志主导的关系152
四、营卫运行睡眠理论的意义153
第四节 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睡眠活动的基础154
一、五脏概念的内涵154
二、五脏藏精化气生神是睡眠活动的基础155
(一)五脏藏神与睡眠活动155
(二)五脏气化与睡眠活动158
(三)五脏藏精与睡眠活动160
第五节 《内经》睡眠机制及其临床应用161
一、睡眠障碍的诊治161
(一)睡眠障碍的精气神分类162
(二)睡眠障碍主要临床病证分析164
二、睡眠养生171
(一)顺应自然,起居有时171
(二)注意睡眠卫生,保证睡眠质量173
(三)睡眠养生功175
(一)生命的四时法则177
第9章 《内经》生命的四时法则研究177
一、生命四时法则的基本内容177
(二)四时法则与《内经》生命节律思想178
(三)四时法则与《内经》藏象178
(四)四时法则与《内经》诊治养生理论180
二、生命四时法则的现代研究181
(一)生命四时法则的形成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181
(二)《内经》生命四时法则蕴含系统结构模式182
(三)生命四时法则的实验研究及其启示182
(二)提出研究生命规律和医学应用的独特理论模式184
三、生命四时法则的科学价值184
(一)反映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对立与统一184
(三)提示中医科学研究思路185
第10章 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187
第一节 统计学与中医藏象理论的统计学特征187
一、藏象理论的形成188
(一)解剖学认识189
(二)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190
(三)哲学基础193
(一)功能性特征197
二、藏象理论的功能性和系统性特征197
(二)系统性特征198
第二节 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藏象理论201
一、研究思路202
(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202
(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202
(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203
(一)研究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204
二、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204
(二)研究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206
(三)研究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210
三、对研究结果的讨论211
(一)研究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211
(二)研究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213
(三)研究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215
四、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分析217
(一)数据本身存在的问题217
(二)统计学本身的局限性219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扩展221
一、对于医案研究的改进221
(三)藏象理论本身的欠缺221
二、采集临床症状进行研究222
三、采用其他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中医理论223
下篇 应用研究226
第11章 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的调查分析226
第一节 优势病种的概念226
(一)调查方法227
第二节 中医优势病种的专家调查227
一、50种常见病的中医优势的调查227
(二)调查问卷设计228
(三)专家选择及问卷回收228
(四)调查结果229
二、30种难治病的中医优势的调查232
(一)难治病的概念与范围232
(二)难治病与常见病、疑难病、奇病的区别与联系237
(六)调查结果238
(五)专家选择及问卷回收238
(三)调查方法238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238
三、中医优势病种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240
第三节 中医优势病种调查研究成果的应用244
一、对中医理论科研思路的警示244
二、中医优势病种与建院特色245
三、民众就诊指南246
第12章 证本质研究思路探讨252
第一节 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253
一、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254
(一)运用训诂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254
(二)运用传统思维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255
(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256
二、证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57
(一)证与证候等的概念辨别不清257
(二)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258
第二节 证本质的研究现状与问题259
(一)实验研究260
一、证本质的研究现状260
(二)临床研究261
(三)多学科研究264
二、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65
(一)指标的非特异性265
(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268
(三)研究思路的片面性269
第三节 证理论的发生学基础270
一、解剖学的知识271
二、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272
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274
(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274
(二)气一元论的整体思维275
(三)主客合一的认知特点276
(四)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277
(五)模式化的定势思维279
第四节 证概念的内涵280
第五节 证的特征282
二、主客一体性283
一、整体联系性283
三、动态时序性284
四、模型性286
五、模糊性287
第六节 证本质研究思路探索288
一、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289
(一)注重关系是中医学的立论依据289
(二)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入手是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291
二、探讨非特异性物质的时空变化组合方式是证本质研究的有益尝试295
第13章 因势利导治则的研究297
第一节 历代医家对因势利导治则的研究298
第二节 因势利导治则的临床应用研究301
一、根据邪气所在部位施治301
(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301
(二)其高者,因而越之303
(三)其下者,引而竭之305
二、根据正气抗病趋势施治307
(一)散者收之307
(二)高者抑之308
(三)下者举之309
三、利用病症的周期性特点施治310
第14章 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探源313
第一节 中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313
一、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313
二、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314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优势探源315
一、病毒性疾病呼唤现代医学研究体系的创新315
二、中医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药有效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理论基础316
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举隅317
(一)流行性感冒317
(二)病毒性心肌炎318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319
(四)病毒性肝炎320
(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21
(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323
四、关于抗病毒特效中药的研制325
一、发病的特点327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发病特点与机制研究327
第15章 精神分裂症择时防治的研究327
二、发病周期倾向的机制328
(一)中医理论探讨328
(二)现代研究的提示329
三、择时防治研究330
(一)发病的周期倾向在本病防治中的意义330
(二)择时防治方法331
二、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332
一、病例选择332
第二节 临床研究介绍332
三、研究结果333
(一)对临床精神症状的影响333
(二)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335
(三)对患者血浆精神递质的影响335
四、理论探讨337
(一)从生命的四时法则看肝的疏泄与神志关系337
(二)对肝肾关系的认识339
(三)对五脏概念的再认识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