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0513934.jpg)
- 张明龙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7681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概论1
第一节 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演进1
一、古代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活动的记载1
二、农业区域发展理论4
三、工业区域发展理论6
前言7
四、中心地发展理论7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9
五、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9
七、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11
八、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1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与发展模式12
一、影响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资源因素12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17
三、区域发展模式23
第三节 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转移28
一、现代化制造技术不断涌现28
二、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明显31
三、全球化发展战略趋向加强38
四、链式化转移现象风起云涌39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聚集与溢出效应45
一、经济聚集内涵45
二、经济聚集类型46
三、经济聚集溢出效应的一般分析47
四、经济聚集溢出效应的具体分析48
第五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53
一、经济区的内涵与类型53
二、划分经济区的原则55
三、划分经济区的指标57
四、划分经济区的实践58
第六节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60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腹地的制造业60
二、充分挖掘广大腹地的特色产业潜力66
三、设法绕开或利用WTO的技术壁垒67
四、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70
五、增强资本引进和积累能力73
六、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78
第二章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80
第一节 家族企业现状与研究视角80
一、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80
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视角82
第二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概述83
一、家族企业的界定84
二、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85
第三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92
一、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优势92
二、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势94
第四节 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97
一、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97
二、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102
一、理性对待家族企业108
第五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08
二、借鉴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109
三、通过练好“内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10
四、运用产业集群增强家族企业的竞争力119
五、突破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120
六、形成有利于家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122
第三章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126
第一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思维脉络126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的提出126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述评128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含义131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基本框架131
第二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概述131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特点——“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135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意义135
第三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136
一、集群经济条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136
二、集群经济条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促进其动态增长138
第四节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141
一、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142
二、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现状143
三、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151
第五节 “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154
一、资源共享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155
二、技术战略互补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157
三、集群合作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163
第六节 促进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对策165
一、促进资源共享协同的对策165
二、促进技术战略互补协同的对策168
三、促进集群合作创新协同的对策171
第一节 中小企业集群理论概述175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175
第四章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175
二、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177
三、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依据181
第二节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演变形式185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185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变形式189
第三节 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竞争优势191
一、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192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194
三、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195
四、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效率197
第四节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199
一、家族制企业文化的封闭性199
二、缺乏产业聚集的内在引力200
三、产品信息不对称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201
四、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非常薄弱201
五、成长环境不理想202
第五节 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203
一、改变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203
二、增强中小企业集群的内聚力204
三、抑制低水平过度竞争206
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207
五、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区域创新环境208
第五章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212
第一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212
一、研究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212
二、国外学者产业集群研究概述214
三、国内学者产业集群研究概述216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一般分析218
一、产业集群内涵218
二、产业集群分类222
三、产业集群特征223
四、产业集群形成条件225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226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226
二、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228
三、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230
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232
五、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233
六、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一般特征235
七、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产品、企业、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的关系239
一、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41
第四节 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241
二、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发展风险242
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245
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其关键因子和主体249
五、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51
第五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255
一、绍兴县纺织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征255
二、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各阶段持续发展的原因259
三、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263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267
第一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回顾267
第六章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267
二、竞争力的内涵271
第二节 产业集群产生的竞争力272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类型272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273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来源274
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281
一、WEF和IMD竞争力模型281
二、波特集群分析模型282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286
第四节 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288
一、传统产业集群——意大利新产业区模式289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模式290
三、关于浙江民营企业集群模式292
第五节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94
一、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应遵循的原则294
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295
第七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301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起因和模式理论的回顾301
一、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起因理论纵览301
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理论评述303
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基本框架307
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梯度转移307
二、梯度转移的必要性309
三、梯度转移的可行性312
第三节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因素316
一、小城镇盲目发展,增加了梯度升级的难度316
二、乡镇企业集聚困难重重,削弱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317
三、小城镇的社会系统功能不完善,难以吸引人口聚集318
四、大中城市的艰难发展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319
五、农业比较收益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合理性320
六、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推延了梯度转移进程320
七、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梯度转移321
八、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者实现真正的身份转变322
第四节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对策324
一、根据区位条件,有选择地发展小城镇324
二、促进各类民营经济实体向小城镇集中,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实力326
三、完善小城镇的社会系统功能,提高对劳动力和投资者的吸引力327
四、实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329
五、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331
六、实施梯度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由内而外的身份转变333
七、创新农村土地制度,规范土地的使用与管理334
八、正确对待农民的流动就业,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336
第八章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338
第一节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依据338
一、金融多元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38
二、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客观要求340
第二节 两种不同金融体制的比较342
一、金融垄断与金融多元化的比较343
二、金融多元化的优越性344
三、金融多元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47
一、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348
第三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348
二、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隐患350
第四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现实条件352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广阔性和分散性352
二、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352
三、农村民间金融活跃353
四、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条件渐趋成熟354
第五节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障碍355
一、“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355
二、“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357
三、缺乏有效的宏观环境约束机制358
第六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对策361
一、树立科学的金融观361
二、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结构创新363
三、培育农村资本市场378
四、建立农村信用资金回流机制380
五、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381
第九章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改革386
第一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研究概述386
一、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原因386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概念界定388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弱市场化391
第二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391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隐形入市393
第三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必然性39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95
二、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395
三、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必然选择396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97
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397
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迫切需要397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理论依据398
第四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可行性398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现实基础402
第五节 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因素405
一、认识上的误区405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405
三、农村土地市场发育不健全408
四、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乏力411
五、我国农村土地特殊的资源禀赋413
六、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其他因素414
第六节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制度设计415
一、提高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认识415
二、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主体416
三、健全农村土地市场422
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力度427
五、剥离土地承载的过多的社会功能,恢复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429
六、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其他措施430
第十章 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433
第一节 欠发达区域跨域式发展的实质与内涵433
一、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433
二、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实质与内涵435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现实约束与路径选择439
一、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现实约束439
二、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选择441
第三节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选择445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与类型445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动员组织447
三、产业集群是一种强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组织448
四、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组织450
第四节 以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451
一、家族制企业与产业集群互动:连接县域微观和县域中观的传动机制452
二、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耦合:欠发达县域发展的中观引擎455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互动:连接县域中观和县域宏观的传动机制461
二、增强可达性,扩展便利性,以城市化优化集群发展区位463
一、转变观念,理顺体制,以政府的优质服务营造集群“栖息地”463
第五节 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463
三、深化分工,加强协作,以特色产业园推动集群升级发展464
四、树立区位品牌、发展企业品牌俱乐部,实现集群与企业形象共升华464
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以协会为龙头加强集群治理465
六、完善信用体系,培育融资网络,以金融扶持助推集群发展465
第十一章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466
第一节 两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的比较466
一、行政区经济的含义与主要特征466
二、经济区经济的含义与主要特征468
三、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演进的机理469
四、相关理论研究扫描470
第二节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472
一、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意义472
二、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基本趋势473
三、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政策调控与组织创新474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476
一、长三角区域基本概况476
二、长三角区域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478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479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概念479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目标和原则480
三、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总体测度481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484
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486
第五节 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489
一、加速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489
二、加速长三角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491
三、加速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493
四、加速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496
五、加速长三角区域信息一体化497
六、加速长三角区域政策制度一体化498
第十二章 经理股权激励机理的区域实证分析501
第一节 经理股权激励概述501
一、经理的内涵界定501
二、经理股权激励的内涵界定503
三、经理股权激励的意义504
四、经理股权激励研究回顾与综述506
第二节 经理股权激励的多阶段动态博弈分析511
一、股权激励的治理思路分析511
二、博弈模型假设512
三、关于博弈模型的说明513
四、采用逆推法分析博弈模型515
五、博弈模型的进一步推论518
第三节 浙江上市公司经理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520
一、对浙江经理持股激励现状的总体考察521
二、研究假设525
三、模型描述与变量定义527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528
五、小结与建议531
第四节 浙江上市公司经理股权激励的对策分析532
一、强制性持股激励效果的比较分析532
二、强制性持股激励的制度设计534
三、关于强制性持股激励的几点说明536
第十三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538
第一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概述538
一、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538
二、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概念540
三、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541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概述544
第二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550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阶段性分析551
二、城乡消费差距分析555
一、适当收入差距的积极影响560
第三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560
二、过大收入差距的消极影响561
第四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562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563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565
三、城乡分割的财税体制567
四、滞后的农村教育571
五、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574
六、农业的弱质性575
一、转变二元经济结构577
第五节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577
二、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581
三、统一城乡财税制度,加大农业投入582
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586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87
六、提高农业效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589
主要参考文献593
一、著作类参考文献593
二、论文类参考文献600
三、外文类参考文献613
父亲的激励与这本书——后记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