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
  • 梅兴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9423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药物-制剂-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药物制剂创新与发展动态1

1.1 药剂学发展的新机遇1

1.1.1 创新制剂研发的优势3

1.1.2 广阔的国际市场3

1.2 药剂学新宠——DDS4

1.3 药物制剂创新策略5

1.3.1 开发非专利药5

1.3.2 开发适应新治疗理念的制剂6

1.3.3 利用复方制剂争夺市场7

1.3.4 以新用途拓宽市场7

1.3.5 开发新制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7

1.3.6 建立制剂新技术平台,开发新产品7

1.4 药物制剂创新的范畴7

1.5 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热点领域8

1.5.1 缓释和控释系统8

1.5.3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9

1.5.2 黏膜给药系统和经皮给药系统9

1.5.4 控释制剂研究12

1.5.5 蛋白质和多肽类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13

1.5.6 中药制剂的开发策略15

1.6 制剂创新与发展的方向16

1.6.1 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可成为“第一桶金”16

1.6.2 开发中药制剂16

1.6.3 开发治疗重大疾病与流行病的药物新制剂17

1.7 药物递送系统的挑战19

1.7.1 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及其给药途径的研究19

1.6.4 提高生活质量药物的递送系统19

1.6.5 生物技术药物递送系统19

1.7.2 基因治疗递送系统20

1.7.3 微粒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研究20

1.7.4 应答式智能药物递送系统20

1.7.5 药物递送系统的评价20

1.7.8 应用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入研究与剂型和制剂相关的重要问题21

1.8 结语21

1.7.6 与重大疾病有关的研究21

1.7.7 各项药物研发技术的发展21

参考文献22

第2章 药剂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24

2.1 药物吸收研究的新技术24

2.2 促进药物吸收的新技术26

2.2.1 物理学促透作用研究26

2.2.2 药剂学促吸收作用研究27

2.3.1 概述28

2.3 蛋白转导技术28

2.3.2 细胞穿入肽29

2.3.3 CPP的转移机制31

2.3.4 大分子和小颗粒的胞内递送31

2.3.5 结论35

2.4 药物制剂质量研究新技术35

2.4.1 联用技术35

2.4.2 超临界流体色谱37

2.4.4 微透析技术38

2.4.3 生物传感器38

参考文献40

第3章 口服控释制剂42

3.1 概述42

3.1.1 早期的口服控释药物43

3.1.2 现有的口服控释系统44

3.2 口服控释制剂的释药类型45

3.2.1 定时释放45

3.2.3 定位释放46

3.2.2 定速释放46

3.3 口服控释制剂的剂型47

3.3.1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47

3.3.2 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53

3.3.3 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61

3.4 展望65

参考文献65

第4章 微粒载体给药系统新剂型与新技术67

4.1 脂质体67

4.1.1 概述67

4.1.2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方法新进展68

4.1.3 脂质体技术研究新动态71

4.1.4 总结和展望77

4.2 微乳77

4.2.1 微乳的制备78

4.2.2 微乳的组成78

4.2.3 微乳的给药途径80

4.2.4 微乳在制药工业的其他应用85

4.2.5 展望85

4.3.1 微球86

4.3 微球微囊载体86

4.3.2 微囊105

4.4 纳米粒112

4.4.1 概述112

4.4.2 纳米载体的靶向性113

4.4.3 纳米粒的分类115

4.4.4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116

4.4.5 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120

4.5.1 概述121

4.5 声振含气微泡121

4.5.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2

4.5.3 声振含气微泡的散射作用及影响因素123

4.5.4 处方设计125

4.5.5 质量评价129

4.5.6 应用129

4.5.7 展望133

4.6 微电子机械给药载体133

4.6.1 用于局部给药的植入微芯片133

4.6.2 纳米孔径的免疫隔离生物胶囊134

4.6.3 透皮微针技术136

4.6.4 展望137

4.7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137

4.7.1 SEDDS处方组成138

4.7.2 SEDDS的自乳化机制139

4.7.3 SEDDS的质量评价140

4.7.4 SEDDS的最新进展141

参考文献142

4.7.5 展望142

第5章 黏膜给药系统150

5.1 概述150

5.1.1 黏膜的生化特点151

5.1.2 影响药物黏膜吸收的因素151

5.2.1 药物经口腔黏膜的吸收153

5.2.2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途径153

5.2 口腔黏膜给药153

5.1.3 结语153

5.2.3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的处方设计154

5.2.4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的类型155

5.2.5 结语157

5.3 鼻腔黏膜给药157

5.3.1 鼻腔给药的特点157

5.3.2 鼻腔给药的吸收158

5.3.3 鼻腔给药对鼻腔的影响及解决办法158

5.3.4 鼻腔用药及其制剂的处方设计159

5.3.5 鼻腔给药剂型的种类159

5.3.6 鼻腔给药系统的新用途161

5.4 眼部给药164

5.4.1 眼部给药的优点与限制164

5.4.2 药物的吸收与吸收途径164

5.3.7 结语164

5.4.3 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165

5.4.4 眼用制剂分类165

5.5 肺部给药169

5.5.1 肺部给药的优点与限制169

5.4.5 结语169

5.5.2 肺部药物的吸收与代谢170

5.5.3 肺部黏膜给药制剂的类型170

5.5.4 结语172

5.6 直肠黏膜给药172

5.6.1 直肠给药的特点172

5.6.2 直肠给药的作用机制173

5.6.3 直肠给药的制剂种类173

5.6.4 结语174

5.7 阴道黏膜给药174

5.7.2 阴道黏膜给药的制剂种类175

5.7.1 阴道黏膜部位药物的吸收175

5.7.3 结语177

参考文献177

第6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180

6.1 概述180

6.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81

6.2.1 皮肤屏障181

6.3 药物经皮吸收的组织通道182

6.2.3 剂型的影响182

6.2.2 药物理化性质182

6.4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183

6.4.1 经皮吸收促进剂183

6.4.2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183

6.5 经皮给药新型载体194

6.5.1 脂质体194

6.5.2 微乳196

6.5.3 β-环糊精包合物198

6.6.2 脐部与透皮吸收199

6.6.1 穴位经皮给药199

6.6 中药经皮给药新进展199

6.6.3 中药经皮给药新型载药平台及辅料的研究200

参考文献200

第7章 靶向给药系统203

7.1 概述203

7.2.2 药物在靶标的浓集204

7.2.4 靶标识别物204

7.2.3 药物的物理靶向204

7.2.1 药物的直接运送204

7.2 靶向递送的主要设计原则204

7.3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205

7.3.1 反向代谢药物设计205

7.3.2 前体药物208

7.3.3 主动靶向型脂质体210

7.3.4 微球213

7.3.5 病毒载体介导的生物靶向基因治疗217

7.3.6 单克隆抗体——肿瘤的靶向治疗219

参考文献222

7.4 靶向给药系统的发展前景222

8.1 复方制剂的研究方法224

8.1.1 复方制剂中药物的处方筛选224

第8章 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224

8.1.2 复方制剂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基本设计思路225

8.1.3 复方制剂处方筛选的药理药效指标的应用227

8.1.4 复方制剂中药物联用的定量分析228

8.3 复方制剂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234

8.3.1 导数比率法234

8.2 复方制剂剂型的选择234

8.3.2 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235

8.3.3 双除数因子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236

8.3.4 其他分析方法237

8.4 复方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8

8.5 结语239

参考文献239

第9章 蛋白质多肽口服递送系统242

9.1 概述242

9.2.1 吸收机制243

9.2 吸收机制及屏障243

9.2.2 口服吸收的屏障247

9.3 增加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的策略250

9.3.1 化学修饰250

9.3.2 微粒剂型252

9.3.3 蛋白酶抑制剂253

9.3.4 吸收促进剂254

9.3.5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定位给药系统254

9.3.6 靶向聚集于淋巴囊(Peyer结)257

9.4.1 胰岛素259

9.4 应用实例259

9.4.2 降钙素262

9.4.3 人生长激素263

9.4.4 干扰素263

9.4.5 促红细胞生成素264

9.4.6 疫苗264

9.4.7 酶264

参考文献265

9.5 结语265

10.1 概述268

10.2 现代中药新剂型268

10.2.1 中药注射剂268

第10章 现代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268

10.2.2 中药片剂269

10.2.3 中药栓剂270

10.2.4 中药气雾剂271

10.2.5 中药滴丸剂271

10.2.7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273

10.2.6 中药胶囊剂273

10.3 中药制剂新技术275

10.3.1 固体分散技术275

10.3.2 包合技术276

10.3.3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制备技术278

10.3.4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279

10.3.5 脂质体制备技术282

10.3.6 纳米粒技术283

10.3.7 纳米中药285

10.4 结语286

参考文献287

第11章 药物制剂工艺及设备289

11.1 粉碎设备及工艺原理289

11.1.1 振动式超微粉碎机289

11.1.2 气流粉碎机289

11.1.3 涡轮式自冷无尘粉碎机290

11.2.2 高效三维运动混合机291

11.2.1 快夹容器式混合机291

11.2 混合设备及工艺原理291

11.3 制粒设备及工艺原理292

11.3.1 高效湿法混合制粒机292

11.3.2 干式制粒机293

11.3.3 沸腾式干燥制粒机293

11.3.4 熔融挤出式制粒/丸机294

11.4 包衣设备及工艺原理297

11.4.1 高效包衣机297

11.4.2 流化床包衣机298

11.4.3 切线喷包衣299

11.4.4 干粉包衣设备及原理300

11.5 电纺丝生产设备及工艺原理302

11.5.1 概述302

11.5.2 原理302

11.5.3 生产设备302

11.5.4 影响因素303

11.5.5 应用303

11.6 超临界环糊精包合技术304

参考文献306

第12章 药物制剂新辅料发展动态308

12.1 概述308

12.2 天然高分子材料309

12.2.1 壳聚糖309

12.2.2 聚羟基烷酸酯类聚合物312

12.2.3 黄原胶313

12.2.4 瓜尔豆胶313

12.2.5 羟丙甲基纤维素314

12.3.1 聚羟基酸酯315

12.3 合成高分子材料315

12.3.2 聚氨基酸316

12.3.3 聚磷腈318

12.3.4 聚酸酐318

12.3.5 嵌段共聚物319

12.3.6 聚醚321

12.3.9 聚磷酸酯322

12.3.10 脂肪族聚碳酸酯322

12.3.8 聚氨酯322

12.3.7 聚原酸酯322

12.3.11 卡波姆323

12.3.12 丙烯酸树脂323

12.3.13 智能型水凝胶324

12.3.14 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剂——Lip'ralTM和Galactolipids技术平台325

12.4 展望326

参考文献326

索引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