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检察 第26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守安主编;谢鹏程,单民,陈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1888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工作-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检察 第26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审辩关系研究3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关系3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侦诉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4
(一)全面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内涵4
(二)准确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侦诉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6
二、侦诉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7
(一)公诉对侦查活动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8
(二)公诉未能有效对侦查取证活动进行规范指引9
(三)公诉对移送审查起诉案件审前过滤不严11
(四)侦诉在案件庭审指控期间协作关系薄弱12
(五)侦诉办案理念、人员力量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13
三、借鉴域外有益经验构建新型侦诉关系的基本思路14
(一)域外侦诉关系模式比较14
(二)我国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侦诉关系的基本思路16
四、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侦诉关系的四项工作机制18
(一)完善公诉引导侦查机制18
(二)健全侦诉互动的补充侦查机制20
(三)建立诉前侦诉会议机制22
(四)构建侦诉合力的出庭指控机制24
审判中心背景下审前侦诉关系之重塑26
一、问题的提出26
二、对“侦诉一体化”的质疑30
(一)法理视角:理论基础的缺失31
(二)实证视角:域外相关实践的式微34
三、“检察引导侦查”的厘清和构建37
(一)检察引导侦查的法律依据39
(二)检察引导侦查的性质定位41
(三)检察引导侦查的案件范围44
(四)检察引导侦查的主体44
(五)检察引导侦查的时间45
(六)检察引导侦查的方式46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诉审关系47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解读48
二、我国诉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50
(一)诉审间制衡机制弱化50
(二)审判权与公诉权界限模糊50
(三)案卷中心主义导致诉审关系紊乱52
(四)诉审职能未实现适当、合理分离导致诉辩职能不平衡53
(五)二审全面审查和不公开审理导致诉审关系失衡53
三、以审判为中心是对诉审分离原则的升华54
四、以审判为中心与以庭审为核心的关系55
(一)要使庭审实质化55
(二)在整个审判体系中要以一审为重心56
(三)要解决二审全面审查的问题57
(四)要解决二审不公开审理的问题57
五、影响对“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识与深入的几个重要问题58
(一)以审判为中心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58
(二)以审判为中心与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原则59
(三)以审判为中心与案卷移送制度61
六、“审判为中心”背景下诉审关系理想格局的实现路径62
(一)建构以诉审分离为原则的诉审关系62
(二)建构以直接审理为原则的庭审方式63
(三)建构以一审为重心的诉审关系64
七、检察机关应对“以审判为中心”的制度安排65
(一)建构以公诉为主导的审前程序66
(二)建构以司法审查为制约的审前程序66
(三)重视公诉人出庭能力培养,实现检察官精英化67
(四)改变不合理的考评机制67
八、结语68
检察环节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研究——以刑事诉讼辩护为视角70
一、问题的提出——刑辩律师的执业困境及其成因71
(一)问题的缘起——刑辩律师的执业困境71
(二)问题的成因——尊重和保障律师权益的法律基础与现实动力不足75
二、问题的初探——检察机关在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方面采取的做法77
(一)案件管理部门的确立与运行,有效促进了律师接待与阅卷问题的解决78
(二)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刑事侦查中依法保障律师权利79
(三)确定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依法维护律师权利79
(四)监所检察部门依法开展侦查监督工作79
三、问题的逻辑——尊重和保障律师权益的价值意蕴80
(一)有利于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80
(二)有利于法律共同体实现法律的力量81
(三)通过尊重保障律师权益来实现检察机关自身职能的最大价值82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检察机关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的制度设计83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律师执业权利的行使提供便利84
(二)推动以客观证据为中心的侦查证明体系的建立,构建新型、健康、良性互动的检律关系84
(三)设立“有限听证”制度,保障律师充分发表辩护意见的权利85
(四)在起诉决定做出后,建立与辩护律师交换意见的渠道,在起诉书移送人民法院后与辩护律师进行意见交换86
(五)畅通律师权利受到侵害的救济途径和正确的律师违规行为纠错机制87
检察权优化与保障研究91
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优化配置研究91
一、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现状及反思92
(一)内部各层级职权配置现状——基于对文书审批权限配置的分析92
(二)检察院内部层级运行模式的反思96
二、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原则97
(一)优化配置的目标97
(二)优化配置的原则97
三、检察院内部层级权限配置优化路径99
(一)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横向分类优化99
(二)内部层级权限配置的纵向垂直优化100
四、结论107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保障机制研究109
一、引言109
二、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三级检察院的调研分析110
(一)基础数据:实证研究对象及概况110
(二)数据分析:检察改革基层的声音114
三、困境思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现实挑战122
(一)检察权行使的地方化、行政化123
(二)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125
(三)“检察一体”与“检察独立”的关系迷茫128
(四)合议办案模式下的检察官身份迷失129
(五)检察权运行中的内部监督缺漏130
(六)检察信息公开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131
四、机制构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出路探索132
(一)改革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133
(二)改革检察官管理,推进检察官队伍的“三化”建设135
(三)确立“上命下从”与“客观义务”间的合理边界137
(四)改革检委会制度,确立检察官和办案合议庭的主体地位138
(五)强化检察监督,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立法和管理机制140
(六)完善检察信息公开,推动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140
五、结语141
检务保障与司法公正研究142
一、检务保障基本理论概述143
(一)检务保障的主要内容143
(二)检务保障的基本特征145
(三)检务保障的价值功能146
二、检务保障现存问题分析147
(一)检务保障现状特点148
(二)检务保障存在问题及其对检察权运行的影响150
(三)检务保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154
三、加强和改进检务保障工作的对策159
(一)甘肃省检察机关加强检务保障建设的主要做法160
(二)甘肃省检察机关加强检务保障建设的启示165
(三)完善检务保障体制、机制的对策167
检察改革前沿问题研究173
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检视与完善173
一、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基本理论分析173
(一)检察机关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73
(二)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174
(三)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践意义177
二、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的制度变迁考察178
(一)简单公开阶段180
(二)多元公开阶段180
(三)全面公开阶段183
三、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多维检视186
(一)认知维度:滞后与僵化186
(二)机制维度:偏差与不足189
(三)立法维度:缺陷与瑕疵191
四、我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未来出路192
(一)深化对案件信息公开的认识192
(二)健全案件信息公开配套机制193
(三)完善案件信息公开相关立法194
(四)开拓案件信息公开的实践新途径196
刍议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以检察改革为视野197
一、构建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的目的198
(一)正确评价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工作业绩198
(二)提升检察机关业务管理水平198
(三)督促检察人员积极履行检察监督职能198
(四)助力检察改革纵深推开199
二、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99
(一)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现状分析199
(二)存在的问题199
(三)我国检察人员业绩评价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201
三、国外检察官业绩评价机制考察202
(一)国外检察官业绩评价机制简介202
(二)对我国的启示202
四、基层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构建的基础和原则202
(一)构建基础202
(二)构建原则204
五、评价机制的要素205
(一)评价范围205
(二)评价方式205
(三)评价主体207
(四)评价程序209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210
六、评价指标的设置211
(一)评价指标体系211
(二)指标设置准则212
(三)指标设置思路213
(四)通用指标的设置214
(五)个性指标的设置215
基层检察室的设置与职能研究220
一、概述——基层检察室的概念及必要性分析220
(一)基层检察室的概念界定220
(二)设立基层检察室在理论层面的必要性222
(三)设立基层检察室在实践层面的必要性225
(四)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取舍——建立基层检察室与内设机构改革的矛盾分析227
二、历史回溯——基层检察室的发展及其历史教训228
(一)基层检察室的发展轨迹228
(二)基层检察室发展的历史教训分析230
三、对成功实践的考察——国内外基层检察室的职能及运行模式窥探232
(一)当前我国基层检察室的运行模式232
(二)美国社区检察制度对我国基层检察室的启发238
四、对我国基层检察室的职能与设置的蓝图构想240
(一)基层检察室设立乡镇的选择240
(二)基层检察室机构设立的条件241
(三)基层检察室的职能设想242
(四)基层检察室的运行模式245
(五)基层检察室未来的发展趋势247
检察业务发展与完善研究251
公正与效率中的平衡——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研究251
一、引言251
二、简易程序的理论述评252
(一)简易程序的法理基础252
(二)我国简易程序相关立法现状及影响255
三、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现状考察及实证分析261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简易处理程序适用情况考察261
(二)国内检察机关的适用机制考察268
(三)检察机关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比较分析272
四、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275
(一)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中立法层面问题275
(二)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司法问题276
五、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机制的完善279
(一)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基本原则279
(二)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运行模式和主体设置281
(三)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程序构建285
(四)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配套措施289
(五)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内部保障293
(六)简易程序适用机制的外部保障298
(七)检察机关适用简易程序的立法完善300
审查逮捕的中国模式及其实现304
一、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基本模式305
(一)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功能定位305
(二)我国审查逮捕制度中的权力配置306
二、我国审查逮捕制度运行中的既存问题309
(一)逮捕率居高不下309
(二)程序运作行政化色彩浓重311
(三)忽视必要性审查312
(四)律师介入的空间有限315
三、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新发展316
(一)基本理念的贯彻316
(二)适用条件的细化318
(三)运行程序的完善321
(四)监督机制的创新323
四、我国审查逮捕的制度模式实现326
(一)审查逮捕权力配置的路径选择326
(二)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改造328
(三)逮捕后程序性救济的机制完善332
五、结语334
检察官质证问题研究336
一、引言336
二、质证的基本理论337
(一)关于质证的立法规定和理解337
(二)质证的概念辨析338
(三)质证的主体339
(四)质证的对象341
(五)质证的内容342
三、质证的比较法研究344
(一)英美法系质证模式344
(二)大陆法系质证模式345
(三)混合式质证模式345
(四)联合国公约关于质证的规定346
四、“以审判为中心”与质证制度完善347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含义347
(二)质证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中的意义354
(三)检察官在质证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355
五、检察官质证实证研究360
(一)盐城市检察机关质证情况调查报告360
(二)东台市人民检察院质证情况调查报告363
(三)东台市人民检察院实施“检察官质证试点项目”报告367
六、推进质证方式改革的路径展望382
(一)构建新型侦诉审关系382
(二)制定质证规则383
(三)完善配套机制386
七、结语389
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研究391
一、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重要性与取供的困难性392
(一)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重要性392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取供的困难性393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获取机制的现状考察394
三、激励理论的引入与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提出396
(一)激励理论的引入396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提出397
四、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398
(一)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政策基础398
(二)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法律基础398
(三)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实践基础399
(四)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实证基础400
(五)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域外经验401
五、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402
(一)激励主体能力不足403
(二)激励手段单一匮乏403
(三)激励时机选择滞后404
(四)激励程度模糊不清405
(五)激励对象信赖缺失405
(六)激励环境刺激乏力406
六、构建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的路径选择407
(一)增能激励主体407
(二)丰富激励手段407
(三)选准激励时机408
(四)明确激励程度409
(五)取信激励对象410
(六)优化激励环境411
量刑规范化研究——以检察机关为视角413
一、量刑和量刑规范化413
(一)量刑的概念与意义414
(二)量刑规范化的理论基础415
(三)量刑规范化的功能416
二、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域外经验417
(一)英美法系417
(二)大陆法系422
(三)小结424
三、我国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的进路426
(一)两个系统、两条进路426
(二)量刑程序规范化的改革进程426
(三)量刑程序规范化基本内容429
四、量刑证据和量刑调查430
(一)与量刑证据内涵有关的两组关系430
(二)量刑证据规则体系432
(三)量刑调查制度434
五、量刑建议436
(一)量刑建议的模式选择437
(二)量刑建议的运用机制规范化438
(三)量刑建议的保障机制规范化442
(四)量刑建议的监督机制规范化445
六、量刑庭审448
(一)两种量刑庭审模式的比较448
(二)我国量刑庭审程序改革现状449
(三)从检察机关角度看我国量刑庭审模式的完善450
七、量刑实体规范化452
(一)量刑实体规范化的指导原则452
(二)量刑实体规范化的基本内容453
(三)当前量刑实体规范化改革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458
(四)检察机关对推动量刑实体规范化改革的可能路径458
量刑建议与量刑规范化的互动关系研究460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互动关系及其法理基础460
(一)互动关系460
(二)刑事法理基础462
二、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的法律依据464
三、当前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在互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466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开展不规范,背离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466
(二)量刑规范化标准的公正性和普遍性受到一定的质疑477
(三)量刑规范化所涉罪名的范围和刑罚种类不全面、不完整477
(四)裁判文书对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过程普遍没有反映478
(五)程序适用不完全478
四、如何构建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的良性互动关系479
(一)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479
(二)实现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的重大转变和调整480
(三)准确定位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中的控辩审关系484
(四)建立四位一体的量刑建议和量刑规范化互动体系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