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隋唐五代量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建平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10289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古代语法-数量词-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古代语法-数量词-研究-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隋唐五代量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绪论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
二、隋唐五代量词研究的展望6
三、隋唐五代量词的界定标准和分类6
第一章 个体量词研究10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11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15
一、线状量词15
二、点状量词28
三、面状量词34
四、块状量词40
五、动状量词41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48
一、替代型量词48
二、凭借型量词58
三、专指型量词66
第四节 隋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历史层次与特点103
一、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个体量词10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个体量词105
三、隋唐五代新兴的个体量词105
四、隋唐五代个体量词的特点106
第二章 集体量词研究108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108
一、动状集体量词108
二、丛簇状集体量词120
三、线状集体量词123
四、其他集体量词126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129
一、定指集体量词129
二、非定指集体量词132
第三节 隋唐五代集体量词的历史层次与特点144
一、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集体量词145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集体量词145
三、隋唐五代新兴的集体量词146
四、隋唐五代集体量词的特点146
第三章 借用量词研究148
第一节 饮食用具类借用量词149
一、酒水类量词149
二、饭食类量词157
第二节 附容处所类借用量词161
第三节 其他类借用量词165
一、泛指类量词165
二、竹器类量词166
三、中医类量词168
四、其他类量词169
第四节 隋唐五代借用量词的历史层次与特点174
一、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借用量词17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借用量词175
三、隋唐五代新兴的借用量词175
四、隋唐五代借用量词的特点176
第四章 制度单位量词研究177
第一节 度制量词178
第二节 量制量词181
第三节 衡制量词186
第四节 面积量词189
第五节 布帛量词191
第六节 货币及其他量词195
第七节 准制度量词198
第八节 隋唐五代制度量词的历史层次与特点201
一、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制度量词20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制度量词202
三、隋唐五代新兴的制度量词202
四、隋唐五代制度量词的特点203
第五章 动量词研究204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204
一、通用动量词205
二、整体动量词207
三、空间动量词211
四、持续动量词214
五、短时动量词216
六、伴随动量词217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220
一、器官动量词221
二、工具动量词221
三、伴随动量词223
四、同形动量词224
第三节 隋唐五代动量词的历史层次和特点224
一、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动量词225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225
三、隋唐五代新兴的动量词225
四、隋唐五代动量词系统的特点226
第六章 隋唐五代量词总论227
第一节 隋唐五代量词的语法特征227
一、句法特征228
二、词法特征231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数量表示法237
一、物量表示法237
二、动量表示法241
第三节 隋唐五代量词与中心词的双向选择244
一、同一中心词与不同量词的搭配244
二、同一量词与不同中心词的搭配248
第七章 隋唐五代量词的历时发展251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汉语量词的发展251
一、量词数量的发展与趋于稳定251
二、量词语法功能的发展与初步成熟252
三、量词语法化的发展253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汉语量词发展的局限性254
一、名量词系统的局限性254
二、动量词系统的局限性255
第八章 隋唐五代量词在历史词汇学中的价值研究257
一、提前初始例257
二、订补释义262
三、提供书证263
四、增补义项263
附录 疑似待考量词266
主要引证文献270
主要参考文献271
后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