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
  • 陈振宇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4596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742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目录1

图示目录1

表格目录1

引言1

第一章 可能世界与真实性9

1.意向性10

1.1 意向谓词10

1.2 晦暗、透明与叙实性12

1.3 晦暗性对真值的影响13

2.透明性的产生机制15

2.1 意向达成15

2.2 说话者的上帝视角16

2.3 第一人称否定悖论26

2.4 基于主体信念的行为或心理状态28

2.5 过去的认识32

2.6 说话者的自我肯定性33

2.7 索引——定指性36

3.言者的可能世界37

3.1 元语化37

3.2 实指与虚指38

3.3 虚拟世界——非现实41

第二章 个体与类51

1.认识的两个层面——个体与类51

1.1 抽象化与具体化51

1.2 二元系统55

2.类指的类型59

2.1 属性类指59

2.2 整体类指63

2.3 典型类指65

2.4 概率类指66

2.5 个体类指68

2.6 子集类指69

3.个体指称的类型70

3.1 亲指70

3.2 代指71

3.3 专名72

3.4 临时命名73

4.指称语74

4.1 个体指称语75

4.2 可变指称语76

4.3 类指指称语77

5.社会属性77

5.1 判断句的“(一+)量+名”判断项78

5.2 通指句的“(一+)量+名”通指项81

5.3 名词性同位语84

5.4 强主观性描写成分后的“(一+)量+名”86

5.5 “大+X(+的)”87

6.隐喻88

第三章 通指与条件97

1.通指的本质97

1.1 通指是演绎推理的核心97

1.2 通指的类型101

1.3 不同通指类型的共现103

1.4 通指的心理机制与语法机制104

1.5 最强通指——以“任何”为例107

2.数与指称112

2.1 数性质的分布112

2.2 通指的数性质115

3.条件句116

3.1 条件的性质与限制116

3.2 真实性标记122

3.3 其他条件标记126

4.必要条件与“才”132

4.1 历时来源133

4.2 “必要条件”的逻辑意义135

4.3 从“刚刚”到“充分必要条件”138

4.4 从“充分必要条件”到“必要条件”141

4.5 “才”的强调语气功能143

4.6 现实句中的“才”144

第四章 定指与不定指150

1.定指性的定义与分布150

1.1 已知、定位与突显150

1.2 唯一、囊括与交叉153

1.3 定指性在指称操作中的分布154

2.语词的可及性等级158

2.1 语词自身决定定指性质158

2.2 领属语158

2.3 数量语词159

2.4 定指与不定指标记160

2.5 普通名词162

2.6 汉语可及性等级162

3.域外论元的定指倾向163

4.定指化166

4.1 加定指标记167

4.2 突显数值167

4.3 通指与类指168

4.4 语境命名169

4.5 否定170

4.6 区别性171

4.7 具体化和屏幕效应173

4.8 场景开头和场景转换177

4.9 感叹178

4.10 事件独立性179

5.存在句宾语的定指性质180

5.1 存在句的定指效应180

5.2 两难——“前文未提及”与“信息突显”184

5.3 “有”、“没有”、“只有”188

第五章 指称系统199

1.名实关系199

1.1 纯名与摹状词199

1.2 字面意义与内涵属性202

1.3 分析性、综合性、缺省推理203

1.4 内缩性206

2.多重NP与多重指称操作210

2.1 分类命名、具体化、对象化基本规律210

2.2 汉语英语的差异213

3.基于特征集合分类法的指称系统220

3.1 前人研究中的指称分类系统220

3.2 实体的指称分类系统226

3.3 事件的指称分类系统226

4.指称定律230

4.1 “事件——论元”指称定律230

4.2 “个体——类”套叠定律231

第六章 断言237

1.断言与非动词小句237

1.1 判断句239

1.2 处所句与存在句242

1.3 领有句245

2.(广义)情态句246

2.1 强调句247

2.2 否定句249

2.3 (狭义)情态句253

2.4 成分焦点句254

2.5 代谓词(句)255

3.投射图式256

3.1 判断句256

3.2 扩展的投射图式——情态句260

4.判断句中的汉语实质问263

4.1 疑问代词的逻辑性质263

4.2 汉语判断式实质问句266

4.3 判断式实质问句的限制条件267

5.包容/交叉图式——领有句与存在句273

5.1 认知及逻辑本质273

5.2 参照关系275

5.3 心理关联277

6.对话题的允准280

6.1 零形式(空位)/代词回指——判断281

6.2 词汇形式回指——领属/蕴涵281

6.3 前空位与背景化285

第七章 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290

1.语句命题意义的复合性290

1.1 信息失真问题290

1.2 焦点、涵义与预期292

2.强涵义导致的逻辑完备性操作295

2.1 有关逻辑关系的定义296

2.2 完备性公式299

2.3 完备性公式的重要意义302

2.4 复杂与无限的完备关系303

2.5 焦点否定305

3.预设难题306

3.1 在后文中进行的否定307

3.2 等同与预设312

3.3 “预设悖论”问题313

3.4 命题性原则316

4.预期318

4.1 预期的类型319

4.2 显性预期与隐性预期322

4.3 预期与可能性323

4.4 反预期的两种基本功能——真实性否定与合理性否定326

4.5 反预期的逆操作——从反预期到真实性328

第八章 “强涵义—焦点”双部式336

1.基本理论336

1.1 存在与全称量化算子336

1.2 谓词前后不对称338

1.3 集合、个体意义与整体意义339

1.4 肯定的语义类型340

1.5 否定的语义类型341

2.成分否定342

2.1 两种理论的争论342

2.2 否定测试、蕴涵测试与量化测试346

2.3 对成分否定的双部逻辑分析351

2.4 对成分肯定的双部逻辑分析354

2.5 逻辑式的简化357

3.全量、存在量和部分量359

3.1 三大量化成分的双部逻辑式359

3.2 相对存在与绝对存在363

3.3 对全量和部分量的否定367

4.量化词“只”368

4.1 “只”的反预期性质与预设集合369

4.2 “只+肯定形式”370

4.3 “只+否定形式”372

4.4 多项并列“只”字句374

5.梯级377

5.1 梯级意义的来源377

5.2 梯级意义引发的完备性操作——以“只”字句的梯级用法为例381

5.3 梯级引发的语用涵义386

第九章 立场与同盟391

1.立场三角392

1.1 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393

1.2 主观性层次以及位置关系394

1.3 主观间性层次以及同盟关系395

2.构建同盟关系398

2.1 等同、方向与加减量398

2.2 内容和色彩的等同400

2.3 礼貌原则的复杂性401

2.4 会话的关联性404

2.5 社会地位404

2.6 对语用规则的小节405

2.7 直接表示同盟意义的语词407

2.8 可推导出同盟意义的语词409

2.9 从同盟关系到主体位置412

第十章 人称、复数与领属415

1.汉语复数及人称代词复数的历史演变416

1.1 复数标记的双起源说416

1.2 汉语复数标记的起源417

1.3 “辈、们、每”422

1.4 现代汉语中“我们”的用法424

2.复数与人称代词向立场功能的进一步转移432

2.1 从“连类而及”到“强调属性/整体”432

2.2 另一种立场标记——“些”435

2.3 人称代词的通指功能437

3.“人”类词语、他称、旁指与人称440

3.1 “人”类词语的语法化440

3.2 旁指的定义与性质443

3.3 他称、旁指的分布与问题445

3.4 人称演化中的语用性制约机制451

4.从“领属”到“立场”456

4.1 定语领属的类型与特点456

4.2 二元的汉语领属功能——控制性与立场性461

4.3 身体部位及其他控制性464

4.4 汉语的人际空间——类型与限制466

4.5 话题空间立场470

4.6 形式上的分化472

4.7 “家”类格式480

第十一章 自反预期语境492

1.“弱肯定”推测493

2.“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基本定义和类型497

2.1 高确定性否定(推断)→低确定性肯定(推测)498

2.2 反问标记→高确定性否定→低确定性肯定(推测)499

2.3 否定性祈使→高确定性否定意愿→低确定性肯定(推测)500

2.4 担心→高确定性否定意愿→低确定性肯定(推测)500

3.“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基本性质和产生机制500

4.对汉语“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案例考察502

4.1 “岂”、“难道”504

4.2 “毋(无)”、“莫”与“别”506

4.3 “怕”与“敢”509

4.4 “不是”510

4.5 “不成”512

5.历时演变规律514

5.1 从“修辞性推测用法”演化为专门的“推测标记”514

5.2 专门的“推测标记”能否进一步产生“反问用法”516

第十二章 意外三角519

1.“意外”范畴理论519

1.1 意外与反预期519

1.2 纯粹与不纯粹的意外标记——以“竟然、甚至、反而”为例520

1.3 意外三角与语用迁移526

2.从疑问到感叹和否定530

2.1 反问现象530

2.2 强化疑问532

3.从感叹到疑问和否定536

3.1 从强意外出发的语用迁移537

3.2 从弱意外出发的语用迁移538

3.3 可变强度的意外540

3.4 “啊”类语气词540

3.5 一般强意外与超强意外543

3.6 从意外标记语法化为疑问标记544

3.7 单音节的意外倾向——以“怎”为例548

4.汉语否定词的特殊问题551

第十三章 知识信息与相对信息558

1.信息论与信息系统558

1.1 已有研究558

1.2 信息系统的子系统561

2.知识信息的性质与计算562

2.1 选择域的相容性563

2.2 肯定与否定的项目565

2.3 有零与无零选择域567

2.4 概率公式567

2.5 香农信息公式568

3.肯定句否定句中知识信息价值的分布及比较569

3.1 分布数据569

3.2 有无零、Q值、R值及S值的影响573

3.3 最佳答案、高信息价值、无效信息及随机信息576

3.4 实例举隅579

4.隐性否定量化词对知识信息价值的影响581

5.相对信息价值的计算583

6.相对信息价值与语言学研究585

6.1 新旧信息585

6.2 肯定句否定句信息价值之关系588

6.3 “认知光晕”效应与语篇分布性质589

6.4 “否定”的高信息价值现象590

6.5 低信息价值句592

6.6 低信息价值构式与高信息价值构式594

6.7 言者信息与听者信息——陈述与疑问的分野597

第十四章 亲属关系的数据与计算602

1.亲属关系的计算研究602

2.一种基于大知识库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605

2.1 基本概念605

2.2 外围知识库606

2.3 核心知识库609

2.4 完备性的保证措施611

2.5 自动转换运算流程612

3.一种基于亲属基元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615

3.1 基本逻辑概念615

3.2 亲属关系的公理和定理系统616

3.3 亲属关系转换运算流程622

4.一种基于语义特征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628

4.1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与改进628

4.2 亲属关系词语的语义描写和形式表示631

4.3 简单合一运算的局限性635

4.4 七大语义特征的转换规则636

4.5 语义特征alone的局部性640

4.6 亲属关系自动推理的运算流程641

第十五章 概率蕴涵654

1.复杂的世界654

2.条件概率与概率蕴涵658

2.1 定义658

2.2 CC-map地图659

2.3 单特征双取值的例子660

2.4 多特征的例子661

2.5 多取值的例子663

3.概率蕴涵的性质665

3.1 简单衍推是概率蕴涵的一个特例666

3.2 关联关系是比概率蕴涵更粗的一种描写方法667

4.概率蕴涵与隐性规律668

4.1 对蕴涵、紧密、衍推、等同与预设的进一步定义与发掘668

4.2 点阵分析——对特征间关系的总体把握672

5.基于概率蕴涵的数据计算679

参考文献684

后记7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