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海拔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验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海拔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验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0448746.jpg)
- 郑守仁,赵鑫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28348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高纬度地区-干旱区-河谷-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实验-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海拔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验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2
1.2.1 研究的技术路线2
1.2.2 关键技术4
1.3 实验过程及效果5
1.4 应用价值7
第2章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的根本途径8
2.1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成因8
2.1.1 水土流失状况8
2.1.2 水土流失成因9
2.1.3 过度增长与资源过耗的危害11
2.2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影响12
2.2.1 直接危害12
2.2.2 间接危害13
2.2.3 引发灾害13
2.2.4 资源利用效益锐减14
2.3 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15
2.3.1 涵养水源避减旱灾15
2.3.2 固土控沙供地的作用22
2.3.3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25
2.4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26
2.4.1 转变观念崇尚自然26
2.4.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27
2.4.3 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投入28
2.4.4 加强领导严格管控29
2.4.5 规范经济活动保护水土资源31
2.4.6 发挥自然恢复能力32
2.4.7 扩大承包经营权保障生态投资收益34
2.5 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35
2.5.1 重塑法律权威36
2.5.2 加快经济转型36
2.5.3 目标考核一票否决37
2.5.4 杜绝造假加大违法成本38
第3章 汶川大地震前实验区自然生态条件40
3.1 地震前实验区上段自然环境条件41
3.1.1 区域地质与地震41
3.1.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41
3.1.3 实验区上段水文条件45
3.1.4 实验区上段自然生态条件48
3.2 地震前实验区中段自然生态条件52
3.2.1 地形地貌52
3.2.2 地层岩性53
3.2.3 地质构造54
3.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55
3.2.5 电站库区地质条件56
3.2.6 电站坝址地质条件57
3.2.7 厂址工程地质条件59
3.2.8 气象气候状况60
3.2.9 水文情况62
3.2.10 地震前实验区中段自然生态条件67
3.3 地震前实验区下段自然生态条件75
3.3.1 区域地质75
3.3.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76
3.3.3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78
3.3.4 厂房区基本地质条件81
3.3.5 实验区下段水文自然条件83
3.3.6 实验区下段自然生态条件88
第4章 汶川大地震造成实验区水土流失情况92
4.1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及专家论因92
4.1.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93
4.1.2 地震触发机制讨论94
4.2 汶川大地震致山地生态受损情况107
4.2.1 我国百年大地震回顾107
4.2.2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大地震分析109
4.2.3 地震重灾区和山地生态受损情况111
4.3 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实验区水土流失情况122
4.3.1 世纪大地震带给人类的警示123
4.3.2 地震产生的主要次生灾害及防范126
4.3.3 实验区国道317公路施工水土流失情况130
4.3.4 实验区水电站受灾及水土流失情况134
第5章 灾后实验区山地的生态修复140
5.1 灾后重建中的城镇生态修复141
5.1.1 自然生态与城镇生态141
5.1.2 汶川地震主要城镇生态修复142
5.1.3 灾后实验区城镇生态修复145
5.2 灾后实验区水电站区域生态的修复148
5.2.1 实验区上段电站生态修复149
5.2.2 实验区中段电站震后生态修复152
5.2.3 实验区下段电站生态修复154
5.3 灾后实验区交通道路的生态修复156
5.3.1 实验区主要道路的总体布置与设计156
5.3.2 国道317线灾后重建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157
5.3.3 实验区主道路的生态修复160
5.4 灾后实验区水土流失与景观生态修复165
5.4.1 山地生态修复的地貌地质环境因素165
5.4.2 实验区山地生态及景观破坏169
5.4.3 实验区水土保持植被生态修复172
5.4.4 实验区景观生态修复175
第6章 电站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设计182
6.1 工程弃渣防治水土流失初步设计182
6.1.1 实验区上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182
6.1.2 实验区中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191
6.1.3 实验区下段电站水土流失防治设计202
6.2 工程弃渣防治水土流失变更设计214
6.2.1 实验区上段电站弃渣设计变更214
6.2.2 实验区中段电站弃渣设计变更235
6.2.3 实验区下段电站弃渣变更设计252
第7章 国内水土保持生态范例与治理经验265
7.1 山地水土保持生态范例265
7.1.1 哈尼族人的分布与生境266
7.1.2 哈尼梯田及所代表的农耕文明268
7.1.3 哈尼族人的农耕文化274
7.1.4 哈尼梯田的生态作用277
7.1.5 浙江云和梯田的生态作用285
7.2 高海拔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288
7.2.1 水土资源匮乏与耕地危机288
7.2.2 高海拔地区水土流失状况291
7.2.3 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303
7.3 干热河谷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332
7.3.1 干热河谷的学术界定与特性333
7.3.2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研究335
7.3.3 干热河谷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践340
7.4 干旱河谷防治水土流失方法与实践361
7.4.1 国内防治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分区研究361
7.4.2 干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实验研究371
7.4.3 干旱河谷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践377
7.5 工程植被新技术381
7.5.1 工程绿化——特殊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新技术381
7.5.2 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实践385
7.5.3 绿色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在岩质边坡中的实践387
第8章 实验区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392
8.1 实验区中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392
8.1.1 中段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条件392
8.1.2 电站水土流失形式与分布396
8.1.3 变更调整阶段水土保持工程措施397
8.1.4 验收阶段主体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0
8.1.5 验收阶段渣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3
8.2 实验区下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413
8.2.1 下段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条件413
8.2.2 电站工程水土流失概况415
8.2.3 电站水土流失形式与分布416
8.2.4 变更调整阶段已形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418
8.2.5 验收阶段主体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21
8.2.6 验收阶段渣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25
8.3 实验区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437
8.3.1 上段电站渣料场水土流失治理条件437
8.3.2 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449
8.3.3 上段电站渣场水土流失治理463
第9章 掺拌实验研究与水土流失治理实践470
9.1 掺拌胶凝材料的实验与治理实践470
9.1.1 掺拌实验研究治理思路的提出471
9.1.2 掺拌胶凝材料的实验与实践472
9.2 掺拌草屑和胶凝材料现场实验与实践483
9.2.1 掺拌草屑的实验与实践484
9.2.2 混合掺拌的实验与实践488
9.2.3 大块度高陡渣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制分析506
9.2.4 根系固土及减灾机制520
9.3 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比较528
9.3.1 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法528
9.3.2 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环境分析533
9.3.3 雨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539
第10章 高陡坡抗冲刷实验与水土流失治理实践548
10.1 高陡坡面抗冲刷实验548
10.1.1 高陡坡体安全稳定措施548
10.1.2 干旱河谷高陡坡面冲刷实验552
10.2 高陡坡体侵蚀实验比较562
10.2.1 急陡坡土壤侵蚀试验研究563
10.2.2 干热河谷坡面表土抗冲蚀性研究567
10.2.3 EUROSEM模型在三峡库区陡坡侵蚀的模拟研究574
10.3 高陡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比较581
10.3.1 陡坡地皇竹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与实践582
10.3.2 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与农村聚落耦合发展586
10.3.3 陡坡耕地利用与保护及农林模式591
10.3.4 黄土半干旱区坡地土壤水分、养分及生产力空间变异595
10.3.5 陕南地区陡坡生态桑园水土保持效果602
10.3.6 长江上游生态修复工程的作用606
10.3.7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评价610
10.3.8 南水北调水源区坡面侵蚀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615
参考文献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