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第一批)·学科基础课系列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第一批)·学科基础课系列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441711.jpg)
- 杨耕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3398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第一批)·学科基础课系列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基本特征1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1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革命和当代实践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当代实践的总体特征24
三、立足于当代实践格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37
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重写现代性38
二、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4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4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5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5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及其理论途径6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72
第五章 物质、实践与世界81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确认81
二、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87
三、世界的二重化及其现实基础98
第六章 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109
一、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110
二、从辩证法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114
三、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以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去理解辩证法118
第七章 从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辩证法123
一、区分开两个不同层次的辩证法。扬弃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124
二、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130
第八章 从行为思维到概念思维146
一、潜存于劳动结构中的“奇异点”。行为思维的本质和特征147
二、思维“摆脱世界”的独立化运动153
三、立足于概念本性的思维。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159
第九章 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167
一、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意识167
二、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矛盾。思维是被反思着的思维171
三、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矛盾176
第十章 认识过程中的实践反思规律180
一、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180
二、实践反思的总体特征。范畴发展中的正向与反向运动183
三、实践反思与历史认识论。“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核心189
四、实践反思与现代认识论195
第十一章 价值论和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203
一、价值的本质和特点。价值是一种主体性事实203
二、价值意识及其形式208
三、价值评价的本质和形式215
四、价值体系的历史形态。价值体系历史选择的规律222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231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人是“多名”的231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23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39
第十三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特殊性246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46
二、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250
三、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社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253
四、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发展的“跨越”现象256
第十四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262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批判向度262
二、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271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279
四、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社会主义284
阅读书目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