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关系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向“关系诗学”
  • 陈长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2030542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诗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走向“关系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现状7

三 研究思路15

第一章 核心范畴: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22

第一节 关系与话语:理解文学形式22

一 文学形式传统理解23

二 文学形式理解困境27

三 文学形式重新阐释30

第二节 描述与实践:理解意识形态32

一 意识形态传统理解32

二 意识形态理解困境36

三 意识形态重新阐释42

第三节 经验与阐释:理解文学接受49

一 隐蔽动力:文学接受在历史上的文学功能49

二 期待视野:先验结构与体验建构互动生成52

三 实际应用:期待视野多种阐释方法可能性57

第二章 模仿说: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60

第一节 形式观念:“模仿说”与“传达形式”60

一 何谓“传达形式”61

二 “传达形式”表现66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74

一 “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75

二 “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80

三 “人文主义理性”传达关系83

第三节 原因阐释:“传达关系”与“绝对命令”86

一 “意识形态”与“神圣理性”87

二 “口头传播”与“言语力量”94

三 “对等思维”与“世界观念”98

第三章 实用说: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102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实用说”与“表述形式”103

一 何谓“表述形式”103

二 “表述形式”表现106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113

一 修辞层表述关系114

二 类型层表述关系116

三 中心层表述关系118

第三节 原因阐释:“表述关系”与“话语策略”122

一 “意识形态”与“王权崇拜”122

二 “自然人性”与“世俗观念”126

三 “定向思维”与“趣味阅读”129

第四章 表现说: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135

第一节 形式观念:“表现说”与“审美形式”135

一 何谓“审美形式”136

二 “审美形式”表现140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145

一 中介审美关系146

二 实践审美关系150

三 理念审美关系152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审美关系”与“大写之人”157

一 “意识形态”与“个人主义”157

二 “表述危机”与“立法之人”159

三 “闭合思维”与“反思直觉”162

第五章 客观说: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170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客观说”与“客体形式”170

一 何谓“客体形式”171

二 “客体形式”表现173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187

一 “不透明”客体关系187

二 “透明性”客体关系191

三 “半透明”客体关系195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客体关系”与“结构—功能”199

一 “意识形态”与“工具理性”199

二 “知识划分”与“文学客体”201

三 “形式思维”与“文本深蕴”205

第六章 接受说:文学接受、自反形式与意识形态208

第一节 形式观念:“接受说”与“自反形式”209

一 何谓“自反形式”209

二 “自反形式”表现214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自反形式、意识形态228

一 “消解性”自反关系228

二 “交流性”自反关系231

三 “生产性”自反关系235

第三节 原因阐释:“自反关系”与“微观权力”242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主导”242

二 “范式转移”与“重视经验”244

三 “经验思维”与“话语交流”247

结论250

参考文献262

后记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