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器铜鼓 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器铜鼓 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
  • 万辅彬,蒋延瑜,韦丹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6382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铜鼓-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器铜鼓 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2

第一节 铜鼓研究的现状2

一、国外的铜鼓研究2

二、国内的铜鼓研究3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现状9

一、立法保护9

二、生产性保护11

三、数字化保护13

四、政府行为保护16

五、产业化保护19

六、学校保护23

七、传承人保护28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及创新30

一、研究意义30

二、基本思路和创新31

三、研究方法31

第二章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34

第一节 铜鼓的起源、发展与传播34

一、铜鼓的起源34

二、铜鼓文化的发展与传播37

第二节 铜鼓的分类与文化的多样性42

一、滥觞期:万家坝型铜鼓43

二、成熟期:石寨山型和东山早期型铜鼓44

三、发展期: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和东山晚期型的铜鼓45

四、式微期:遵义型、麻江型和西盟型铜鼓46

第三节 铜鼓文化与?文化49

一、孕育铜鼓文化的?文化49

二、铜鼓艺术与?文化51

三、铜鼓使用与?文化59

第四节 铜鼓比铜鼎有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69

一、铜鼎的社会文化功能70

二、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73

三、铜鼎与铜鼓社会文化功能比较79

第五节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81

第六节 铜鼓文化是亟需保护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2

一、铜鼓文化是活态文化82

二、铜鼓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0

第三章 铜鼓文化现状94

第一节 铜鼓文化曾经遇到的摧残94

第二节 从广西活态铜鼓文化看铜鼓文化现状98

一、文献资料中的广西铜鼓98

二、村寨复兴的铜鼓文化105

三、城市活态的铜鼓文化118

四、广西活态铜鼓文化的困境128

第三节 东南亚的铜鼓文化135

一、铜鼓在东南亚各国的分布135

二、老挝铜鼓调查150

第四章 铜鼓文化的保护研究186

第一节 南丹里湖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86

一、化里村白裤瑶铜鼓的田野考察187

二、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7

第二节 贵州布依族铜鼓文化与“十二则”的传承224

一、布依族铜鼓习俗224

二、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234

三、布依族铜鼓的传承和保护242

第三节 壮族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50

一、壮族的传世铜鼓250

二、壮族铜鼓文化的复兴258

三、壮族铜鼓铸造工艺的复兴266

第五章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288

第一节 参与申报第一批国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试点工程288

一、以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为题申报的原因288

二、制订的工作方案289

三、制订的保护计划291

四、已完成的保护工作292

第二节 参与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294

第三节 开展布依族铜鼓音乐的保护和传承296

一、整理濒临失传的布依族铜鼓乐谱“十二则”296

二、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高等教育309

第四节 参与河池铜鼓的数字化工作310

第五节 组织和参与东兰民间传世铜鼓文化论坛312

第六节 铜鼓的铸造试验313

一、用现代方法和技术进行的铜鼓铸造试验313

二、与民间工匠合作铸造铜鼓314

第六章 铜鼓文化保护的建议和对策318

第一节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基本措施318

一、保护的理念318

二、保护的基本措施322

第二节 铜鼓文化的保护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实现328

一、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328

二、发挥博物馆保护和宣传铜鼓文化的特殊作用331

三、营造宽松的文化生态,引导民众自觉保护、传承铜鼓文化333

四、组织并鼓励铜鼓艺人传、帮、带335

五、发挥学者和研究部门的智库作用337

六、鼓励企业开发与赞助337

七、推动媒体积极宣传339

结束语340

参考文献342

索引354

后记3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