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https://www.shukui.net/cover/6/35081654.jpg)
- 常修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3961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包容性改革论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1
第一章 绪论: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及核心观点3
本章导言4
第一节 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思想来源与现实考虑5
一、思想来源:“中”、“马”、“西”三方面的来源5
二、现实考虑:中国改革、两岸整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8
三、包容性改革论的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10
第二节 包容性制度:围绕此核心范畴的主要观点释要12
一、总论篇的核心观点13
二、分论篇的核心观点15
三、运作篇的核心观点19
第三节 包容性运作: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方略20
一、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20
二、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21
三、尊重首创,包容创新性“异类”23
四、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23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框架、结构安排与缺憾24
一、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结构安排24
二、本书的不足之处28
第二章 中国进入全方位改革新阶段:战略背景31
本章导言32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觉醒与新的使命33
一、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33
二、中国共产党觉醒并决定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36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43
第二节 红利结构变化及其对全面改革的呼唤45
一、国内劳动力红利与资源环境红利的变化46
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全球化红利的变化51
三、创新立国战略倒逼体制改革57
第三节 新阶段:中国改革再出发58
一、南方谈话的当代意义59
二、深化改革呼唤制度创新61
三、寻求改革共识64
第四节 改革顶层设计需要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66
一、顶层设计需要有国际视野67
二、顶层设计需要有人类关怀68
三、顶层设计的客体与主体71
第五节 北欧实践对中国全面改革的启示71
一、把政府改革作为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72
二、寻求市场化目标与社会公正目标的协调和统一73
三、加强“民主健全”和“社会共生”两个薄弱环节74
四、以“大智慧”来吸收当代世界人类的共同文明74
[补充]北欧经济社会考察引出的思考75
第六节 南美两国改革的考察与启示:“在两个鸡蛋上跳舞”77
一、计划经济体制和“激进的原教旨市场经济”:两条路都走不通77
二、“向左转”难以平衡新的利益矛盾:出现社会动乱79
三、出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80
第七节 国内实际调查与民众改革意愿分析82
一、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调查83
二、对台湾地区的考察交流:改革的另一视角86
三、新阶段民众改革意愿:调查结论与图示分析89
第三章 理论来源: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第三波转型论95
本章导言96
第一节 人本体制论: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97
一、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98
二、“双线均衡”: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101
三、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产生互动104
四、在上下内外四方位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107
五、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并使之一体化110
[补充]2013年8月出席并主持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114
第二节 广义产权论:用广义产权论破解体制难点114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探讨广义产权理论115
二、“广义产权论”思想的形成过程117
三、第一要义——“广领域”产权及其应用118
四、第二要义——“多权能”产权及其应用119
五、第三要义——“四联动”产权及其应用121
第三节 第三波转型论: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126
一、中国“第三波转型”的内涵126
二、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8
三、绿色:由“环资启蒙”向“生态社会”130
四、创新:由“中国制造”向“创新立国”131
五、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面协调131
六、由单向度的经济转轨转向“五环改革”133
第四章 新阶段包容性改革的总体战略135
本章导言136
第一节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137
一、提出包容性体制的考虑:历史、理论与现实三维度分析138
二、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框架: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141
三、包容性体制创新第一诉求的实施:四大制度支柱147
第二节 构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之再阐述153
一、“聚兴中华”是整个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呼唤154
二、两岸都应有构建两岸“大屋顶”的博大容量155
三、两岸“大屋顶”应从结构、主体、功能三个方面设计156
四、“起承转合一线牵”:两岸大屋顶的实施步骤156
第三节 新阶段中国全面改革战略构思157
一、战略基调:超越传统“革命”,超越传统“变法”158
二、战略视野: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160
三、战略愿景: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162
四、战略要点:“双线均衡”、天地人合、“五环改革”164
五、战略实施:“五环式改革”的现实切入点166
第四节 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中国如何迈向“幸福国家”168
一、纵横分析:时代新方位168
二、主题分析:发展新思维170
三、路径分析:转型新方略170
四、体制分析:改革新举措171
第五节“红利家族”概念的提出与释放制度创新红利172
一、“红利家族”内部成员有何关联172
二、“五点一线”:寻求制度创新的红利174
三、红利释放的波动曲线: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75
四、重在打破固化利益格局对红利释放的掣肘176
第六节 上海突破:以高端开放倒逼“五环改革”176
一、创建中国开放度最高的特殊区域177
二、掀起第四波开放倒逼改革的浪潮178
三、高端开放倒逼的将是“五环式”改革179
第二篇 分论篇183
第五章 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185
本章导言186
第一节 社会公平与市场化改革可以兼容187
一、分配公平与市场化改革并不必然冲突187
二、社会公平与“先富后富”的关系188
三、要素“按贡献分配”的主体是谁189
第二节 以包容性体制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190
一、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190
二、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191
三、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本”193
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公正”194
第三节 包容性经济体制的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195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196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新经济体制的要求197
三、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98
第四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摆脱“斯大林模式”199
一、从约克镇的一则故事谈起199
二、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产权的泯灭202
三、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人本的漠视204
第五节 用产权人本共进论推进国有经济改革205
一、《产权人本共进论》题记205
二、《产权人本共进论》概要206
[补充]在国资委关于国资领域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基调208
第六节 “结构性破垄”:新阶段垄断性行业改革新思维209
一、“破垄”应首先分清三类、六种情况210
二、垄断性行业改革至今尚未“破题”212
三、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理论思考213
四、市场竞争公平化:打破垄断格局215
五、政企分开:三个层面展开217
第七节 民营经济发展待突破的三个问题217
一、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的“五条路径”218
二、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拓展219
三、民营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需要有重大突破219
第八节 多要素集成土地流转权考察分析220
一、江苏“洪泽实践”的背景221
二、江苏“洪泽实践”的做法222
三、江苏“洪泽实践”的启示223
第九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另一种实践:田娘农场实践225
一、田娘农场的实践225
二、对田娘农场实践的评价226
第六章 社会改革:寻求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227
本章导言228
第一节 贫富差距的基本判断和“社会共生”主张229
一、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警戒“红线”229
二、转型期中国财产性收入分析231
三、中国有“八亿中产阶级”吗233
[补充]社会共生: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236
第二节 缩小贫富差距 远离“社会容忍红线”236
一、实现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同步”增长236
二、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238
三、突破社会收入分配的“体制瓶颈”239
第三节 分配制度改革的三个提升:防止陷入拉萨尔的“分配窄圈”240
一、由促进经济发展切入向促进人的自身发展提升241
二、由分配制度改革切入向产权制度改革提升241
三、由财富分配机制转型切入向政府和社会转型提升242
第四节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缺陷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治理243
一、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的审视245
二、资源环境产权配置制度的审视247
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审视247
四、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的审视249
五、规范和调整收入分配的六点建议250
第五节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的积极影响252
一、信息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254
二、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256
三、信息化对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257
四、信息化对社会体制创新的影响258
第六节 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与体制创新260
一、社会管理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261
二、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261
三、创新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262
四、民生建设是搞好社会管理的保障263
第七节 北欧国家实施公共服务的实践及新趋势264
一、实施公共服务四大“基本面”265
二、实施公共服务四种重要机制268
三、北欧面临的挑战及其变革的新趋势270
第八节 中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72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客观必然性273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274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276
[补充]在第七届中韩国际论坛阐述新公共安全观279
第七章 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281
本章导言282
第一节 改革的难度与拓展改革空间的四点方略283
一、包容性政治改革:一个难度极大的命题283
二、明确“大框架”拓展“大空间”284
三、寻找“公约数”导向“突破点”286
四、找准“均衡点”构建“大屋顶”287
五、采取“巧策略”力求“得实效”287
[补充]寻求中国当今最大的政治公约数288
第二节 改革大局与政府职能转变290
一、讨论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的基调290
二、对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估291
三、政府职能为什么难以转变292
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294
第三节 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296
一、人类共同文明与政府管理创新296
二、公共利益: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298
三、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标志299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保障300
第四节 行政体制改革深圳具备条件301
一、深圳综改触及国家深层次问题301
二、社会改革深圳较沪津更具条件301
三、克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阻力302
第八章 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的文化体制305
本章导言306
第一节 21世纪初人类文明的主流结构308
一、关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想308
二、应从多样性人类文明中提炼出“新普世文明”309
第二节 “无限制的新人”:21世纪创新的新现象310
一、“无限制新人”的明显特征311
二、为“无限制的新人”产生创造条件312
第三节 人的城镇化与城乡文明融合315
一、中国城镇化的两个“苦于”315
二、“包容、公正、有序”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316
三、农民工市民化之后的文明融合问题319
第九章 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体制321
本章导言322
第一节 以天地人产权破解生态困境324
一、四条路线:“短线中的短线”324
二、“天”上有产权吗325
三、“地”上“地”下:五项产权权能326
四、建立“天地人合”的产权体系327
第二节 天地人产权论:系统理论探讨328
一、“天”——环境产权329
二、“地”——资源产权334
三、“人”——人力产权337
四、“合”——天地人产权关系之耦合341
[补充]在越南的学术报告: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现实启动点344
第三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评估350
一、有关评估的几个基本问题351
二、对于总体评估报告的看法352
三、个人的几点建议353
[补充]在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阐述“环境产权”理论355
第三篇 运作篇357
第十章 包容性改革的运作:大均衡改革方略359
本章导言360
第一节 探索具有时代智慧和宏观视野的改革战略361
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有进展亦有缺憾361
二、改革争论原因:关键在既得利益格局362
三、需要更具时代“大智慧”和“大视野”的改革战略363
四、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364
第二节 转型国家应实行均衡性改革方略365
一、为什么提出转型国家均衡性改革方略366
二、均衡性改革方略的五大要点367
三、如何实施均衡改革的战略369
第三节 平衡中寻求突破:实质性改革369
一、怎样寻求改革的实质性370
二、如何防止和克服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倾向370
三、怎样按照“包容性”的思维推进改革371
四、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产权问题怎么解决371
五、怎样突破固化的既得利益格局372
附录374
附录1 那个改革的十字路口374
附录2 史料版1984年莫干山会议378
附录3 向80年代和莫干山精神致敬397
附录4 担起国家转型的“道义”402
附录5 给三中全会全面改革方案的四点框架性意见407
参考文献413
作者与本书相关论文、著作索引(部分)415
后记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