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
  • 陈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727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18页
  • 主题词:汉语-语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西方语言哲学中指称理论的研究2

一 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理论3

二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4

三 斯特劳森的语境论6

四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7

五 小结8

第二节 国内指称理论的研究8

一 中国古代哲学的指称论意义观8

二 现代汉语语法的指称研究11

三 小结13

第三节 指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13

一 语用转向:从语义到语用14

二 认知转向:从反心理主义到意向性15

三 小结17

第四节 本书概况17

一 研究目标17

二 研究理论和方法18

三 主要内容19

四 创新预期20

第五节 本章小结20

第二章 语用指称性21

第一节 语用指称性的成分25

一 存在预设27

二 特定指称30

三 言者意图32

四 小结33

第二节 指称性的语用制约(pragmaticconstraints)34

一 听者导向(audience-directed)35

二 认知状态(cognitive state)37

第三节 本章小结38

第三章 话语中的指称39

第一节 指称的简化39

一 话语指称模式39

二 话语指称的原则43

第二节 指称的还原53

一 零形回指的语用理论53

二 话语主题构建54

第三节 本章小结57

第四章 指索词(Indexicals)58

第一节 指索词的定义59

第二节 指索词的指称61

一 指称性用法(referential use)与归属性用法(attributiveuse)61

二 语义编码(semanticencoding)与语用推理(pragmaticinference)的结合65

第三节 不守规矩的(1ess well-behaved)代词71

一 英语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they”的单数用法73

二 汉语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她/它”的复数用法75

第四节 本章小结77

第五章 延指(Deferred reference)78

第一节 延指的产生机制80

一 语用规则——经济性和关联性80

二 语义修复——异常性和接受性82

三 语法化过程——创造性和规约性84

第二节 南博格的延指概念86

一 函数对应(functional correspondence)88

二 值得注意(noteworthiness)89

第三节 对南博格的疑问91

一 指称转移(reference transfer)VS.意义转移(meaningtransfer)92

二 延指等价句95

第四节 延指等价句的认知过程98

一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简介99

二 延指等价句中同位基的可及性分析10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03

第六章 隐喻指称(Metaphoric reference)与转喻指称(Metonymic reference)105

第一节 隐喻指称和转喻指称的差异106

一 隐喻指称107

二 转喻指称108

三 两者区别110

四 成为延指的条件113

第二节 隐喻的认知语用方法114

一 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115

二 隐喻理解的语用研究123

第三节 非常规指称的共性131

一 关联激活(activation of relevance)133

二 认知概念(cognitive concept)1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0

第七章 结语141

第一节 本书总结141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143

第三节 问题与局限144

第四节 研究展望145

第五节 本章小结146

参考文献147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延指等价句样本160

附录二 《钱江晚报》(2005年8月)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样本1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