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中
  •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629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90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清代的文教政策1

第一节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和措施1

第二节 文教政策3

一、崇儒重道,确定共同的行为规范4

二、对汉族士子笼络、压制并用7

三、科举与学校紧密结合,以科举调控学校10

四、提高官学地位,调控非官办学校11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13

第二章 清代的国子监16

第一节 国子监发展概况17

一、顺治至雍正中基本规制的建立17

二、雍正中至乾隆规制的完善与兴衰23

第二节 国子监管理体制31

一、管理监事大臣的设立31

二、国子监的机构和编制33

三、国子监的后勤管理36

第三节 教官42

一、教官的选任42

二、教官的待遇45

三、教官的考核46

四、教官的升迁48

第四节 国子监生50

一、国子监生的来源50

二、国子监生的出路56

第五节 教学和考课59

一、教学形式60

二、考课形式61

三、教学管理63

第六节 算学馆与天文生的培养66

一、算学馆设立的背景66

二、算学馆的创设及其管理体制68

三、算学馆的教学70

四、天文生的培养71

第七节 国子监的留学生教育73

一、俄罗斯学馆74

二、琉球学馆74

第八节 国子监的临雍典礼77

一、事前的准备77

二、临雍时的陈设和人员配备79

三、临雍讲学79

四、临雍礼成后的奖励81

第九节 国子监的考到和录科考试82

一、考到和录科考试的期限82

二、考到和录科的考试形式83

三、考试场规83

四、考到录科的有关规定84

第三章 满族官学85

第一节 八旗官学86

一、八旗官学的行政管理88

二、八旗官学的教官88

三、八旗官学的教学91

四、八旗官学生的待遇和出路95

第二节 宗学与觉罗学96

一、宗学96

二、觉罗学100

第三节 景山官学与咸安宫官学101

一、景山官学101

二、咸安宫官学103

第四节 世职幼学及其他满族官学105

一、世职幼学105

二、满文学107

三、盛京八旗官学108

四、盛京宗学、觉罗学109

五、陵园官学110

六、军队官学111

七、满族义学111

八、边远地区设学113

九、热河官学113

十、满族官学的利弊114

第四章 清代的地方官学121

第一节 府州县学的建制和发展122

一、府州县学的建制123

二、府州县学的学额125

三、府州县学与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的衔接128

第二节 学政与教官管理129

一、学政管理129

二、教官管理136

第三节 学规与生员管理142

一、生员的身份限制142

二、生员的组织管理与特殊待遇144

三、生员的学规与禁令147

四、举报优劣之制154

五、生员管理制度的问题156

第四节 课程与教材157

一、课程安排157

二、教材的规定和颁发158

第五节 地方官学的考试161

一、童试161

二、季考月课163

三、岁科考试164

四、拔贡与优贡的考试169

五、武生童的考试170

第六节 旗学、卫学、商学与苗学172

一、旗学172

二、卫学177

三、商学178

四、苗学181

第七节 学田与学租185

一、清代各省学田、租银统计186

二、学田、租银的管理和发放189

第五章 清代的书院教育192

第一节 清代书院政策与官学化的发展193

第二节 书院的类型和教学特点202

一、理学书院203

二、博习经史辞章的书院207

三、考课式书院214

四、书院教学基本形式与特点219

第三节 书院的内部管理222

一、书院的组织结构222

二、山长的选聘与待遇224

三、书院的学生管理226

四、书院的经费来源和管理233

第四节 书院的藏书与刻书246

一、书院藏书246

二、书院刻书251

第六章 清代的蒙学与社会教育258

第一节 蒙学的类型259

一、社学259

二、义学261

三、私塾272

第二节 蒙学的课程与教材273

一、蒙学的职能274

二、蒙学的课程与教材275

三、蒙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利弊286

第三节 蒙学的教学法290

一、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法290

二、道德教育法302

三、一些重视儿童特点的教学观306

第四节 社会教育312

一、清代社会教育政策的发展312

二、乡约教育的实施315

三、其他社会教育形式318

第七章 清代的科举考试322

第一节 清代科举考试政策与制度的发展322

一、仿照明制,建立科举制度322

二、慎重科目,加强考试制度建设325

三、崇实黜虚,选拔真才327

第二节 乡会试的考生与考官330

一、乡会试考生的资格和报考330

二、乡会试正副考官的选任332

三、乡会试同考官的选任334

四、对考官的考试336

五、乡会试的执事官员338

第三节 乡会试的考场规制340

一、严禁夤缘诸弊的禁令340

二、回避制度341

三、对士子的识认和搜检345

四、入场后的规则350

五、对入场人员及物品的检查353

第四节 乡会试的考法和录取356

一、乡会试的内容与变化356

二、命题规则360

三、外帘试卷处理规则361

四、内帘阅卷规则364

五、录取名额的分配规则369

六、复试与磨勘规则382

第五节 殿试与朝考386

一、殿试386

二、朝考391

第六节 武举与制科393

一、武科393

二、制科398

第七节 八旗宗室科举与翻译科401

一、八旗宗室科举402

二、翻译科考试408

第八节 对落第举人的使用411

一、明通榜411

二、中正榜412

三、誊录榜412

四、大挑举人413

第九节 清代科举制的弊病与改革417

一、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418

二、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423

结 语427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430

参考文献4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