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质大辞典 1 普通地质 构造地质分册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辑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867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7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识字课-学前教育-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质大辞典 1 普通地质 构造地质分册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构造地质学1
总 论1
构造地质学1
运动构造地质学1
动力构造地质学1
构造1
古构造1
构造图1
古构造图1
构造纲要图2
构造等高线图2
非构造变动2
非地壳变动2
表生构造2
原生构造2
原生沉积构造3
次生构造3
压实作用3
压固作用4
成岩作用4
歧异构造4
地质体4
层理4
层面5
层面构造5
假层理5
面向5
粒级层理5
斜层理5
交错层理6
水平层理6
被状层理6
构造地质学6
卷曲层理6
同生变形构造6
准同生变形构造7
坑岗构造7
负荷铸型7
转位构造7
沟渠构造7
鞋带沙堆7
鞋带状沉积体8
拖曳痕8
细沟8
滑痕8
滑动铸型8
盘肠构造8
叠锥构造8
膨胀褶皱8
膨胀冲断层8
重力构造8
盐构造地质学8
盐构造9
重力构造9
重力滑动构造9
滑动构造9
滑动构造结构9
下伏系统9
润滑层10
滑动断裂10
滑动系统10
滑体10
滑块10
滑片10
崩滑褶皱10
同生断层10
同沉积断层10
生长断层10
崩滑断层11
塌陷构造11
镶边褶皱11
敷挂褶皱11
应力应变11
力11
外力11
面力11
体力12
内力12
应力12
正应力12
直应力12
压应力12
张应力12
引张12
剪应力12
切应力12
主应力13
孔隙压力13
主应力轴13
应力状态13
单轴应力状态13
双轴应力状态13
三轴应力状态13
应力椭球13
最大剪应力14
最大应力轴14
中间应力轴14
最小应力轴14
应力差14
差异应力14
应力偏量14
应力轨迹14
应力网络图14
莫尔包络面14
应变14
均匀应变14
非均匀应变14
纯应变15
塑性应变15
弹性应变15
线应变15
单向拉伸应变15
两向拉伸应变15
剪应变15
角应变15
体变15
形变15
旋转应变15
非旋转应变15
应变强化15
应变分析15
纯拉伸15
纯压缩15
单剪15
纯剪16
破裂16
张裂16
剪裂16
破裂强度16
抗压强度17
抗张强度17
共轭角17
剪切角17
库仑破坏准则17
变形17
均匀变形17
非均匀变形17
弹性变形18
塑性变形18
递进变形18
仿射变形18
均匀流动18
塑性流动18
韧性18
脆性18
水塑性18
蠕变18
松弛19
弛豫19
固流体19
软体19
固流限19
强岩层19
弱岩层19
弹性极限19
弹性模量19
体积模量19
剪切模量19
泊松比19
杨氏模量20
流动20
滑移流动20
假粘性流动20
滑动20
应变椭球体20
最大应变轴20
中间应变轴20
最小应变轴20
应变椭球圆截面21
应变椭球椭圆锥面21
围压21
静水压力21
静地压力21
静岩压力21
李开原理21
光弹性21
岩层产状21
岩层产状21
产状要素22
走向22
倾向22
倾角22
视倾角22
指向22
倾伏角22
侧伏角22
伸角22
水平岩层23
正常层序23
倒转层序23
整合接触23
整合23
不整合接触23
不整合24
角度不整合24
准整合24
似整合24
准不整合24
似不整合24
非整合24
平行不整合25
假整合25
区域不整合25
局部不整合25
海侵不整合25
海侵超覆25
地理不整合25
嵌入不整合25
倾斜岩层26
单斜岩层26
褶 皱26
褶皱26
褶曲26
背斜26
向斜26
背形26
向形27
均斜27
褶皱要素27
褶皱核27
褶皱翼27
褶皱翼间角27
褶皱轴面27
褶皱枢纽27
褶皱顶28
褶皱顶点28
褶皱脊28
褶皱脊线28
褶皱脊面28
褶皱槽28
褶皱槽线28
褶皱槽面28
褶皱波长28
褶皱轴28
轴迹28
转折端28
倾伏端28
仰起端28
闭合度29
高点29
鞍部29
曲率29
褶皱高29
褶隆区29
轴隆区29
褶皱面向29
褶皱包络面29
包络层29
褶皱等倾斜线30
对称褶皱30
不对称褶皱30
开启褶皱30
闭合褶皱30
直立褶皱30
斜歪褶皱30
倒转褶皱30
平卧褶皱30
横卧褶皱30
翻卷褶皱30
等斜褶皱31
扇状褶皱31
尖棱褶皱31
之字形褶皱31
箱状褶皱31
水平褶皱31
倾伏褶皱31
倾竖褶皱31
斜卧褶皱31
圆柱状褶皱31
圆锥状褶皱32
平行褶皱32
同心褶皱32
相似褶皱32
不规则褶皱32
弯曲褶皱32
弯滑褶皱33
弯流褶皱33
准弯曲褶皱33
拱曲褶皱33
假褶皱33
滑褶皱33
剪切褶皱33
流褶皱34
固流褶皱作用34
肠状褶皱34
被动褶皱34
圆弧状褶皱34
褶皱世代34
膝折带34
应变带35
膝折带的四种类型35
压扁作用35
扁(椭)率36
底辟构造36
挤入构造36
盐丘构造36
凹陷36
隆起36
同沉积褶皱36
古潜山37
埋丘37
压实褶皱37
顶薄褶皱37
从属褶皱37
寄生褶皱37
牵引褶皱37
滑脱38
滑脱褶皱38
协调褶皱38
协调褶皱作用38
不协调褶皱38
不协调褶皱作用38
复背斜38
复向斜39
全形褶皱39
阿尔卑斯式褶皱39
地槽型褶皱39
线状褶皱39
断续褶皱39
口耳曼式褶皱39
自形褶皱39
地台型褶皱39
断层褶皱39
过渡型褶皱39
长垣40
平原型褶皱40
宽缓平原型褶皱40
隔档式褶皱40
梳状褶皱40
隔槽式褶皱40
雁行褶皱40
帚状褶皱40
短轴褶皱40
穹隆40
构造盆地41
向心倾斜41
周环倾斜41
围斜构造41
挠曲41
构造阶地41
褶皱鼻41
鞍状构造41
叠加褶皱41
横跨褶皱42
共轴褶皱42
重褶皱42
褶皱横截面42
断 裂42
断裂42
纵断裂42
横断裂42
斜断裂42
弧形断裂42
轴向断裂42
碎裂42
碎裂流42
裂隙42
碎裂带43
剪裂43
张裂43
雁行式断裂43
断裂带43
剪裂带43
断层43
断层面43
断层线43
断层迹线44
断盘44
上盘44
下盘44
上升盘44
下降盘44
断层镜面44
断层擦痕44
滑抹晶体44
阶步45
反阶步45
擦阶45
牵引45
反牵引45
马石45
断片45
断层泥45
断层角砾岩46
碎裂岩46
糜棱岩46
超糜棱岩46
玻化岩46
千糜岩46
断层崖46
断层线崖46
断层三角面46
断层隘门46
断层线隘口46
断层效应46
正断层47
地垒47
地堑47
古断槽47
古构造槽47
阶梯状断层47
逆断层48
圆柱状断层48
冲断层48
地表冲断层48
侵蚀冲断层48
对冲断层48
对冲断层谷48
对冲断陷谷49
对冲断法槽49
反冲断层49
逆掩断层49
仰冲断层49
滞后断层49
顺层滑移49
顺层冲断层50
顺层断层50
上冲断层50
俯冲断层50
叠瓦状断层50
推覆体50
推覆休根带50
拉铺50
纳布51
原地岩体51
外来岩体51
飞来峰51
构造窗51
平移断层51
走向滑动断层52
横冲断层52
斜向滑动断层52
倾向滑动断层52
撕裂断层52
挫断层52
侧移断层52
左行平移断层52
右行平移断层52
正—平移断层52
平移—正断层52
逆—平移断层52
平移—逆断层53
同向断层53
反向断层53
断块53
抬斜断块53
枢纽断层53
捩断层53
走向断层53
倾向断层53
交迹滑动断层53
纵断层53
横断层53
斜断层53
横推断层54
环状断层54
辐射状断层54
平行断层54
边缘断层54
边界断层54
隐伏断层54
韧性断层54
脆性断层55
直移55
直移运动55
直移断层55
断层位移55
断错55
滑距55
总滑距55
交迹滑距55
移距55
断距55
离距55
走向离距56
倾向离距56
水平离距56
平错56
落差56
地层离距56
铅直地层离距56
水平错开56
间隔56
叠覆57
构造线57
透入性构造57
非透入性构造57
不连续岩体57
面状构造58
面状构造58
面理58
层间面理58
顺层面理58
轴面面理58
节理58
原生节理58
次生节理59
构造节理59
非构造节理59
张节理59
剪节理59
压节理60
缝合线节理60
席理构造60
释重节理60
去荷节理60
原生平缓节理60
页状剥落节理60
共轭节理60
顺层节理61
层间节理61
走向节理61
斜节理61
倾向节理61
纵节理61
横节理61
岩基节理61
层节理61
L节理61
S节理61
Q节理61
D节理62
节理组62
节理系62
羽状张节理62
雁行式张节理62
帚状节理62
追踪节理62
羽饰构造62
地裂缝63
节理频度63
节理玫瑰花图63
劈理63
流劈理63
板劈理64
破劈理64
折劈理64
滑劈理64
剪劈理64
应变滑劈理64
锯齿形劈理64
褶劈64
闭节劈理64
层面劈理64
轴面劈理65
劈理扇65
劈理折射65
微劈石65
裂理65
层面裂理65
片理66
顺层片理66
轴面片理66
叶理66
片麻理66
线状构造66
线理66
拉长线理67
矿物生长线理67
皱纹线理67
交面线理67
构造透镜体67
香肠构造67
窗棱构造68
节理式窗棱构造68
肿缩式窗棱构造68
褶皱式窗棱构造68
劈理式窗棱构造68
直棱68
杆状构造69
构造置换69
片内褶皱69
构造解析69
构造样式70
构造尺度70
构造世代70
构造序列70
构造层位71
表壳构造71
内壳构造71
构造叠加71
岩组学71
岩组学71
构造岩石学71
岩组分析71
显微构造学72
显微构造分析72
组构72
组构要素72
赤平投影72
乌尔夫网73
赤平极射投影网73
施密特网73
等面积投影网73
赖特网73
普洛宁网73
波娄尼网74
方位图74
极点图74
等密图74
极密74
环带75
小圆环带75
构造岩75
原生构造岩75
熔融构造岩75
次生构造岩75
岩组定向标本75
定向薄片76
岩组轴76
岩组图77
构造岩组对称性77
斜方对称岩组77
单斜对称岩组77
三斜对称岩组77
轴对称岩组77
球对称岩组77
S构造岩77
B构造岩78
R构造岩78
B∧B′构造岩78
应力矿物78
反应力矿物78
压力影78
变形纹79
旋转晶粒79
雪球构造79
晶内扭折79
沙钟构造79
大地构造学80
总 论80
大地构造学80
大地构造80
构造物理学80
大地构造型式80
大地构造图80
古大地构造图81
地球圈层81
构造圈82
地壳82
大陆型地壳82
陆壳82
大洋型地壳82
洋壳83
过渡壳83
莫霍洛维奇间断面83
地幔83
中间层84
过渡层84
榴辉岩圈84
硫氧化物圈84
岩石圈84
低速层84
软流圈84
地核85
大洋化作用85
基性岩化85
海成作用85
地壳运动85
地壳变动86
构造变动86
构造运动86
垂直运动86
水平运动86
造陆运动86
造陆作用87
造山运动87
造山作用87
区域构造作用87
一级造山运动87
次级造山运动87
振荡运动87
普遍振荡88
波状振荡运动88
波状运动88
褶皱运动88
断裂运动88
块断运动88
褶皱变动88
断裂变动88
阿尔卑斯型造山作用89
阿尔卑斯型构造89
正构造89
日耳曼型造山作用89
日耳曼型构造89
准构造89
圆形构造89
构造岩块90
大地构造假说90
固定论90
垂直论90
活动论90
水平论90
地槽地台说90
泛地槽说91
泛地槽91
泛地台说91
泛地台92
收缩说92
均衡说92
脉动说92
放射性旋迴说92
重力分异说93
地幔底辟假说93
对流说93
波动说94
地壳蠕动说94
局部隆起假说94
放射性热融化假说95
振荡说95
膨胀说95
构造槽说95
地壳构造单元96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96
大地构造单元96
克拉通96
高位克拉通96
大陆克拉通96
陆缘克拉通97
洋台97
海洋克拉通97
低位克拉通97
地盾97
地轴97
古陆97
地台97
陆台98
萌地台98
雏地台98
原地台98
台褶带98
台槽98
沉降带99
台向斜99
陆向斜99
台背斜99
陆背斜99
地槽99
地倾斜101
正地槽101
原生地槽101
准地槽101
内地槽101
自地槽101
外地槽101
联合地槽101
优地槽101
后优地槽102
冒地槽102
断裂地槽102
滨海地槽102
薄地槽102
大地构造槽102
深坳槽102
萌地槽102
萌地槽褶皱带102
雏地槽102
雏地槽褶皱带102
原地槽103
原地槽褶皱带103
地向斜103
地背斜103
地槽系103
地槽区103
单旋迴地槽104
跨旋迴地槽104
串旋迴地槽104
地槽对偶104
地槽双对偶104
地槽褶皱系104
地槽褶皱区104
渐进式地槽104
激进式地槽104
贯地槽104
完整式地槽104
不完整式地槽105
新生式地槽105
断续式地槽105
继承式地槽105
前地105
前陆105
后地105
腹地105
边缘坳陷105
过渡区105
山前坳陷105
山间坳陷105
上叠盆地106
中间地块106
迴返106
普遍迴返108
局部迴返108
构造继承性原则108
褶皱幕迁移108
褶皱作用横向迁移108
褶皱作用纵向迁移108
地槽迁移108
造山地槽108
母地槽109
边缘地槽109
山间地槽109
构造继承性109
构造新生性109
地槽封闭109
褶皱带109
褶皱系109
褶皱带内凹部109
褶皱带外凸部109
造山带109
造山带弯曲110
地褶皱110
外构造带110
内构造带110
活动带110
造山旋迴110
造山相110
大地构造旋迴110
褶皱旋迴110
构造旋迴111
巨旋迴111
造山期111
褶皱期111
褶皱幕111
构造幕111
造山幕111
隆起区112
隆起带112
隆断区112
隆褶区112
坳陷区112
坳断区112
坳褶区112
地台基底112
褶皱基底112
结晶基底113
基底杂岩113
地台盖层113
沉积盖层113
盖层113
基底构造113
盖层构造113
盖层褶皱113
古地台113
年青地台114
地台活化114
地台回春114
正向构造114
正性构造114
正量构造114
正向单位114
正向区域114
正向单元114
负向构造114
负性构造114
负向单位114
负向区域114
隆起114
坳陷114
块断区114
线性特征115
深断裂115
深大断裂115
地台区深断裂115
地槽区深断裂116
边缘深断裂116
构造层116
亚构造层116
构造岩相带116
地质建造116
沉积建造117
岩浆建造117
岩浆旋迴117
构造岩浆区117
地槽型构造岩浆区117
地台型构造岩浆区117
西太平洋型构造岩浆区118
变质建造118
片麻岩穹窿118
地槽型建造118
地台型建造118
过渡型建造118
细碧角斑岩建造119
硅质火山岩建造119
红层建造119
红色岩建造119
泻湖建造119
含煤建造119
石英砂岩建造119
复理石建造119
粘土页岩建造120
磨拉石建造120
灰岩建造120
绿岩带120
建造系列121
中国区域构造121
中朝地块121
震旦地块121
华夏地块121
松辽地块121
柴达木地块121
塔里木地块122
准噶尔地块122
羌塘地块122
华夏古陆123
江南古陆123
印支古陆123
准阳地盾123
华北地台123
鄂尔多斯地台123
西南地台124
内蒙地轴124
秦岭地轴124
康滇地轴124
轴缘坳陷125
东北地槽系125
兴蒙地槽125
吉林地槽125
东南地槽系126
下扬子地槽126
南岭地槽126
西北地槽系127
祁连山地槽127
昆仑山地槽128
天山地槽128
阿尔泰地槽128
喀喇昆仑—念青唐古拉地槽129
秦岭地槽129
滇藏地槽系129
青康滇地槽130
横断山地槽130
喜马拉雅地槽131
乌苏里中生代地槽131
台湾新生代地槽131
震旦褶皱带132
印支褶皱带132
燕山褶皱带132
喜马拉雅褶皱带132
喜马拉雅造山带132
国外区域构造132
芬诺萨尔马提亚132
阿尔莫力坎地块132
阿勒地块133
布拉邦特地块133
阿登地块133
波希米亚地块133
阿尔丹地盾133
阿纳巴尔地盾133
乌克兰地盾133
波罗的地盾133
赫布里底地盾134
加拿大地盾134
圭亚那盾134
巴西地盾134
非洲地盾134
阿拉伯—努比亚地盾134
德干熔岩台地134
俄罗斯地台区135
西伯利亚地台区135
北美地台区135
南美地台区135
非洲地台区135
澳大利亚地台区136
威尔得地轴136
特提斯地槽136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地槽系136
日本地槽136
本州地槽137
贝加尔地槽137
乌拉尔地槽137
安加拉地槽137
阿尔卑斯地槽区137
格罗平地槽137
阿帕拉契亚地槽138
圣·劳伦斯地槽138
阿勒格尼复向斜138
富兰克林地槽138
科迪勒拉地槽138
太平洋地槽138
落基山地槽138
阿卡迪安地槽139
墨西哥地槽139
墨西哥海湾地槽139
安第斯地槽139
马吉兰地槽139
亚马孙地槽139
塔斯马尼亚地槽139
阿德莱德地槽140
塔斯曼地槽140
新西兰地槽140
阿马迪厄斯盆地140
达瓦尔带140
加里东造山带140
加里东褶皱带141
乌拉尔造山带141
海西造山带141
海西褶皱带142
华力西褶皱带142
阿尔卑斯造山带142
阿尔卑斯褶皱带142
中央构造线142
大地沟带142
系鱼川—静冈构造线142
西南日本外带143
西南日本内带143
海伦造山带143
海尔微构造带143
马戈格带143
马萨兹尔适山带143
多旋迴说144
多旋迴说144
主旋迴144
次旋迴144
前期旋迴145
后期旋迴145
阜平旋迴145
五台旋迴145
中条旋迴145
扬子旋迴145
兴凯旋迴145
正地台146
准地台146
超岩石圈断裂146
岩石圈断裂146
壳断裂146
硅镁层断裂146
硅铝层断裂146
张性深断裂146
压性深断裂147
剪性深断裂147
中国主要深断裂147
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147
台湾大纵谷深断裂带147
额尔齐斯深断裂带147
西拉木伦深断裂带147
中国主要深断裂带简表148
北祁连深断裂带150
阿尔金深断裂带150
龙门山深断裂带150
东昆仑深断裂带150
金沙江—红河深断裂带150
班公湖—怒江深断裂带150
郯城—庐江深断裂带150
沧州深断裂带151
吴川一四会深断裂带151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151
中朝准地台151
扬子准地台152
塔里木地台152
塔里木地块152
南海地台152
额尔古纳褶皱系153
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153
阿尔泰褶皱系153
准噶尔褶皱系153
天山褶皱系153
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154
吉黑褶皱系154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154
昆仑褶皱系154
祁连褶皱系155
秦岭褶皱系155
滇藏地槽褶皱区155
松潘甘孜褶皱系155
三江褶皱系156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156
喜马拉雅褶皱系156
华南褶皱系156
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156
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157
台湾褶皱系157
中国三大构造域157
古亚洲构造域157
滨(环)太平洋构造域158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158
断块构造说159
断块构造说159
块断构造作用159
断裂深度分类160
岩石圈断裂160
地壳断裂160
基底断裂160
盖层断裂161
层间滑动断裂161
中国主要断裂分布略图161
断块缝合线161
锯齿状断裂161
曳裂(剪张)型断裂161
曳压(剪压)型断裂162
断裂组合型式162
断裂体系162
I型断裂体系162
X型断裂体系162
Y型断裂体系162
Z型断裂体系163
反Z型断裂体系163
N型断裂体系163
断裂活动方式分类163
岩石圈断块163
地壳断块163
基底断块164
盖层断块164
断块地质历史分类164
台块164
槽块164
断块165
断褶165
坳块165
台隆165
台陷165
槽隆166
槽陷166
台凸166
台凹166
槽凸166
槽凹166
断块区167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167
活化台块167
西藏断块区168
西域断块区168
华夏断块区168
断块构造应力场168
鄂尔多斯断块169
太行断块169
冀鲁断块169
胶辽断块169
扬子断块169
塔里木断块169
西昆仑断褶169
北祁连断褶169
台湾断褶170
地台170
地槽170
冒地槽170
优地槽170
褶断带171
正地槽系171
槽背斜171
槽向斜171
结晶岩带171
背斜带171
复背斜171
复向斜171
台盾171
台背斜171
台向斜172
基底172
基底构造系172
盖层滑动构造系172
东西向(纬向)构造系172
南北向(经向)构造系172
华夏系172
西域系172
弧形构造172
山字型构造系173
旋卷构造系173
边缘弧构造系173
地洼学说174
地洼学说174
地台活化174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174
地幔蠕动说175
综合分析法175
构造反差强度176
大地构造地球化学176
大地构造成矿学176
大地构造多因复成矿床177
成矿构造学177
构造区177
构造层178
构造区结构178
构造型相178
前地槽构造层178
地槽构造层178
地台构造层179
地洼构造层179
活动区179
地盆区179
“稳定”区179
地原区179
台隆179
台陷179
槽谷180
初动期180
激烈期180
余动期180
初“定”期181
和缓期181
余“定”期182
地洼期182
断褶带期182
活化区182
自治活化区182
构造-岩浆活化区183
地洼区183
优地洼区183
渺地洼区183
拱裂型地洼区184
华夏期地洼区184
顿涅茨期地洼区184
块断型地洼区184
中亚期地洼区184
东非型地洼区184
地洼断褶区184
地洼系184
地穹系184
地洼列184
地穹列185
地洼185
地穹185
地洼型建造185
陆相复理式建造185
华夏式建造185
建德式(亚)建造186
南雄式(亚)建造186
丹霞式(亚)建造186
兰塘式(亚)建造186
萍乡式(亚)建造186
大地构造发展阶段187
前地槽阶段187
地槽阶段187
地台阶段187
地洼阶段187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系统187
昆仑地槽区188
巴颜喀拉地槽区188
冈底斯地槽区188
喜马拉雅地槽区188
台湾地槽区188
伊陕地台区188
四川地台区188
松辽地台区189
东北地洼区189
华北地洼区189
华中地洼区189
云贵地洼区189
东南地洼区190
南海地洼区190
南北地洼区190
北疆地洼区190
南疆地洼区191
青甘地洼区191
藏北地洼区191
滇西地洼区191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192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192
波浪状镶嵌构造192
地壳波浪运动192
地壳波浪193
镶嵌格局193
镶嵌构造机制193
地壳波浪系统193
构造极地194
大圆构造带194
小圆构造带194
环太大圆构造带(P)194
外太构造带(P)194
地中(海)大圆构造带(m)194
古地中(海)构造带(m)194
特提斯带194
壳块194
太平洋壳块195
劳亚壳块195
冈瓦纳壳块195
东亚镜像反映中轴带195
华夏构造带195
华西构造带195
东亚套山字型构造体系195
中国镶嵌构造网196
波峰构造带(C)196
波谷构造带(T)197
地块197
台湾波峰带197
东南沿海波峰带197
长白山—雪峰山波峰带198
大兴安岭—龙门山波峰带198
贺兰山—珠穆朗玛峰波峰带199
阿尔金山—西昆仑波峰带199
阔克沙勒岭—博格达山波峰带199
准噶尔界山波峰带199
喜马拉雅波峰带199
哀牢山—海南岛波峰带200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岭波峰带200
天山—秦岭—大别山波峰带200
阿尔泰山—阴山—泰山波峰带201
辽河一辽东波峰带201
小兴安岭波峰带201
景谷地块201
广西地块202
楚雄地块202
稻城地块202
藏北地块202
台西地块202
湘赣地块202
四川地块202
若尔盖地块203
柴达木地块203
塔里木地块203
昭苏地块203
苏北地块203
河淮地块203
鄂尔多斯地块204
巴丹吉林地块204
哈密地块204
准噶尔地块204
渤海地块204
查干诺尔地块204
松花江地块204
海拉尔地块204
地质力学206
地质力学206
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206
构造形迹207
构造要素207
结构要素207
构造要素207
构造条理207
结构面207
构造面208
分划性结构面208
破裂性结构面208
联接面208
标志性结构面208
几何性结构面209
定位面209
构造线条209
构造线209
原生结构面209
原生线条209
原生破裂带209
次生结构面209
压性结构面209
张性结构面210
扭性结构面210
压性兼扭性结构面210
压扭面210
张性兼扭性结构面211
张扭面211
扭性兼压性结构面211
扭压面211
扭性兼张性结构面211
扭张面211
复性结构面211
挤压构造带211
陡立地层带212
直立地层带212
限制褶皱212
轴向构造212
冲断层212
压力影212
张性角砾岩213
扭性构造岩213
动力薄膜213
构造薄膜214
硅化构造岩214
硅化断裂带214
尖灭侧现214
尖灭再现214
构造地块214
地块214
岩块214
块垒地214
块地215
褶皱地带215
褶带215
安全岛215
相对稳定地块215
活动性构造带215
活动性断裂带216
半隐伏构造带216
台地216
盾地216
马蹄形盾地217
陆台217
陆梁217
陆槽217
槽地217
盆地217
阿宁盾地218
伊陕盾地218
山西陆台218
太行陆梁218
汾河一滹沱陆槽218
西宁槽地218
构造体系219
构造体系219
构造系统219
大地构造体系219
地质构造体系219
主导构造体系219
成生联系220
构造型式220
元素性构造型式220
纬向构造体系220
东西复杂构造带221
东西构造亚带221
经向构造体系222
南北向构造带222
川字型构造222
艹字型构造222
中轴构造222
扭动构造体系223
直线扭动构造体系223
雁行式构造223
多字型构造223
多级多字型构造224
山字型构造体系224
前弧225
正面弧225
反射弧225
脊柱225
反射弧脊柱225
入字型构造225
主干断裂225
分支构造226
旋转扭动构造体系226
旋迴面226
旋迴层226
旋扭轴227
砥柱227
旋涡227
内旋227
外旋227
收敛227
撒开227
左旋228
右旋228
顺时针扭动228
反时针扭动228
帚状构造228
旋卷构造228
正弦状构造228
S状构造229
反S状构造229
歹字型构造229
南北向之字型构造229
莲花状构造229
环状构造229
辐射状构造230
旋涡状构造230
涡轮状构造230
连环式旋扭构造230
斜叠弧构造230
棋盘格式构造231
井字型构造231
网状构造231
X型构造231
活动构造体系231
古构造体系232
构造体系定型性232
构造体系定位性232
构造体系定向性232
构造体系改造作用233
构造体系演化233
构造体系控矿作用233
构造控岩控矿234
结构面力学性质控矿234
构造体系多级控矿234
构造体系复合控矿235
构造等间距控矿235
导矿构造体系235
储矿构造体系235
控震构造体系236
发震构造体系236
孕震构造体系237
地下水网络237
构造体系图237
构造型式图238
构造体系与矿产分布图238
构造体系与地震震中分布图238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238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239
南岭纬向构造体系240
西沙群岛纬向构造体系240
阴山、秦岭间东西构造亚带240
秦岭、南岭间东西构造亚带241
南岭、西沙群岛间东西构造亚带241
海南岛东西构造带241
唐努—肯特纬向构造体系241
南西伯利亚纬向构造体系242
赤道纬向构造体系242
克利帕顿纬向构造体系242
开普山纬向构造体系242
滇西经向构造体系242
川滇经向构造体系242
川黔经向构造体系243
湘桂经向构造体系243
贺兰经向构造体系243
山西经向构造体系243
牡丹江经向构造体系243
乌拉尔经向构造体系244
东非经向构造体系244
吕宋经向构造体系244
库页岛经向构造体系245
科迪勒拉—安第斯经向构造体系245
山西多字型构造体系245
震旦方向246
震旦式褶皱246
华夏构造体系246
古华夏构造体系246
中华夏构造体系246
新华夏构造体系246
更新华夏构造体系247
郯城—庐江断裂体系248
台湾断裂带248
郯城—庐江断陷带248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断裂带249
银川—成都断陷带249
华夏式构造249
新华夏海250
华夏类型构造体系250
河西构造体系251
西域构造体系251
中国西部北东向构造251
中国东部北西向构造251
天山—祁连—大别构造带251
右江—北盘江构造带252
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252
通海山字型构造体系252
黔西山字型构造体系253
广西山字型构造体系253
粤北山字型构造体系253
梅县山字型构造体系253
大余山字型构造体系253
福州山字型构造体系254
临安山字型构造体系254
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254
祁阳山字型构造体系254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255
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255
马兰峪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京东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延边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本溪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欧亚山字型构造体系256
托罗斯—阿那托里亚山字型构造体系257
赫伦山字型构造体系257
伊朗—阿富汗山字型构造体系257
英格兰山字型构造体系257
辛辛那提—蓝岭山字型构造体系257
小江入字型构造257
圣安德列斯入字型构造257
菲律宾入字型构造258
陇西旋扭构造258
鲁西旋扭构造258
宋梁山旋扭构造258
巴中—仪陇旋扭构造258
澳洲旋扭构造259
水鸭子墩反S型构造259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259
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构造260
白云山庄莲花状构造260
班达海旋涡状构造261
加勒比海旋涡状构造261
大义山式断裂261
泰山式断裂261
杭州棋盘格式构造262
福州棋盘格式构造262
非洲棋盘格式构造262
智利中部棋盘格式构造262
构造级别、序次263
构造等级263
构造级别263
高级构造263
低级构造263
构造序次263
构造世代264
构造世序264
初次构造264
再次构造264
派生构造265
伴生构造265
构造序幕265
结构面力学性质转变265
构造体系等级265
构造体系序次265
构造复合266
构造复合266
构造体系复合266
归并266
追踪断层266
交接266
重接267
斜接267
反接267
截接267
限制267
横跨褶皱267
包容267
重叠268
构造联合268
构造体系联合268
联合构造体系268
联合弧269
限制弧269
牵引弧269
构造整合269
构造不整合269
构造脱顶269
边缘弧270
向东南突出边缘弧270
向西南突出边缘弧270
燕山联合弧270
普安联合构造体系270
岩石力学性质271
岩石力学性质271
各向同性271
异向同性271
各向异性271
异向异性272
理想刚体272
弹性272
弹性体272
弹性后效272
塑性272
塑性体272
弹塑性273
弹塑性体273
弹塑性变形273
半粘性流动273
半粘性流体273
蠕变现象273
蠕变过程273
松弛现象273
松弛过程274
松弛时间274
流变性274
流变体274
岩石弹性表象274
岩石塑性表象274
固态位移275
工作硬化作用275
变形砾石275
马鞍石275
灯盏石276
猴面石276
镶嵌砾石276
构造应力场276
外界276
边界276
边界条件276
协调条件277
变形协调条件277
变形连续条件277
位移277
形变图象278
应变图象278
应变场278
地应力278
应力场278
地应力场278
构造应力场278
古地应力场279
古构造应力场279
现今地应力场279
现今构造应力场279
应力集中279
应力释放279
地热应力279
岩石残余应力280
地应力测量280
相对地应力测量280
绝对地应力测量281
应力恢复法281
应力解除法281
地应力解除法281
地应变解除法281
钻孔加深法281
水力压裂法281
应力计282
应变计282
传感器率定282
围压率定机282
主应力交汇法283
断层微量位移测量283
断层上盘运动矢量图283
构造模拟实验284
构造模型实验284
泥巴实验284
变形网格法285
扭裂缝泥巴实验285
旋转球体模拟实验285
横梁弯曲286
光弹性实验286
等色线286
等倾线286
主应力轨迹线286
多字型褶皱数学模拟287
相似条件287
相似定律288
无伸缩椭圆锥面288
不变歪椭圆锥面288
无扭面288
等伸缩剖面288
均匀变歪剖面288
无伸缩剖面288
不变歪剖面288
反序法288
地壳运动289
建造289
组成289
形成289
改造289
结构289
形变289
构造成生时期289
輓近290
近古290
中古290
上古290
太古290
地壳运动程式290
地壳运动过程290
地壳运动时期291
构造运动定时性291
构造运动继承性291
构造运动新生性291
地壳运动方式292
地壳运动方向292
水平运动主导性292
水平应力主导性293
构造运动定向性293
构造运动统一性293
构造运动全球性294
构造运动周期性294
海水进退规程294
纬度性海水进退295
纬度性古生物迁移295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295
大陆车阀说296
自动刹车机制297
地壳运动起源297
惯性力298
离心惯性力298
离心力298
纬向惯性力298
哥氏惯性力299
纬度梯度变化299
协和山脉299
调和函数300
协和函数300
球体调和函数300
球面调和函数300
球函数300
带球函数300
带协和函数300
扇球函数300
纵协和函数300
岩内流体300
岩内流体运动301
应力驱动作用301
动力驱动机制301
板块构造说302
板块构造说302
板块运动302
板块构造302
新全球构造302
地幔对流303
对流室303
地柱说303
热点303
大陆漂移说303
泛大陆304
泛大洋305
海底扩张说305
大陆增长305
大陆增生306
等态论306
板块306
大板块306
中板块306
小板块308
微板块308
古板块构造308
板块边缘308
成生性板块边缘308
破坏性板块边缘308
离散边缘309
会聚边缘309
转换边缘309
板块三接合309
三向连接构造309
移动板块309
静止板块309
俯冲板块309
上冲板块309
仰冲板块309
板块碰撞310
碰撞带310
洋底断裂带310
海沟310
岛弧311
岛弧海沟系311
火山弧311
增生棱体311
俯冲带311
潜没带311
贝尼奥夫带311
贝尼奥夫断层面312
毕鸟夫带312
仰冲带312
逆冲带312
消失带312
消亡带312
地缝合线312
缝合线312
转换断层312
圣安德烈斯断层313
大陆被动边缘313
稳定边缘314
大陆主动边缘314
深海大洋盆地314
边缘海314
欧亚板块314
印度板块315
印度洋板块315
阿拉伯板块315
土耳其—爱琴海板块315
土耳其板块315
伊朗板块315
亚得里亚板块315
菲律宾板块316
中国板块316
非洲板块316
索马里板块316
澳洲板块316
太平洋板块316
新赫布里底板块317
汤加板块317
南极洲板块317
美洲板块317
北美板块317
南美板块317
加勒比板块318
库拉板块318
法拉朗板块318
胡安德福卡板块318
果尔达板块318
里维拉板块319
可可斯板块319
纳斯卡板块319
斯科舍板块319
阿法尔三角319
洋隆320
大洋中脊320
中央海岭320
大洋中隆320
大洋中谷320
中央裂谷321
大西洋中脊321
印度洋中脊321
九十度东海岭321
太平洋中隆321
东太平洋海岭321
裂谷322
裂谷系322
大陆裂谷系322
陆间裂谷系322
大洋裂谷系322
大陆裂谷带322
堑沟323
非洲—阿拉伯大裂谷带323
东非裂谷系323
红海裂谷带324
莱茵地堑系324
黑森地堑324
贝加尔裂谷带324
造山带324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325
喜马拉雅型造山带325
安第斯型造山带325
高加索型造山带326
混杂堆积326
混杂岩326
双变质带326
成对变质带327
接触变质带327
蛇绿岩建造327
蛇绿岩套327
奥菲里建造327
蓝片岩带327
太古代绿岩带327
科马提岩328
镁绿岩328
野复理石328
安山岩线328
地槽类型转化329
现代地槽329
大西洋型地槽329
安第斯型地槽329
岛弧型地槽329
日本海型地槽330
地中海型地槽330
古地磁330
地极游移330
地磁倒转330
新构造学331
新构造学331
新构造331
新大地构造学331
新构造运动331
輓近地壳运动332
新构造运动普遍性332
新构造运动继承性332
新构造运动间隙性332
新构造运动波动性332
新构造运动振荡性332
新构造的构造332
形状构造332
形状构造单元332
地貌构造333
形态构造333
地形大形态333
新构造单元333
新构造差异性333
新构造期333
现代地质时期334
全新世地壳运动334
现代地壳运动334
近代地壳运动334
世纪运动334
定向垂直运动334
现代地壳垂直运动335
现代垂直运动335
现代地壳水平运动335
现代水平运动336
现代内生运动336
现代外生运动336
现代区域性运动336
现代局部性运动336
第四纪海面升降运动336
黑海—北极式海侵颤动337
大陆冰川均衡过程338
大陆冰川地壳均衡过程338
现代构造运动338
现代造山运动338
现代非构造运动338
现代地表运动338
现代地壳快速运动339
地代地壳缓慢运动339
地壳运动速度反常339
构造蠕动339
断层蠕动339
人为激发运动340
动压负荷运动340
静压负荷运动340
流体地质动山运动341
地壳微脉动341
大面积升降运动342
拱曲运动342
地穹运动342
地裂运动342
回春性山地342
山岳穹状隆起342
穹状-断块山系343
再生型山区343
年青山区343
块状运动343
大面积拱形构造344
差异性断块构造344
大幅度差异性断块构造344
破裂构造344
单斜断块隆起344
翘起构造344
掀斜构造344
补偿性地堑344
地块隆起344
活动地块隆起345
地?345
地凹345
第四纪褶皱345
新褶皱构造345
压缩褶皱构造345
活褶曲345
活动构造带345
线性构造345
地震断裂346
地震错距346
活动断裂346
活动断块346
地表断层347
强震系列347
活动断裂系347
潜伏活动断裂348
活动构造348
活动构造型式348
活动构造单元348
近代横向地壳弯曲348
现代旋扭运动348
相对升降波349
假构造349
地裂现象349
地壳现代破裂网络350
对照性地形350
新造山带350
层状地貌350
地貌变形350
溺谷351
断层崖351
约翰逊海岸成因分类351
上升海岸351
下沉海岸351
海底平顶山352
盖约特352
新构造运动强度352
新构造运动强度图352
新构造类型352
新构造类型图352
新构造区划352
新构造区划图353
新构造运动研究法353
定性法353
定量法353
天文学方法353
大地测量法353
地貌观察法353
水文学方法353
历史考古法354
重复精密控制测量354
重复水准测量354
第四系厚度分析法354
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355
新构造图355
新构造运动图355
新构造分析图355
新构造合成图355
新构造综合图356
现代垂直运动图356
现代地壳等升线图356
西部大幅度差异性活动区356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356
华北第四纪沉降区357
云梦现代沉降区357
云贵掀斜隆起区357
台东裂谷357
现代地壳运动委员会358
地壳运动359
中国地壳运动359
太行运动(一)359
阜平运动359
铁堡运动359
黑疙瘩岭运动360
建屏运动360
虎坪运动360
嵩阳运动360
五台运动360
栾川运动361
鞍山运动361
大别运动361
龙川运动362
吕梁运动363
吕梁革命363
蚌埠运动363
中岳运动363
熊耳运动363
东川运动363
易门运动364
黄陵运动364
祁门运动364
四堡运动365
迪口运动365
梵净运动365
武陵运动365
东安运动365
团山运动366
震旦旋迴366
兴城运动366
头泉运动366
前富禄上升367
松山运动367
满银沟运动367
落可?运动367
双娇运动367
迤东运动368
皖南运动368
晋宁运动368
前澄江运动369
中条运动369
休宁运动369
雪峰运动369
昆阳运动370
嵩山运动370
方岭运动370
黄梅运动370
滹沱运动370
澄江运动370
后澄江运动371
偃师运动371
垣曲运动371
豫西运动371
杨庄运动372
铁岭运动372
水峪运动372
蓟县运动372
震旦褶皱(二)372
少林运动373
桐湾运动373
凤合运动373
满家滩上升373
霍丘运动374
陶来运动374
金州上升374
新邵运动374
云贵上升375
冶里上升375
怀远运动375
古浪运动375
崇余运动375
北流运动376
宜昌上升376
广西运动376
祁连运动377
江南运动377
宁夏运动377
百越运动377
平阳运动378
曲靖运动378
昆仑运动(一)378
大明山运动379
邕宁运动379
桂北运动379
八桂运动379
柳江运动380
江西运动380
南山运动381
梨园河运动381
天山运动381
天山旋迴382
赣西运动382
建康运动382
东陂运动382
伊犁运动383
萨乌尔运动383
周陂运动383
淮南运动384
昆明运动384
鲁中运动384
云南运动(一)385
黔桂运动385
秦岭运动385
东吴运动385
鸣山运动386
东南运动386
湖南运动386
甘肃革命386
通化运动386
苏皖运动386
印支旋迴387
大青山运动387
太平洋运动387
南澳运动387
桂西运动388
下扬子运动388
印支运动388
金子运动389
淮阳运动389
艮口运动389
平而关运动390
龙华运动390
安源运动390
一平浪运动390
南象运动390
三湾运动391
越中运动391
三都运动391
东京运动391
燕山旋迴392
蒸山运动392
湘粤运动392
朝阳变动393
松岭变动393
萍乡运动393
宁镇运动393
震旦运动(一)393
兴安运动394
闽浙运动394
四川运动394
喜马拉雅旋迴395
合黎运动395
喜马拉雅运动395
太平运动395
茅山运动396
衡阳运动396
南岭运动396
大容运动396
星子运动397
江宁运动397
西山运动397
田阳运动397
茅台运动398
昆仑运动(二)398
台湾运动398
云南运动(二)398
太行运动(二)399
国外地壳运动399
上卢安伊造山旋迴399
沙姆维造山旋迴399
基诺尔运动399
阿尔冈曼运动399
斯维可芬造山运动400
林波波造山旋迴400
墨西拿造山旋迴400
卡累利阿运动400
哈德逊运动400
潘诺克运动400
劳伦运动401
基巴利造山旋迴401
卡拉圭—安科勒旋迴401
休伦运动401
格林威尔运动401
基拉尔尼造山运动402
斯图尔特运动402
卡多米造山运动402
阿森特运动402
加丹加运动402
贝加尔旋迴402
贝加尔构造作用幕402
加里东旋迴402
萨拉伊尔构造旋迴403
萨拉伊尔构造作用幕403
撒丁运动403
塔康运动403
塔康构造作用幕403
老加里东造山作用幕403
阿尔金运动403
阿尔金构造作用幕403
伊利运动403
希比里运动403
加里东运动403
海西(宁)旋迴404
华力西旋迴404
阿卡迪运动404
本州造山运动404
安部族造山运动404
塔伯拉伯造山运动404
布列唐运动405
安特勒运动405
苏台德运动405
阿斯特里运动405
卡宁伯拉造山运动405
阿莱干造山运动405
索诺马造山运动406
华力西运动406
阿莫利加运动406
海西(宁)运动406
阿尔泰运动406
阿帕拉契亚运动406
萨阿尔运动406
法尔琴运动407
秋吉造山旋迴407
阿尔卑斯旋迴407
阿尔卑斯运动407
亚平宁运动407
萨克森造山运动407
拉拉米旋迴407
秋吉造山运动408
馆造陆运动408
细末里运动408
老细末里运动408
安第斯运动408
安第斯构造作用幕408
阿加斯造山运动408
新细末里运动408
新基米里构造作用幕408
佐川造山旋迴408
前佐川造陆运动409
丰岳造陆运动409
飞弹造陆运动409
大贺造山运动409
大岛造山运动409
后佐川造陆运动409
内华达运动409
兰吉他塔造山运动410
奥地利运动410
佐川造山运动410
亚海西运动410
秋津造陆运动410
拉拉米运动410
拉拉米构造作用幕410
亚平宁旋迴410
比利牛斯运动411
阿布沙罗克造山运动411
广岛变动411
日高造山运动411
高千穗运动411
萨夫运动411
斯提里运动411
海尔微运动412
大八州变动412
大八州造山运动412
大八州地壳变动群412
阿提克运动412
缘东海运动412
北高加索构造作用幕412
库班造山幕412
罗纳造山运动412
卡斯卡底运动412
安的列斯造山作用413
瓦拉赤运动413
凯库拉造山运动413
瑞穗造山运动413
帕萨迪运动413
六甲变动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