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5035963.jpg)
- 龚红月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9301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进化的背景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基础3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3
第二节 地理的文化功能5
一 早熟的大河文明5
二 土地的社会价值12
三 辽阔的国土与文化融合21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背景37
第一节 人类初始集团的社会导向37
一 家国同构38
二 “千年田八百主”43
三 孝的泛化4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52
一 “二千年之政,秦政也”54
二 官与阀63
三 传统政治文化的定势67
第三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载体7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70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71
二 传统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82
第二节 中国汉文字87
一 汉文字的性质与特点87
二 汉字的形体与构造88
三 汉文字的文化功用91
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97
第四章 哲学9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流风97
一 阴阳启行97
二 多元之秋101
三 举本统末105
四 寓“通幾”于“质测”108
第二节 百家渊薮中的双星111
一 “以和天人”的儒家112
二 “不离于宗”的道家118
三 儒道互补——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质123
第三节 “易穷则变,变则通”129
一 “天”:行之有常130
二 “道”:自古固存134
三 “理”:是非之宗136
四 “气”:万物始基138
五 “体用”:车乘相备140
六 “性”:善恶之争143
七 “命”:机缘有自146
八 “理势”:自然必然148
九 “知行”:认识与效验150
第五章 宗教154
第一节 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155
一 现世实用156
二 和平宽容158
三 政教分离160
第二节 佛教161
一 源流和教理概观161
二 东渐的历程164
三 同化的趋向166
四 遗迹东土174
第三节 道教177
一 根系本土177
二 性命兼修184
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87
第六章 文学19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191
一 诗化的倾向191
二 乐观的精神194
三 含蓄蕴藉之美196
四 “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198
第二节 古代诗歌与散文203
一 声情并茂的诗歌203
二 气盛言简的散文21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221
一 通俗尚奇的小说221
二 殊途归流的戏剧230
第七章 史学2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237
一 累世不断237
二 体裁多样238
三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239
四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241
五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24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243
一 巫史分离243
二 成熟与定型244
三 盛世之荣246
四 新纪元前的徘徊24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籍的体例249
一 通贯古今的纪传体249
二 坐迩寝远的编年体253
三 异体补正的纪事体末体256
四 垂范后昆的典志体258
五 明析是非的史论体260
六 正源归流的学案体261
七 小以见大的方志体262
八 引垂载远的工具书263
第八章 科技265
第一节 古代科技体系的基本特点265
一 原始自然观的演进265
二 整合思维中的独特机制270
三 实用传统的强化271
第二节 古代科技的形成与发展274
一 科技的渊源与分立274
二 平缓累进的历程284
第三节 中西科技文化的碰撞与交流296
一 科技的异源比较296
二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来298
三 近代的省悟与抉择301
第九章 艺术304
第一节 古代艺术的主要特征305
一 虚实相生,异质同构305
二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材310
三 学悟一体,不滞于耳目315
第二节 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318
一 内涵——忘形得意318
二 笔墨技法——生命之线325
三 构图布景——虚空之道333
第三节 传统音乐的内感状态340
一 和的境界341
二 乐是心本,心为乐体355
三 神汇韵和,援土培根363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369
第十章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369
第一节 通观衢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370
一 整一性370
二 动态性373
三 连续性377
第二节 智圆行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382
一 理性化382
二 平和化387
三 程式化393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束语)396
后记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