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5006937.jpg)
- 张君励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弘文馆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6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施友忠先生序1
钱著「中国传统政治」商榷1
第一、钱著之逻辑方法4
第二、政府11
第三、专制君主18
第四、九卿职掌26
第五、宰相43
(甲)秦汉一人制或二人制之宰相44
(乙)东汉三公尚书时代之宰相45
(丙)南北分裂局势中权臣权门时代之宰相49
(丁)唐代三省会议与宋代三省合一之宰相制52
(戊)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之宰相57
第六、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之三省制61
(甲)三省制之由来62
(乙)唐代之三省制64
(丙)宋之三省制67
第七、谏诤之职74
第八、考试与铨选84
第九、士人与政府94
第十、士人之所学与责任、朋党与政党105
第十一、君主专制下之法制120
(一)汉代宰相制与唐三省制121
(二)汉唐之司法125
(三)汉唐之赋役与国用128
(四)汉唐之兵制132
第十二、唐代六部、九卿、与间职问题137
第十三、地方自治149
第十四、税与役163
一、土地165
二、非常力役169
三、盐铁172
四、普通力役174
五、轻重178
第十五、传统政治本质上之缺点181
第一、南朝186
第二、北朝190
第三、隋唐191
第四、五代192
第五、宋代193
第六、明代193
第十六、治社会科学方法(附答分权与法治之意义)207
第十七、治与乱(上)225
第一、乱之起于各朝兴替者227
第二、乱之起于一代皇室者234
甲、立嗣问题234
(子)秦及两汉234
(丑)两晋235
(寅)南朝之宋齐梁陈236
(卯)北朝之十六国与魏周齐238
(辰)隋唐242
(巳)五代十国244
(午)两宋246
(未)元之建国250
(申)明253
第十八、治与乱(中)261
第三、乱之起于盗贼与交替时之群雄间者261
第十九、治与乱(下)276
第四、乱之起于制度者276
(甲)宰相制278
(一)西汉丞相278
(二)东汉尚书制280
(三)魏晋中书与南北朝侍中制282
(四)唐宋之三省制285
(五)明代大学士与清代军机291
(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行使294
(丙)言官305
(丁)王室与政府之划分342
(戊)士人政府364
第二十、禅让——南北分裂期中篡位易姓之君主政治390
第一 发端390
第二 时代正名之重要性394
第三 篡代各朝创始者之性格及其易姓之经过399
甲、曹魏399
乙、晋代405
丙、刘宋408
丁、萧齐413
戊、梁代413
己、陈代414
(子)魏晋两朝之社会人心419
(丑)宋齐梁陈四代之社会人心422
第二十一、历史上对外国与异族之观念428
第一 夏夷大防戒备时期430
第二 外族蹂躏时期435
第三 向外族屈膝时期446
第四 为外族吞灭时代451
第五 外界形势大变,冥然罔觉时代453
第六 结论458
民主政治之开始461
专制君主时代政制之绪论461
(第一)君主专制之害463
(第二)王室与政府之划分475
(第三)科举与学校482
(第四)君主耳目之闭塞492
秦之赵高、李斯493
西汉之外戚499
东汉之宦官505
唐代之祸变510
宋台省交閧与权相专擅512
明代519
(第五)结论525
专制君主时代政制之理论篇531
第一篇 范畴与学问理论531
(甲)东西学术思想之不可分533
(乙)范畴535
(丙)学术理论539
(一)演绎法539
(二)归纳法543
第二篇 政治学之内容552
第一纲 人权553
第二纲 志颐团体559
第三纲 政府561
第一、帝王命令副署563
第二、考试与民意机关566
第三、驿站效率与皇帝专制566
第四、御史制度567
第三篇 主权与道德571
附录589
一 论历史上中国政府四次迁徙589
(第一)四次政府之流亡589
(甲)晋之南迁590
(乙)宋之南迁600
(丙)明之南迁604
二「三通」性质今解613
一、「三通」内容614
二、「三通」与正史与资治通鉴之异同619
三、「三通」著作者之身世624
四、黑格尔所谓精神与客体精神631
五、结论635
跋&张敦华639
校对后记&张子文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