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伦理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伦理学概论
  • 廖申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383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伦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伦理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对伦理学的初步说明3

第一章 伦理学是一种怎样的研究3

第一节 伦理学与人的问题3

一、提出一种伦理学定义的困难3

二、伦理学:对人的问题的思索与研究5

第二节 人的可能的善6

一、伦理学在何种含义上研究人的善6

二、人的生活的善7

三、人的总体的生活9

第三节 生活者观点10

一、生活者观点与旁观者观点10

二、生活与实践12

第四节 实践的研究13

一、作为题材的实践13

二、作为目的的实践14

三、运用实践理智来进行的研究16

第五节 有规范的研究17

一、三种伦理学研究方式17

二、规范伦理学中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对立18

第六节 伦理和道德19

一、伦理与道德作为生活规范19

二、与伦理相区分的道德21

第七节 哲学的、有系统性的研究23

一、规范伦理学作为一种哲学的伦理学23

二、伦理学与哲学24

第二章 伦理学的历史演变轨迹25

第一节 目的论伦理学25

一、超验目的论伦理学25

二、幸福论伦理学26

三、快乐主义27

四、效用(或功利)主义29

第二节 德性论伦理学30

一、德性论伦理学的历史演变30

二、完善论和自我实现论33

三、德性观念的多元化34

第三节 义务论伦理学37

一、义务论伦理学的历史源流37

二、先验责任论伦理学39

三、契约论伦理学41

四、程序论伦理学44

第一编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51

第三章 实践与实践理智51

第一节 实践51

一、人所特有的一种基本活动51

二、内在目的性的活动53

第二节 实践理智55

一、心灵或灵魂的三个原理55

二、什么是实践理智57

三、实践理智与技艺理智、理论理智59

第三节 伦理判断在实践理智中的地位61

一、什么是判断61

二、什么是伦理判断62

三、伦理判断在实践理智中的地位64

第四章 善66

第一节 善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66

第二节 善的简单定义67

一、“善的”作为性质67

二、“善的”的第一种类比意义68

三、“善的”的第二种类比意义69

第三节 善的哲学分析71

一、目的善与手段善71

二、内在善与外在善72

三、“总体上是善”与“对一个人而言是善”74

四、“是善的”与“显得善”75

五、关于最高善77

第五章 正当79

第一节 正当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79

第二节 正当的一种说明性定义81

一、它相关于一个行为在方式上的某种适度81

二、它相关于行为对于某种约束性关系的适度82

三、正当的简单定义及应用83

四、正当与善83

五、正当与应当85

第二编 从常识道德到交往伦理学91

第六章 交往生活与交往伦理学91

第一节 为什么从讨论交往伦理学开始91

一、实践的研究应从熟悉的事物开始91

二、关于日常观念92

第二节 常识道德94

一、常识道德的性质94

二、常识道德的肯定德性的倾向96

三、常识道德对行为的正当性的关注97

第三节 伦理学的两个主要阶段99

一、立基于人的实践的德性论伦理学的主要出发点99

二、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阶段100

三、为什么从对常识道德的批评性研究开始101

第七章 交往105

第一节 交往作为基本生活活动105

一、何谓交往105

二、交往的目的106

三、交往与语言和交谈107

第二节 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109

一、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109

二、交往共同体的类型110

三、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的交往条件的特性113

四、常识道德两种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含义116

第八章 家庭共同体的性质119

第一节 作为自然共同体的家庭119

一、家庭在今天的际遇119

二、作为自然共同体的家庭119

第二节 与家庭共同体相关的三个重要事实120

第三节 家庭中的自然的不平等121

一、对家庭中的自然不平等的解释121

二、关于家长主义难题122

第九章 家庭生活的基本德性124

第一节 互助的共同生活124

一、健全的家庭124

二、互爱互助的生活124

第二节 亲情之爱125

一、从互助的共同生活中“生长”的亲情之爱125

二、为什么亲情之爱更为有益127

第三节 感恩128

一、感恩感情的发生128

二、感恩作为一种重要感情经历129

第十章 朋友交往的基本德性131

第一节 信任131

一、信任的含义131

二、关于信任德性的常识道德观点132

三、信任的两重品格133

第二节 友爱135

一、关于友爱德性的常识道德观点135

二、友爱与信任的联系与相似性136

第三节 朋友与伙伴交往关系的过渡性质137

第十一章 规训与教化139

第一节 教化的需要:哲学的与实践的理解139

第二节 规训或蒙学140

一、早期教育的性质140

二、从“别人伦”到“制礼”142

三、合礼化143

四、习惯化144

五、从合礼化、习惯化到德性145

第三节 基本交往德性何以被看作规矩146

一、早期教育的演变146

二、从基本交往德性到规矩的蜕变147

第四节 为什么感恩始终得到常识道德的肯定149

第十二章 公民交往生活及其基本德性152

第一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性质152

一、平等的公民地位和不平等的经济—社会地位152

二、公民交往的主要类型153

三、社团中的公民的交往154

第二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原理156

一、平等和可平等化原理156

二、自愿性原理157

三、预先同意原理158

第三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德性160

一、守法160

二、回报与施善161

第四节 公民基本交往德性何以被看作规则163

一、公民交往德性是何时“消亡”的163

二、从公民基本交往德性到规则164

第十三章 社会合作167

第一节 三种关于政治社会的观念167

一、政治社会的重要性167

二、政治社会作为思想的对象167

三、关于一个政治社会的观念168

四、三种主要的观念169

五、关于一些观念的不适合性的简要说明170

第二节 社会合作的观念171

一、社会合作的观念在一种德性论伦理学中的地位171

二、社会合作观念的一些特点172

三、社会合作观念的深层含义173

第三节 从社会合作中产生的责任175

一、守法与回报作为责任175

二、诚实作为责任176

三、从持久的公平观念产生的进一步的责任177

第十四章 制度与社会正义179

第一节 社会合作观念同社会正义观念的内在联系179

第二节 制度作为社会正义的主体和题材180

一、制度的概念180

二、在什么意义上制度是社会正义的主体181

三、基本制度作为社会正义的题材181

第三节 社会正义的原则183

一、制度基本正义原则的社会合作观念的阐释183

二、持久公平合作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进一步说明184

第四节 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186

一、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的积极联系186

二、这种联系同社会合作的正义观念的积极联系187

三、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间的复杂情况188

第十五章 商谈、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智190

第一节 社会合作观念在公民政治商谈中的地位190

一、公民的政治商谈190

二、社会合作观念作为公民的政治商谈的基础192

第二节 社会合作观念作为重叠共识193

一、作为公民政治商谈方面的一种重叠共识193

二、在各种综合学说之间的公民的重叠共识194

第三节 作为论证的公共理智195

一、政治商谈的结果为什么被看作需要得证的195

二、作为论证的公共理智的运用196

第十六章 从常识道德达到的交往伦理学198

第一节 基于常识道德的交往伦理学的一些特点198

一、守规则的责任198

二、常识的交往伦理学的其他一些主要特点199

第二节 对常识的交往伦理学的一种主要责难200

一、对常识道德的一个重要批评200

二、对伦理学的精确性的过高要求及其造成的问题202

第三节 自然义务是否始终优先203

一、作为例证:在回报父母和回报其他公民之间203

二、舜“窃负而逃”:另一个说明性的例子205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交往责任之间207

一、诚实与其他责任的关系207

二、守法与回报208

三、维护公平责任的位置209

第三编 从交往伦理学到哲学的伦理学213

第十七章 道德觉解213

第一节 在交往伦理学与具有合理综合性的伦理学之间213

一、交往伦理学为什么不可能是充分完备和系统的213

二、在交往伦理学与哲学的伦理学之间214

第二节 人的道德觉解216

一、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具有合理综合性的伦理学216

二、道德觉解释义217

三、道德觉解作为一种可能性218

第三节 道德觉解的轨迹220

一、常识道德作为初步的道德觉解220

二、道德觉解的三个主要阶段221

第十八章 从规则的觉解225

第一节 尽责任与守规则225

第二节 规则的两个自明的论证226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226

二、“同等情况同等对待”228

第三节 从规则的觉解229

一、从规矩、规则到伦理229

二、外在性的伦理230

第十九章 可普遍化原理232

第一节 “立法者”观点232

一、实践理智对道德自主性的诉求232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33

三、“每个人作为立法者”234

第二节 道德人观点235

一、不可以把他人只当作手段235

二、想象一个公正且明智的“旁观者”的需要236

第三节 自主的实践规则238

第二十章 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240

第一节 什么是利己主义240

一、利己主义与对人类实践的不充分理解240

二、对快乐主义的批评性说明241

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效用主义242

四、伦理利己主义与心理利己主义243

第二节 利己主义作为实践准则243

一、利己主义实践准则相关于哪些目的性活动243

二、“立法者”观点的检验244

三、“道德人”观点的检验246

第三节 合理利己主义的“合理性”247

一、合理利己主义所合乎的四种理智247

二、四种理智的性质248

第四节 作为道德劝诫的伦理利己主义249

一、一个利己主义者是否真的会劝导另一个人成为利己主义者249

二、“利己主义的劝诫”何以发生250

三、日常道德劝诫的实质250

第二十一章 权利论253

第一节 对实践规则的正当性的理解是怎样形成的253

一、正当性概念的律法主义的奠基253

二、两种不同的路向255

第二节 作为正当性理由的权利256

一、权利与讨价还价的折中256

二、变得疏远了的实践规则258

三、权利的优先性与有限性259

第三节 权利之中善与德性的贫乏260

一、权利与自尊260

二、自主的道德人观点:权利论怎样失去了与它的关联262

三、权利为什么不使我们骄傲263

第二十二章 责任论265

第一节 责任论中的尊重感情265

一、对规则的尊重感情的性质265

二、尊重与自主的道德人格的密切关联266

三、尊重作为相互性的感情267

四、责任论与权利论268

第二节 责任的行为270

一、出于责任的行为与合乎责任的行为270

二、责任的行为与爱好271

第三节 责任与“自由”273

一、“自律”为什么值得期求273

二、外在的自由与内在的自由275

第四节 在责任与德性之间276

第二十三章 德性与活动281

第一节 我们的活动的性质281

一、人作为有限理智存在者281

二、人的有限性的另一种意义282

三、实践的混合性质:目的284

四、实践的混合性质:意愿285

第二节 德性作为使实践完成出色的品质状态287

一、实践与德性287

二、德性的主要性质289

三、为什么德性得到称赞291

第三节 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293

第二十四章 道德德性295

第一节 感情、行为与德性295

一、行为295

二、感觉296

三、感情298

四、德性作为行为和感情方面的中道或恰好300

五、德性与心灵和谐303

第二节 快乐与痛苦305

一、什么是快乐和痛苦305

二、快乐、痛苦与人的活动307

三、快乐作为一种善309

第三节 正常的快乐与不正常的快乐311

一、快乐的分类311

二、正常的快乐312

三、不正常的快乐314

第四节 德性与快乐和痛苦316

一、德性何以尤其同快乐与痛苦相关316

二、德性作为对待快乐与痛苦的良好品质318

三、德性与习惯的训导319

第五节 德性与实践理智321

一、德性是否可教321

二、在什么意义上德性与实践理智相辅相生322

第二十五章 友爱与仁爱326

第一节 友爱作为德性326

一、感情方面的德性326

二、友爱德性的性质327

三、三种友爱328

四、善的友爱为什么令我们期求330

第二节 仁爱作为德性332

一、仁爱德性的性质332

二、仁爱德性的实践上的两重性334

三、仁爱与实践理智335

第三节 仁爱的种类336

一、公民之爱,友邻之爱336

二、同胞之爱,人类之爱338

三、生命之爱339

第二十六章 诚实342

第一节 诚实作为德性342

一、行为方面的德性342

二、诚实为什么通常被看作行为方面的德性342

三、诚实的种类344

第二节 内心的诚实346

一、理智的诚实346

二、感情或信念的诚实350

三、对自身的诚实351

四、对他人的善意上的诚实352

第三节 交往的诚实354

一、什么是交往的诚实354

二、表达自我评价上的诚实356

三、交谈的诚实357

四、交往行为的诚实359

第四节 几个相关的问题360

一、关于“交往无诚实”信条360

二、关于诚实是否意味要说出全部真话361

三、关于“必要谎言”363

第二十七章 正义与正直366

第一节 正义与正直的关系366

一、应得与正义366

二、裁决的正义与当事人的正义367

三、“义”外“直”内368

第二节 怎样才是一个正义的人369

一、对守法德性的进一步阐释369

二、分配与应得371

三、正义的人为什么重视回报与感恩372

四、守诺373

五、矫正不正义的正义374

六、公道为什么受人称赞375

第三节 正义感376

一、什么是正义感376

二、友爱与仁爱、诚实与正义作为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纽带与善378

第四节 惩罚问题379

一、关于惩罚的正义379

二、惩罚必须由法律来施加的原因380

第二十八章 良心382

第一节 良心作为心灵感情综合体382

一、良心中包含哪些基本感情382

二、良心的生长384

第二节 良心活动385

一、“良心环境”385

二、良心拒绝387

三、良心选择388

第三节 良心与良知389

第二十九章 理智德性394

第一节 理智活动及其德性的样式394

一、三种理智活动形式及其德性394

二、把良知纳入实践理智德性表的基本理由395

第二节 三类理智德性的联系396

一、在技艺理智德性与实践理智德性之间396

二、实践理智的双重原因与性质397

三、理论理智德性与实践理智德性398

第三节 实践理智的两种进路与两种实践理智德性399

第三十章 明智402

第一节 明智与道德德性的目的的呈现402

第二节 明智所追求的具体的正确403

一、判断“类似尺度”的适度403

二、明智与聪明404

第三节 明智与意见的对立405

第四节 品质弱点或中间型品质问题406

一、知行不一或不能自制问题406

二、实践作为对问题根源的基本解释408

第五节 几种接近于明智的实践理智品质409

一、好的考虑409

二、理解410

三、体谅或原谅411

第三十一章 良知412

第一节 何谓良知412

一、良心之“知”所察知的是什么412

二、良知的性质413

第二节 良知判断419

一、良知判断的内心权威性419

二、良知判断的直觉性421

第三节 良知进路下的明智423

一、明智与良知:联系与区别423

二、良知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使明智成为补充424

第三十二章 智慧426

第一节 什么是智慧426

一、从道德觉解引向智慧426

二、什么是智慧以及它是关于什么的426

第二节 智慧的性质428

一、智慧与努斯、科学的关联428

二、人怎么会爱智慧429

第三节 智慧与明智、良知430

一、智慧与明智的关系430

二、智慧与良知的接通431

三、人为何会“大智若愚”432

第四编 善的生活437

第三十三章 总体的好生活作为人生实践的可能性437

第一节 作为目的的总体的好生活437

一、总体的好生活作为实践理智的目的437

二、具体实践的善与总体的好生活439

三、善的层级性与最高的善440

第二节 总体的好生活作为人生目的或幸福441

一、一种基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可能目的的观念441

二、对这个观念的进一步说明443

三、我的与他人的好生活观念445

四、总体的好生活与沉思446

第三十四章 “善”的多元化451

第一节 善观念的“碎片化”451

一、“善”的多元化的两种含义451

二、善的“碎片化”的内涵452

三、伴随着“碎片化”的“外在化”453

第二节 善观念的“碎片化”的三种观念后果455

一、偶性的善观念455

二、互竞的善观念457

三、人生实践的善观念458

第三节 善观念的私人化459

一、善观念何以被看作“口味”459

二、为什么善观念显得“不可公度”与“不可沟通”461

第四节 德性观念的多元化463

一、“善”的多元化谈论的实质的另一方面463

二、与“善”的碎片联系的“德性”464

第五节 宽容作为必要的实践理智德性465

一、对宽容的需要465

二、在善观念上宽容意味善是无差别的吗467

三、学会宽容468

第三十五章 德性与总体的好生活471

第一节 德性的心灵与总体的好生活471

一、德性的心灵状态作为总体的好生活的“构成要素”471

二、外在善物对过一种好生活的帮助的有限性472

第二节 德性的心灵与境界474

一、境界与德性的境界474

二、为什么讨论德性的境界475

三、“仁者”与“仁且智者”476

第三节 三种德性的境界478

一、“己达达人”:仁者境界478

二、“极高明而道中庸”:仁且智者境界479

三、“民胞物与”:天地境界480

第四节 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生命的完善482

参考书目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