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
  • 李百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80211976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人间交往-马恩著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观1

一、缘起1

二、现状3

三、问题7

四、方法与意义10

第一章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中的交往思想14

第一节 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动力之一——《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14

一、古代社会历史分期中的交往尺度16

二、生存的技术:生产方式与交往手段的相互作用19

三、家庭内部依附型的交往:家庭形式与亲属制度的变迁20

四、独立型交往主体的萌芽:个体身份的确立与财产观念的发展24

五、交往的社会化与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成28

六、交往的制度化与政治组织的形成30

第二节 法律是文明社会交往的强制规范——《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33

一、古代法律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34

二、古代法律关系演进的社会动力40

三、古代法律关系确立的社会后果41

第三节 原始状态下人的交往关系——《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44

一、批判拉伯克在原始婚姻家庭关系上的错误看法,指出原始家庭成员的交往关系和地位45

二、批判拉伯克在宗教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出宗教与文明发展的关系46

第四节 殖民交往对传统地域交往的两重性作用——《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50

一、美洲红种人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52

二、英属东印度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60

三、阿尔及利亚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70

第二章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的交往思想75

第一节 交往思想是“跨越论”的理论前提75

一、外部交往与内部交往促进俄国社会的现代化77

二、“跨越论”的重要前提是与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充分交往79

第二节 交往是实现俄国社会跨越发展的途径83

一、交往活动打破农业公社孤立性,为“跨越”提供了必要条件83

二、俄国革命引起的内部与外部交往是实现“跨越”的现实条件86

第三章 《历史学笔记》中的交往思想89

第一节 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89

一、《历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89

二、《历史学笔记》与马克思的研究计划91

第二节 两大新的交往形式:国际战争与国际贸易94

一、交往主体的历史变迁94

二、交往形态的扩展97

第三节 由交往而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102

一、交往与古代国际关系的形成102

二、交往与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103

三、交往与世界历史的生成105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的交往思想108

第一节 劳动实践与语言交往是人类和文化起源的两大动力——《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交往观108

一、劳动是人类交往的前提108

二、语言的产生表明了人类交往的迫切性111

三、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人类交往的固定化114

第二节 劳动与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两个基本动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交往观117

一、交往与家庭的起源119

二、交往与私有制的起源125

三、交往与国家的起源128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交往观的基本要点134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历史沿革134

一、早期交往思想135

二、中期交往理论16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中期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166

一、“交往”范畴166

二、主要内容168

三、交往的发展阶段172

第三节 交往主体的历史演变177

一、人类群体意识与依附型交往主体178

二、个体的自我确认与独立型交往主体180

三、社会化的复杂交往主体181

第四节 交往形态的历史发展183

一、人类社会早期原始自发的交往183

二、文明时代的交往形态186

第五节 交往规范的形成与变迁191

一、原始自发调节的交往规范191

二、文明社会法律规范的强制调节192

第六节 交往的历史作用194

一、交往活动与历史发展194

二、交往活动与人的发展202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思潮的比较研究208

第一节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之比较208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209

二、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理论的传承与关联215

三、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差异219

第二节 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之比较227

一、雅斯贝尔斯的交往三形态论与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之异同228

二、交往的最终目标:“生存”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的人的联合体235

三、“交往”在二者理论中的地位239

第三节 网络交往理论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241

一、网络交往产生的历史与物质技术基础242

二、网络交往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244

三、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交往观的多重发展247

四、网络交往异化及其克服252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2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和谐交往256

一、和谐交往的内涵256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维度262

第二节 和谐交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27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70

二、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72

第三节 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世界275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内涵275

二、建构和谐世界的主要途径277

结语282

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