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区域经济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区域经济学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975281.jpg)
- 聂华林,鲁地,李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752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977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997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区域经济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新增长理论1
第一节 新增长理论概述1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度量1
二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2
第二节 外部性与经济增长8
一 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8
二 政府活动与经济增长10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11
一 凸性增长模型11
二 凸性增长模型的意义13
第四节 分工与经济增长13
一 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二 中间产品品种增加与经济增长15
三 消费品品种增加与经济增长17
四 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18
第五节 产品质量升级与经济增长18
一 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18
二 产品质量升级型增长模型的意义20
第六节 新增长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21
一 对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21
二 对确立中国经济赶超发展的政策意义22
第二章 区域创新理论25
第一节 创新与区域创新25
一 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25
二 区域创新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32
三 区域创新差别33
第二节 国家创新系统38
一 国家创新系统的产生发展38
二 国家创新系统中不同要素的作用40
三 部分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46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49
一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49
二 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51
三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52
四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56
五 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内涵59
六 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63
七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66
八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68
九 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目标70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70
一 交互式学习70
二 知识创造和分享71
三 邻近性72
四 社会根植性73
第五节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74
一 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创新74
二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74
三 区域创新系统的市场创新75
四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扩散75
五 区域创新系统的制度创新75
六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政策76
七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战略77
第六节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案例77
一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77
二 日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发驱动型79
三 意大利区域创新体系81
四 韩国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83
五 印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扩散型85
六 国外不同区域创新模式的启示87
第七节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90
第八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98
一 区域创新系统的设计原则99
二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构建面临的障碍101
三 构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着重点102
四 构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05
五 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及完善措施108
第三章 产业集群理论112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基本问题112
一 产业集群的含义112
二 产业集群的研究概况114
三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析119
四 产业集群理解上的若干误区121
五 产业集群的本质126
六 产业集群的特征129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产生及发展134
一 产业集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134
二 产业集群功能的演变139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识别141
一 产业集群的识别142
二 集群的产业分类149
三 产业集群的边界157
第四节 主流经济学派的产业集群理论163
一 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163
二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164
三 新贸易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166
四 新增长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167
五 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168
第五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169
一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70
二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71
三 产业集群的区域交易和分工178
四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181
第六节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188
一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188
二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190
三 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196
四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竞争力197
五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201
六 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与政策204
第七节 产业集群的经典案例206
一 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206
二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状况210
三 日本的产业集群212
四 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集群213
第八节 中国发展产业集群应注意的若干问题214
一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214
二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6
三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17
四 中国发展产业集群应注意的问题220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26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226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226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229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230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层次233
五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234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3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35
二 一些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235
三 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235
第三节 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239
一 理论溯源239
二 关税同盟和资源配置239
三 关税同盟的效应243
四 自由贸易区经济246
五 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246
六 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规模经济247
第四节 共同市场理论249
一 一体化与集团内部的资本流动249
二 外国资本与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251
三 要素供给、动态效应及趋同251
第五节 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252
一 区域货币一体化概述252
二 货币一体化的收益254
三 货币一体化的成本256
四 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258
五 货币政策一体化策略260
六 最优货币区理论260
第六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264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264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267
三 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268
第七节 全球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268
一 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区域主义269
二 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一体化的途径270
三 传统区域主义的失败271
四 “新”区域主义272
五 亚洲区域主义的新动向273
第五章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75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视野276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学术背景276
二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分工理论278
三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收敛及发散理论280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模型282
一 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282
二 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研究方法284
三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模型285
四 模型的理论扩展291
五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分析295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298
一 报酬递增思想299
二 阿瑟的路径依赖301
三 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原理301
四 D—S垄断竞争模型及其应用302
五 新经济地理学思想的演进306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定位307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目标307
二 模型制作者的游戏308
三 中心和边缘309
四 从集聚到集中311
五 演化与空间系统312
第五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效应与特征313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效应313
二 新经济地理学的特征317
三 新经济地理学的累积循环机制320
第六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321
第六章 总部经济理论325
第一节 总部经济的内涵与特征325
一 总部经济的提出325
二 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326
三 总部经济的内涵与特征328
四 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332
五 总部经济与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333
六 总部经济形成的影响因素337
七 总部经济架构下的区域合作与分工340
第二节 企业总部的经济效应341
一 总部的税收、GDP贡献效应341
二 总部的产业乘数效应344
三 总部的消费带动效应349
四 总部的劳动就业效应351
五 总部的社会资本效应354
第三节 总部经济架构下制造基地的效应358
一 总部经济架构下制造基地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358
二 总部经济架构下制造基地给所在区域带来的挑战362
三 总部经济架构下制造基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364
第四节 总部经济——新加坡经济分析的新视角366
一 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过程366
二 新加坡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67
第五节 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与思路369
一 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369
二 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371
第七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374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述374
一 发展与可持续发展374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与微观基础380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386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评价386
二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388
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391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396
一 产业结构的演变396
二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402
三 区域产业结构可持续配置404
四 中国产业配套优化中的关键问题410
第四节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413
一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13
二 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414
三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414
四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416
五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16
六 生态城市421
七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426
八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441
第五节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443
一 乡村和乡村经济443
二 可持续发展农业444
三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52
四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475
第八章 区域循环经济理论481
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述481
一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与发展481
二 循环经济的内涵483
三 《资本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490
四 循环经济的特征496
五 循环经济中的产业分工498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501
一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501
二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原理502
三 自然、经济、社会再生产三个客观规律505
第三节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505
一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505
二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10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典型循环经济模式524
一 杜邦模式524
二 生态工业园模式524
三 德国DSD模式529
四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531
五 总体循环经济模式533
第五节 中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思考534
一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534
二 中国最早的区域“循环经济”实践538
三 中国当代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539
四 中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面临的障碍545
五 中国当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547
六 加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548
第六节 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549
一 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安排550
二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563
三 循环经济的社会公众支持体系564
四 循环经济的现代物流支持567
五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568
第九章 新型工业化理论572
第一节 工业化理论及传统工业化572
一 工业化的含义572
二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577
三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578
四 工业化理论的演变580
五 工业化理论的内涵582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化道路585
一 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585
二 中国工业化水平测度592
三 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思考597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提出602
一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602
二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609
三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613
第四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原则与重点617
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617
二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618
三 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620
第五节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622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及动因622
二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23
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625
四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27
五 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32
六 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33
七 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34
八 逐步实现向以人为本的转变636
九 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637
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的问题638
第六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优化641
一 产业化641
二 中国调整产业结构面临的形势和原则644
三 优化产业结构646
第十章 新型城市化理论65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654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655
一 城市化655
二 城市化规律66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城市化666
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666
二 相关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671
三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672
四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73
第四节 新型城市化理论674
一 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出的背景674
二 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出的依据675
三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677
四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目标与特点679
第五节 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原则与思路681
一 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原则681
二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战略682
三 新型城市化道路与“三农”问题684
四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构想687
第六节 新型城市化理论的实证模型695
一 中国成都经济区695
二 中国兰州都市圈699
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区位理论新进展703
第一节 直接投资理论概述703
一 垄断优势理论703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704
三 比较优势论705
四 小规模技术理论707
五 技术地方化理论708
六 技术改变理论708
七 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理论709
八 对外投资的不平衡理论709
九 市场内部化理论710
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711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新进展713
一 全球区位理论713
二 诱发要素组合理论716
三 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见解717
四 外商投资区位研究的理论前沿718
五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发展趋势721
六 中国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进展723
第十二章 新产业区理论725
第一节 新产业区的形成背景725
一 新产业区概念的提出725
二 新产业区的形成728
三 新产业区的阶段性发展729
第二节 新产业区的特点与识别731
一 新产业区的特点731
二 新产业区的识别732
第三节 新产业区的新古典经济学基础734
一 新产业区的新古典经济学基础734
二 新产业区的分类736
第四节 新产业区理论的流派740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新进展750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751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751
二 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752
三 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753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回顾754
一 增长极理论754
二 核心—边缘理论756
三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759
四 圈层结构理论761
第三节 双核结构理论763
一 双核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763
二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769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774
一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基础774
二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几个理论问题776
三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动力机制778
四 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构想781
五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现过程782
第五节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方法785
第六节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788
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788
二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788
第十四章 区域差异理论研究新进展794
第一节 经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794
一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794
二 区域平衡增长理论797
三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799
第二节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802
一 β收敛检验方法803
二 σ收敛测量方法806
三 概率收敛检验809
四 讨论与分析810
第三节 区域差异的演化811
一 区域差异演化的空间均衡模型构建812
二 模型均衡条件的求解814
三 模型的数字模拟817
四 讨论与分析819
第四节 中国区域差异分析820
一 研究的区域单元820
二 研究所采用的指标821
三 测算的方法821
四 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821
五 中国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822
第五节 区域差异预警823
一 区域差异预警的概念824
二 区域差异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824
三 区域差异预警方法与模型826
四 区域差异的警限界定826
五 区域适度差异定性分析830
第六节 区域差异研究的热点与前沿831
第十五章 虚拟经济理论837
第一节 虚拟经济概述837
一 虚拟经济概念837
二 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839
三 虚拟经济系统的特点840
四 虚拟经济的研究方法842
五 虚拟经济的研究工具843
六 虚拟经济研究的意义845
第二节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848
一 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848
二 虚拟经济的研究领域849
三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851
第三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853
一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内涵853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854
第四节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857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857
二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859
第五节 虚拟经济的发展861
一 国外虚拟经济的发展861
二 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863
第六节 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展望867
第十六章 行政区经济870
第一节 行政区经济概述870
一 行政区经济研究概述871
二 行政区经济的形成872
三 行政区经济的特征873
四 行政区经济的种类875
第二节 行政区经济主体879
一 行政区经济运行的条件880
二 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880
三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881
四 企业的经济行为881
五 居民的经济行为882
六 “行政影子关系”与寻租883
第三节 行政区经济空间结构884
一 行政区经济空间结构要素884
二 行政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构成及其特点885
第四节 行政区政府间的利益博弈886
一 政府间博弈模型假设886
二 地方政府间的博弈887
三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888
第五节 行政区经济存在的问题892
一 行政区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失控”893
二 中国行政区经济发展差异拉大896
三 各行政区产业结构雷同严重899
四 国内行政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900
五 行政区政府经济自组织能力的影响因素903
第六节 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905
一 行政区划的细分使城市集聚效果难以发挥905
二 行政区经济和经济区经济:城市圈经济的两个背景906
三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908
四 行政区经济的演化趋势:加速行政区与经济区整合911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政策创新917
第一节 经济政策创新917
一 政策创新的提出917
二 政策创新的内涵及其与创新体系的关系918
三 政策分类思路919
四 经济政策创新的内容922
五 经济政策创新的实践意义92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建设927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及政策框架930
第四节 中国区域合作政策创新935
一 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935
二 区域合作政策创新936
主要参考文献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