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4965672.jpg)
- 崔良海,徐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071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数据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数据通信基础1
1.1.1消息、信息与数据通信1
1.1.2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2
1.1.3数据通信系统的分类3
1.2现代数据通信的由来和技术特点4
1.2.1现代数据通信的由来4
1.2.2现代数据通信的技术特点5
1.3数据通信的发展5
1.3.1数据通信发展概况5
1.3.2我国数据通信概况9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11
2.1电信号类型与特点11
2.1.1电信号的描述11
2.1.2模拟信号11
2.1.3数字信号12
2.2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13
2.2.1模拟通信13
2.2.2数字通信13
2.3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13
2.3.1数字通信的优点13
2.3.2实现数字通信需解决的问题15
2.4传输代码15
2.4.1国际5号码(IA5)16
2.4.2 EBCDIC码18
2.4.3国际电报2号码(ITA2)18
2.4.4不同语种的编码18
2.4.5二进制信号的规定19
2.5数据传输速率20
2.6数据传输方式21
2.6.1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21
2.6.2异步串行传输与同步串行传输22
2.6.3面向字符的同步规程与面向比特的同步规矩23
2.6.4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25
第3章 数据传输媒体26
3.1传输损耗26
3.1.1衰减26
3.1.2时延失真27
3.1.3串话27
3.1.4噪声27
3.2有损耗条件下的最大传输速率28
3.3传输介质29
3.3.1传输介质概述29
3.3.2软介质29
3.3.3硬介质36
3.4光纤通信38
3.4.1光通信概述38
3.4.2光纤的结构和分类39
3.4.3光纤通信原理42
3.4.4光纤通信基本模型44
3.4.5光纤通信器件44
3.4.6光通信特点47
3.5传输介质比较48
第4章 信号调制与解调50
4.1编码技术50
4.1.1非归零码50
4.1.2归零码51
4.1.3双相编码52
4.1.4延迟调制53
4.1.5多电平二进制编码54
4.2信号的调制技术与解调54
4.2.1信号的调制技术54
4.2.2信号的解调技术57
4.3调制解调器的类型57
4.3.1按调制方式分类57
4.3.2按传输速率分类58
4.3.3按调制解调器性能分类58
4.3.4按调制解调器连接方式分类59
4.3.5按调制解调器的传输方式分类62
4.4调制解调器的通信协议63
4.4.1文件传输协议63
4.4.2数据压缩协议66
4.4.3差错控制协议67
4.4.4网络管理功能67
4.5调制解调器的发展68
4.5.1 V90数据传输标准69
4.5.2 ADSL调制解调器70
4.5.3 Cable Modem70
第5章 多路复用与差错控制72
5.1多路复用器概述72
5.2频分多路复用73
5.3时分多路复用75
5.3.1同步时分多路复用器(STDM)77
5.3.2异步时分多路复用器(ATDM)77
5.4集中器78
5.4.1集中器概述78
5.4.2集中器与ATDM的比较79
5.5 30/32路PCM通信系统80
5.6波分复用81
5.7码分复用82
5.8多点线路84
5.8.1 CSMA84
5.8.2令牌环85
5.8.3时隙环88
5.8.4寄存器插入环88
5.9差错控制90
5.9.1产生差错的原因90
5.9.2差错控制方法91
5.9.3常用的检错码和纠错码91
5.9.4 ARQ方案100
5.9.5滑动窗口协议103
第6章 数据交换技术106
6.1电路交换106
6.1.1空分电路交换107
6.1.2时分电路交换109
6.2报文交换111
6.2.1报文交换原理111
6.2.2电路交换方式与报文交换方式比较111
6.2.3报文交换提供的服务112
6.3分组交换112
6.3.1分组交换原理112
6.3.2分组交换方式的优点113
第7章 排队模型及最短路径115
7.1排队模型概述115
7.2 M/M/ 1排队模型116
7.2.1泊松过程116
7.2.2报文到达率及到达间隔时间117
7.2.3服务时间分布118
7.2.4排队系统队长及时延119
7.2.5其他排队模型121
7.3最短路径算法121
第8章 网络体系结构126
8.1局域网与IEEE 802标准体系126
8.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129
8.2.1 FDDI的技术特性129
8.2.2 FDDI的网络结构129
8.2.3 FDDI的应用130
8.3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位以太网131
8.3.1 100BASE-T131
8.3.2 100VG-AnyLAN132
8.3.3千兆位以太网132
8.4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133
8.4.1交换式局域网133
8.4.2虚拟局域网VLAN134
8.5接入网技术136
8.5.1光纤接入网技术136
8.5.2铜缆接入网技术137
8.6网络互联设备138
8.7 TCP/IP基础140
8.7.1 TCP/IP协议概述140
8.7.2 IP协议141
8.7.3网关的工作145
8.7.4 TCP协议146
8.8因特网149
第9章 分组交换网154
9.1分组交换网概述154
9.1.1数据通信网154
9.1.2分组交换网的概念与特点156
9.1.3分组交换网的构成156
9.2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158
9.3分组交换网的流量控制160
9.3.1流量控制的必要性160
9.3.2流量控制的类型161
9.3.3流量控制的方式161
9.4分组交换网入网方式162
9.5分组交换网标准访问协议X.25163
第10章 帧中继165
10.1帧中继概述165
10.2帧中继基本原理168
10.2.1帧中继的格式168
10.2.2帧中继协议结构169
10.2.3帧中继寻址方式170
10.3帧中继管理171
10.3.1帧中继带宽管理171
10.3.2帧中继拥塞管理171
10.3.3永久虚电路管理171
10.4帧中继标准172
10.5帧中继的应用与前景173
10.5.1帧中继应用方式173
10.5.2帧中继的发展前景174
第11章 数字数据网(DDN)175
11.1 DDN概述175
11.2 DDN的组成与运行特点176
11.2.1用户环路177
11.2.2 DDN节点177
11.2.3数字信道179
11.2.4网络控制管理中心179
11.2.5网络结构180
11.2.6各级网络之间的接口180
11.3 DDN的技术要求和标准181
11.4 DDN提供的业务183
11.4.1专用电路业务183
11.4.2帧中继业务183
11.4.3话音/G3传真业务184
11.4.4 DDN的应用185
11.5我国DDN发展的概况185
第12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187
12.1 ISDN概述187
12.1.1 ISDN的特点187
12.1.2 ISDN提供的业务188
12.2 ISDN基本模型和实现技术189
12.2.1 ISDN的基本结构模型189
12.2.2实现ISDN的关键技术190
12.2.3 ISDN的访问方法191
12.3 ISDN的网间互通192
12.3.1 ISDN与电话网的互通192
12.3.2 ISDN与分组交换网的互通192
12.3.3 ISDN的终端193
12.4 ISDN的应用与发展194
12.4.1 ISDN的应用194
12.4.2 ISDN的发展196
第13章 ATM传输198
13.1 ATM概述198
13.1.1 ATM的概念198
13.1.2 ATM的特点198
13.1.3 ATM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比较199
13.2 ATM的基本原理201
13.2.1 ATM的信元与信元结构201
13.2.2 ATM的虚路径和虚通道202
13.2.3 ATM的错误检验与时延203
13.2.4 ATM的协议模型203
13.3 ATM的标准204
13.4 ATM的应用及前景205
第14章 移动通信208
14.1移动通信概述208
14.1.1移动通信的特点208
14.1.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208
14.1.3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209
14.1.4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209
14.2移动通信组网技术210
14.2.1信道结构210
14.2.2交换技术211
14.2.3信道指配方式212
14.3泛欧数字蜂窝系统(GSM)213
14.3.1 GSM系统开发背景及部分参数213
14.3.2 GSM系统组成及功能214
14.4 CDMA数字蜂窝通信215
14.4.1 CDMA数字蜂窝通信的技术原理216
14.4.2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特点216
14.4.3 CDMA的系统容量217
14.4.4 CDMA标准217
14.5 GPRS移动通信系统218
14.5.1 GPRS的概念218
14.5.2 GPRS的主要特点219
14.5.3 GPRS业务的具体应用219
14.6 3G技术220
14.6.1 3G的功能220
14.6.2 TD-SCDMA220
14.6.3 3G的技术标准222
14.6.4 3G的发展前景223
第15章 无线通信实用技术224
15.1红外通信224
15.1.1红外通信概述224
15.1.2红外通信的特点224
15.1.3红外通信系统的基本类型225
15.1.4红外通信的限制226
15.1.5红外数据通信的现有协议226
15.2蓝牙技术227
15.2.1蓝牙概述227
15.2.2蓝牙技术特点228
15.2.3蓝牙技术协议229
15.2.4蓝牙技术展望231
15.3 Wi-Fi与WiMAX技术231
15.3.1 Wi-Fi概述231
15.3.2 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232
15.3.3 WiMAX技术235
参考文献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