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解剖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体解剖学 下
  • 张朝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90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32页
  • 文件大小:284MB
  • 文件页数:981页
  • 主题词:人体解剖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体解剖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绪论1

一、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与分科1

二、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2

三、数字解剖学发展概况20

四、人体的轴、面和方位29

五、人体器官的变异和畸形30

参考文献30

第一篇 运动系统33

概述33

第一章 骨学34

一、骨的种类及表面形态35

(一)骨的种类35

(二)骨的表面形态35

二、骨的构造36

(一)骨质36

(二)骨膜41

(三)骨髓41

(四)骨的血管42

(五)骨的淋巴管42

(六)骨的神经42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42

四、骨的组织发生43

(一)膜内成骨43

(二)软骨内成骨43

(三)长骨的改建45

(四)扁骨的改建45

(五)骨单位的形成46

(六)骨的钙化46

五、某些因素对骨的影响46

(一)维生素对骨的影响46

(二)激素对骨的影响47

(三)细胞因子对骨的影响47

六、骨折的愈合47

七、骨的移植与异生48

第一节 躯干骨48

一、椎骨48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49

(二)各部椎骨的形态49

(三)椎骨的动脉56

(四)椎骨的骨化过程56

(五)椎骨的变异57

二、胸骨57

(一)胸骨柄57

(二)胸骨体58

(三)剑突58

(四)胸骨的动脉58

(五)胸骨的骨化过程58

(六)胸骨的变异58

三、肋59

(一)肋骨59

(二)肋软骨61

(三)肋骨的动脉61

(四)肋骨的骨化过程61

(五)肋的变异62

第二节 颅骨62

一、脑颅骨62

(一)额骨62

(二)顶骨65

(三)枕骨66

(四)蝶骨68

(五)颞骨73

(六)筛骨77

二、面颅骨78

(一)上颌骨78

(二)鼻骨82

(三)泪骨83

(四)颧骨83

(五)腭骨84

(六)犁骨86

(七)下鼻甲87

(八)下颌骨88

(九)舌骨91

三、全颅的观察92

(一)颅盖92

(二)颅底92

(三)颅骨前面95

(四)颅骨的侧面98

四、颅骨与年龄的关系99

(一)新生儿颅骨99

(二)出生后颅骨的变化100

(三)老年人的颅骨100

五、颅骨的性别差异101

第三节 附肢骨骼101

一、上肢骨101

(一)上肢带骨101

(二)自由上肢骨104

二、下肢骨113

(一)下肢带骨113

(二)自由下肢骨115

第二章 关节学127

一、直接连结127

(一)纤维连结127

(二)软骨连结127

(三)骨性结合130

二、滑膜关节130

(一)关节的结构130

(二)关节的分类131

(三)关节的运动132

(四)关节的动脉、淋巴管和神经132

第一节 躯干骨的连结133

一、脊柱133

(一)脊柱的连结133

(二)脊柱的整体观及其生长139

(三)脊柱的运动139

二、胸廓141

(一)肋的连结141

(二)胸廓的整体观143

(三)胸廓的运动144

第二节 颅骨的连结144

一、颅结合144

(一)蝶枕结合144

(二)蝶岩结合144

(三)岩枕结合144

(四)枕内前结合144

(五)枕内后结合144

二、颅骨的纤维连结145

三、颞下颌关节145

(一)关节囊145

(二)关节盘145

(三)颞下颌关节的韧带145

(四)颞下颌关节的运动146

四、舌骨的连结146

(一)舌骨各部之间的连结146

(二)舌骨与颅骨间的连结146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146

一、上肢骨连结146

(一)上肢带连结146

(二)自由上肢连结148

二、下肢骨连结157

(一)下肢带骨连结157

(二)自由下肢骨连结161

第四节 脊柱、骨盆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174

一、脊柱的生物力学174

(一)脊柱各组成部分的力学性能175

(二)脊柱功能单位180

(三)脊柱运动学181

(四)脊柱不稳定的生物力学184

(五)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186

二、骨盆的生物力学建模与有限元仿真187

(一)骨盆的解剖结构188

(二)骨盆的生物力学特点188

(三)骨盆骨折分类及原因分析188

(四)有限元法在骨盆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190

三、膝关节的生物力学192

(一)膝关节的材料学192

(二)膝关节的动力学196

(三)膝关节稳定的维持及膝关节稳定性测试199

(四)膝关节的运动学202

第三章 肌学205

第一节 概述205

一、骨骼肌概况205

二、骨骼肌的构造205

(一)骨骼肌细胞的光镜结构206

(二)骨骼肌的超微结构207

(三)骨骼肌纤维收缩机制及滑动学说212

(四)骨骼肌纤维的类型212

(五)肌腱连接213

(六)骨骼肌的组织发生213

(七)骨骼肌的生长和再生213

(八)肌腱213

(九)骨骼肌的神经支配214

(十)骨骼肌的血液供给215

三、骨骼肌的形状216

四、骨骼肌的分类216

五、骨骼肌的作用217

(一)收缩217

(二)伸展及弹性217

六、骨骼肌的工作218

(一)向心工作218

(二)离心工作218

(三)静力工作218

(四)肌与骨骼在运动上的安排218

(五)关节角度与肌作用的关系219

(六)肌的安排与关节性能的关系219

七、骨骼肌的辅助结构220

(一)筋膜220

(二)滑膜囊220

(三)腱滑膜鞘220

(四)滑车221

(五)籽骨221

八、骨骼肌的发生和异常221

第二节 头部诸肌221

一、面肌221

(一)面肌的特点221

(二)面肌的分群222

二、咀嚼肌224

(一)颞肌225

(二)咬肌225

(三)翼外肌225

(四)翼内肌225

三、头筋膜225

(一)颞筋膜225

(二)腮腺咬肌筋膜226

(三)颊咽筋膜226

第三节 颈部诸肌226

一、颈部诸肌的分类226

二、颈浅肌227

三、颈外侧肌227

四、颈前肌227

(一)舌骨下肌227

(二)舌骨上肌229

五、颈深肌229

(一)内侧群229

(二)外侧群230

六、颈的分区230

(一)颈前区230

(二)胸锁乳突肌区230

(三)颈外侧区230

七、颈筋膜231

八、颈筋膜间的蜂窝组织间隙231

第四节 胸肌232

一、上肢所属的胸肌232

(一)胸大肌232

(二)胸小肌233

(三)锁骨下肌233

(四)前锯肌233

二、胸固有肌233

(一)肋间外肌233

(二)肋间内肌234

(三)肋间最内肌234

(四)胸横肌234

(五)肋下肌234

三、胸筋膜234

(一)胸浅筋膜234

(二)胸肌筋膜234

(三)胸内筋膜234

四、腋筋膜234

第五节 背肌和项肌234

一、背浅层肌235

(一)斜方肌235

(二)背阔肌235

(三)肩胛提肌236

(四)菱形肌236

二、背中层肌236

(一)上后锯肌236

(二)下后锯肌237

三、背深层肌237

(一)夹肌237

(二)竖脊肌238

(三)横突棘肌238

(四)枕下肌239

(五)横突间肌239

(六)棘间肌239

(七)肋提肌240

四、背筋膜240

(一)项筋膜240

(二)胸腰筋膜240

第六节 腹肌240

一、前群241

(一)腹直肌241

(二)锥状肌241

二、外侧群242

(一)腹外斜肌242

(二)腹内斜肌242

(三)腹横肌242

三、后群243

四、腹直肌鞘243

五、腹股沟管243

六、腹筋膜244

七、膈246

(一)膈的起点246

(二)膈的薄弱区247

(三)中心腱247

(四)膈的位置及功能247

第七节 上肢肌247

一、上肢带肌247

(一)三角肌247

(二)冈上肌249

(三)冈下肌249

(四)小圆肌249

(五)大圆肌249

(六)肩胛下肌249

(七)运动上肢带骨的肌群249

(八)运动肩关节的肌群250

二、自由上肢肌250

(一)臂肌250

(二)前臂肌251

(三)手肌256

三、上肢局部结构258

(一)腋窝258

(二)三角胸大肌间沟258

(三)四边孔和三边孔258

(四)肱二头肌内侧沟和外侧沟258

(五)肱骨肌管258

(六)肘窝259

(七)钩骨肌管259

四、上肢筋膜259

(一)肩胛筋膜259

(二)三角肌筋膜259

(三)臂筋膜259

(四)前臂筋膜259

(五)手筋膜260

第八节 下肢肌262

一、髋肌262

(一)髋内肌262

(二)髋外肌263

二、自由下肢肌264

(一)大腿肌264

(二)小腿肌268

(三)足肌272

三、下肢的局部结构273

(一)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273

(二)闭膜管274

(三)血管腔隙和肌腔隙274

(四)股三角274

(五)收肌管274

(六)股管274

(七)腘窝274

(八)腘肌内侧沟和腘肌外侧沟274

(九)小腿腘管275

(十)肌腓骨下管275

(十一)足底内侧沟和足底外侧沟275

四、下肢筋膜275

(一)盆筋膜、髂筋膜和臀筋膜275

(二)大腿筋膜275

(三)小腿筋膜276

(四)踝关节周围的筋膜277

(五)足筋膜277

五、足的腱滑膜鞘278

参考文献279

第二篇 内脏学283

概述283

【附】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283

第四章 消化系统287

第一节 口腔289

一、口腔前庭289

(一)口唇289

(二)颊290

(三)牙290

【附】牙的解剖296

二、固有口腔303

(一)舌304

(二)腭310

(三)腭扁桃体313

三、口腔腺314

(一)三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315

(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318

(三)唾液腺的微血管构筑320

第二节 咽321

一、咽腔321

(一)鼻部322

(二)口部323

(三)喉部323

二、咽壁的构造323

(一)纤维膜323

(二)黏膜323

(三)咽肌层325

(四)外膜326

三、咽的筋膜和筋膜间隙326

(一)咽后间隙326

(二)咽外侧间隙326

四、咽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26

(一)咽的血管和淋巴管326

(二)咽的神经分布327

五、咽部X线解剖327

第三节 食管327

一、食管的形态327

二、食管的分部和毗邻328

(一)颈部328

(二)胸部328

(三)腹部329

三、食管的构造329

(一)食管与咽的连接部329

(二)食管与胃的连接部330

四、食管与膈食管裂孔的结构关系331

(一)膈食管裂孔的结构与类型331

(二)膈与食管间的固定结构332

五、食管壁的组织结构333

(一)黏膜333

(二)黏膜下层334

(三)肌层334

(四)外膜334

六、食管的血液供应334

(一)食管的器官外动脉334

(二)食管壁内微血管的构筑335

(三)食管的器官外静脉336

七、食管的淋巴管分布及引流336

(一)食管壁内淋巴管的分布336

(二)食管的淋巴引流336

八、食管的神经分布337

(一)食管的内脏运动神经337

(二)食管的特殊内脏运动神经337

(三)食管的感觉神经337

九、食管的X线解剖337

第四节 胃338

一、胃的概况338

二、胃的形态及分部338

三、胃的位置和周围关系339

四、胃壁的结构340

(一)黏膜340

(二)黏膜下层344

(三)肌层344

(四)外膜345

五、胃黏膜的组织生理345

六、胃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346

(一)胃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346

(二)胃的淋巴管及其引流347

(三)胃的神经347

七、胃的X线解剖348

(一)胃黏膜影像348

(二)胃造影的形状和位置348

第五节 小肠349

一、十二指肠349

(一)十二指肠的分部349

(二)十二指肠的周围关系350

(三)十二指肠黏膜的形态结构351

(四)十二指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52

(五)十二指肠的X线解剖352

二、空肠和回肠353

(一)空、回肠壁的结构354

(二)空、回肠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359

(三)空、回肠的淋巴引流361

(四)空、回肠的神经分布361

(五)空、回肠的X线解剖362

第六节 大肠362

一、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征362

(一)盲肠和阑尾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363

(二)结肠的分部及其毗邻366

(三)结肠的组织结构367

(四)结肠壁的微血管构型368

二、直肠368

(一)直肠的形态结构368

(二)直肠颈与固有肛管的周围结构及括约肌装置371

(三)直肠的毗邻关系373

(四)直肠的组织结构373

(五)直肠壁的微血管构型374

(六)直肠淋巴管的分布及淋巴引流374

(七)直肠的神经分布374

三、大肠的X线解剖375

第七节 消化管内分泌细胞375

第八节 肝377

一、肝的外形377

(一)膈面377

(二)脏面377

(三)肝的各缘378

二、肝的分叶379

(一)肝左叶379

(二)肝右叶379

三、肝段379

(一)肝内划区的标志379

(二)肝的分区381

四、肝的位置384

五、肝的毗邻关系384

(一)膈面的毗邻384

(二)脏面的毗邻384

六、肝的被膜384

(一)镰状韧带384

(二)冠状韧带385

(三)三角韧带385

(四)肝胃韧带385

(五)肝十二指肠韧带385

(六)肝结肠韧带385

七、肝内血管系统385

(一)肝内肝动脉385

(二)肝内门静脉387

(三)肝内肝静脉392

八、肝内肝管系统396

(一)肝内肝管的分支396

(二)肝内肝管的分支类型397

九、肝门内诸结构的局部关系399

十、肝的组织结构400

(一)肝小叶401

(二)门管区407

(三)肝腺泡407

(四)肝内胆汁排出途径408

(五)肝的血液供应408

(六)肝的淋巴管和神经分布409

(七)肝的功能410

(八)肝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411

(九)肝的再生411

第九节 胆道系411

一、肝总管411

二、胆囊412

三、胆囊管412

四、胆总管413

五、胆道系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413

六、胆囊、胆管及肝管的变异414

(一)胆囊的变异414

(二)胆囊管的变异414

(三)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点的变异414

(四)副肝管415

(五)胆囊下肝管和肝迷走管415

七、胆道系(肝外部分)的临床意义415

八、胆囊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功能415

(一)胆囊的组织结构415

(二)胆囊的功能415

九、胆囊的X线解剖416

第十节 胰417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417

(一)胰头417

(二)胰体417

(三)胰尾418

二、胰的周围关系418

(一)胰头的周围关系418

(二)胰体的周围关系418

(三)胰尾的周围关系418

三、胰管418

四、异位胰418

五、胰的组织结构418

(一)外分泌部419

(二)内分泌部420

(三)再生421

六、胰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422

(一)动脉422

(二)胰腺内微血管构筑422

(三)静脉422

(四)淋巴管422

(五)神经422

第十一节 消化系统的发生423

一、口、面部的发生423

(一)口、面部的形成423

(二)口腔器官的发生425

(三)口腔的畸形429

二、咽的发生429

(一)咽囊429

(二)咽本部429

三、食管的发生430

四、胃的发生430

五、肠的发生431

六、肛门的发生432

七、消化管壁的组织发生432

八、消化管的发育异常432

九、肝的发生433

十、胰的发生434

第五章 呼吸系统435

第一节 鼻435

一、外鼻435

(一)外鼻的骨骼436

(二)鼻肌437

(三)外鼻的皮肤437

二、鼻腔437

(一)鼻前庭437

(二)固有鼻腔438

三、鼻旁窦440

(一)额窦440

(二)筛窦441

(三)蝶窦441

(四)上颌窦441

四、鼻黏膜的结构特征442

(一)鼻前庭的黏膜结构442

(二)固有鼻腔的黏膜结构442

(三)鼻旁窦的黏膜结构442

五、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42

(一)外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42

(二)鼻腔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43

(三)鼻旁窦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44

第二节 喉444

一、喉的构造444

(一)喉软骨444

(二)喉软骨的连结447

(三)喉肌449

(四)喉腔451

二、喉的功能和生体观察454

三、喉黏膜的结构特征454

(一)会厌的黏膜结构454

(二)喉腔的黏膜结构455

(三)声襞和前庭襞的黏膜结构455

(四)喉室的黏膜结构455

四、喉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5

(一)动脉455

(二)静脉455

(三)淋巴管455

(四)神经455

第三节 气管及主支气管456

一、气管456

(一)气管的形态和位置457

(二)气管的分段和周围关系457

(三)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8

二、主支气管458

(一)左主支气管458

(二)右主支气管459

(三)主支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59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459

(一)黏膜459

(二)黏膜下层461

(三)外膜461

第四节 肺461

一、肺的形态462

(一)肺尖462

(二)肺底462

(三)肋面462

(四)内侧面462

(五)肺的三个缘464

二、肺的位置和分叶464

(一)左肺464

(二)右肺464

三、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466

(一)左主支气管的分支466

(二)右主支气管的分支468

四、支气管肺段469

(一)左肺肺段469

(二)右肺肺段471

五、肺的体表投影472

六、肺的组织结构473

(一)肺的导气部473

(二)肺的呼吸部474

七、肺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78

(一)肺的血管478

(二)肺的淋巴管484

(三)肺的神经484

八、肺的X线解剖484

第五节 胸腔485

一、胸膜486

(一)脏胸膜486

(二)壁胸膜487

(三)壁胸膜的返折线及其体表投影488

(四)胸膜腔及胸膜隐窝489

(五)胸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490

二、纵隔490

(一)上纵隔491

(二)下纵隔491

三、纵隔的X线解剖491

第六节 呼吸系统的发生492

一、鼻腔和鼻旁窦的发生492

二、喉的发生492

三、气管和支气管的发生492

四、肺的发生494

五、呼吸器的畸形494

(一)象鼻494

(二)鼻孔闭锁494

(三)喉气管狭窄或闭锁494

(四)食管气管瘘494

(五)内脏转位494

(六)透明膜病494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495

第一节 泌尿器495

一、肾496

(一)肾的形态496

(二)肾的构造497

(三)肾段血管与肾段498

(四)肾的组织结构499

(五)肾的被膜及固定507

(六)肾的位置507

(七)肾与周围器官的关系508

(八)肾的X线解剖509

(九)正常肾的超声图像511

(十)肾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11

(十一)肾的异常和畸形512

二、输尿管513

(一)输尿管的形状、分部及位置关系513

(二)输尿管的形态特点和体表投影514

(三)输尿管的组织结构514

(四)输尿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15

(五)输尿管的X线解剖516

三、膀胱516

(一)膀胱的形状516

(二)膀胱内面的结构516

(三)膀胱的组织结构517

(四)膀胱的位置及周围关系519

(五)膀胱的固定520

(六)膀胱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520

(七)排尿、尿潴留和尿失禁520

(八)膀胱的X线解剖和膀胱镜观察521

(九)正常膀胱的超声图像521

四、尿道521

(一)男性尿道522

(二)女性尿道524

第二节 生殖器525

一、男性生殖器526

(一)男性内生殖器526

【附】精液544

(二)男性外生殖器544

二、女性生殖器549

(一)女性内生殖器549

(二)女性外生殖器572

【附】乳房574

(一)女乳房575

(二)男乳房578

(三)异常乳房578

(四)正常乳房的超声声像图578

第三节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578

一、泌尿器的发生578

(一)肾的发生578

(二)膀胱与尿道的发生581

二、生殖器的发生583

(一)生殖腺的发生583

(二)生殖管道的演化585

(三)睾丸及卵巢下降586

(四)畸形587

(五)外生殖器的发生587

第七章 体腔589

第一节 腹膜589

一、腹盆腔器官的划分589

(一)腹膜内位器官591

(二)腹膜间位器官591

(三)腹膜外位器官591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591

(一)韧带591

(二)网膜592

(三)系膜593

(四)皱襞、隐窝及陷凹594

三、腹膜隐窝598

(一)结肠上隐窝598

(二)结肠下隐窝599

(三)腹膜后隙600

四、腹膜腔的全貌600

(一)水平面600

(二)正中矢状面601

五、腹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601

第二节 体腔的发生602

一、原始体腔602

二、体腔分隔603

(一)原始横膈603

(二)原始纵隔603

(三)胸心包膜603

(四)胸腹隔膜603

三、膈的发生604

第三节 系膜的发生604

一、腹侧系膜的变化604

二、背侧系膜的变化605

(一)食管背系膜605

(二)胃背系膜605

(三)肠系膜606

(四)结肠系膜606

三、体腔和系膜的先天性畸形606

(一)先天性膈疝606

(二)肠系膜的异常607

(三)内脏位置的异常607

第四节 会阴607

一、会阴肌608

(一)肛门三角肌群608

(二)尿生殖三角肌群611

二、盆筋膜及会阴筋膜613

(一)盆筋膜613

(二)会阴筋膜614

三、坐骨肛门窝615

四、会阴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616

(一)动脉616

(二)静脉616

(三)淋巴管616

(四)神经616

第八章 胸、腹部断层影像解剖617

第一节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617

一、颈静脉切迹层面617

二、胸锁关节和胸骨柄上部层面618

三、第1胸肋结合及胸骨柄中部层面618

四、胸骨柄下部及主动脉弓层面620

五、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620

六、奇静脉弓层面621

七、肺动脉杈层面622

八、右肺动脉层面623

九、左上叶支气管层面623

十、上肺静脉层面625

十一、下叶支气管层面626

十二、下肺静脉层面627

十三、第8胸椎体上部层面628

十四、第8胸椎体下部层面628

十五、下腔静脉口层面629

第二节 腹部横断层影像解剖630

一、膈右穹窿层面(断层一)630

二、第二肝门上份层面(断层二)630

三、第二肝门中份层面(断层三)631

四、第二肝门下份层面(断层四)631

五、肝门静脉左支角部层面(断层五)632

六、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断层六)633

七、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层面(断层七)634

八、肝门静脉分叉部层面(断层八)634

九、肝胆囊窝中份层面(断层九)634

十、左肾上极层面(断层十)635

十一、腹腔干层面(断层十一)636

十二、胃幽门层面(断层十二)637

十三、十二指肠空肠曲层面(断层十三)637

十四、左肾静脉层面(断层十四)638

十五、左、右肾门层面(断层十五)639

十六、肝胰壶腹层面(断层十六)639

十七、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断层十七)639

十八、左肾下极层面(断层十八)640

参考文献641

第三篇 内分泌系统647

概述647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649

二、激素如何作用于靶细胞649

三、内分泌腺的相互协调作用649

四、激素的形成与排出650

(一)激素的合成过程650

(二)内分泌细胞排出激素的方式651

第九章 垂体653

第一节 垂体的形态和位置653

第二节 垂体的组织结构656

一、远侧部656

(一)远侧部的组织构造656

(二)远侧部细胞的骨架系统、细胞连接和神经分布659

二、结节部659

三、中间部660

四、神经部660

五、正中隆起662

第三节 下丘脑与垂体前叶的关系663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网络664

第五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664

第六节 垂体的发生665

第七节 垂体的血管666

一、垂体的动脉666

(一)垂体上动脉666

(二)垂体中动脉667

(三)垂体下动脉667

二、垂体的静脉667

第十章 松果体668

第一节 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668

第二节 松果体的微细结构668

第三节 松果体的血管和神经670

一、松果体的血管670

二、松果体的神经670

第四节 松果体的发生670

第十一章 甲状腺671

第一节 甲状腺的形态671

一、左叶和右叶671

二、甲状腺峡671

三、锥状叶674

四、甲状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674

第二节 甲状腺的微细结构674

一、滤泡674

(一)滤泡细胞674

(二)滤泡旁细胞676

(三)胶状细胞676

二、间质678

第三节 甲状腺的发生678

第四节 甲状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678

一、甲状腺的血管和淋巴管678

二、甲状腺的微血管构筑678

(一)人的甲状腺微血管679

(二)猴甲状腺微血管679

三、甲状腺的神经679

第十二章 甲状旁腺681

第一节 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681

第二节 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682

一、主细胞682

二、嗜酸性细胞683

第三节 甲状旁腺的发生683

第四节 甲状旁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684

第十三章 肾上腺和嗜铬系统685

第一节 肾上腺685

一、肾上腺的形态685

二、肾上腺的毗邻关系685

三、肾上腺的组织结构685

(一)皮质的结构687

(二)髓质的结构690

四、肾上腺的发生692

五、肾上腺的血管和淋巴管692

(一)肾上腺器官外的血管692

(二)肾上腺器官内微血管的构筑692

(三)肾上腺的淋巴引流694

六、肾上腺的神经694

第二节 嗜铬系统694

一、节旁体694

二、主动脉旁体694

三、嗜铬性细胞的小团块695

四、尾骨体695

第十四章 内分泌腺的X线解剖697

一、垂体697

二、甲状腺697

三、甲状旁腺697

四、肾上腺697

五、松果体697

参考文献698

第四篇 脉管学701

概述701

一、心血管系701

二、淋巴系703

第十五章 心704

第一节 心的外形、位置及构造704

一、心的外形704

二、心的位置705

三、心的体表投影705

(一)心外形的投影705

(二)房室口及动脉口的投影705

四、心的内腔705

(一)右心房706

(二)右心室707

(三)左心房708

(四)左心室708

五、心壁的构造710

(一)心内膜710

(二)心肌层711

(三)心外膜717

六、心的度量717

第二节 心的传导系717

一、心传导系研究的发展简史718

二、心传导系的形态构造719

(一)窦房结的形态构造719

(二)房室结区的形态构造722

(三)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形态构造724

(四)结间束和房室间副传导束的形态构造727

三、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关系729

(一)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的关系729

(二)心传导系与室间隔缺损的关系730

四、心传导系的年龄特点730

五、几种哺乳动物心传导系的结构731

(一)窦房结731

(二)房室结731

(三)房室束732

六、心传导系的血液供应732

(一)窦房结的血液供应732

(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733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血液供应734

七、心传导系的神经支配734

(一)窦房结的神经支配734

(二)房室结区的神经支配735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神经支配736

八、心传导系的生理功能736

(一)窦房结的生理功能736

(二)房室结区的生理功能736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生理功能737

(四)结间束的生理功能737

第三节 心的血液供应737

一、心的动脉737

(一)左冠状动脉738

(二)右冠状动脉739

(三)副冠状动脉742

(四)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743

(五)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743

(六)冠状动脉异常750

二、心的静脉752

(一)冠状窦752

(二)右室前静脉755

(三)右室后静脉755

(四)右缘(锐缘)静脉755

第四节 心的淋巴管756

一、心的器官内淋巴管756

(一)心内膜的淋巴管756

(二)心肌层的淋巴管756

(三)心外膜的淋巴管756

二、心的淋巴流向756

(一)左淋巴干756

(二)右淋巴干757

第五节 心的神经分布757

一、心的传入神经分布758

二、心的传出神经分布759

(一)交感神经传出纤维759

(二)迷走神经传出纤维759

(三)心壁内神经节759

(四)心肌的神经支配761

(五)冠状动脉壁的神经支配761

第六节 心脏内分泌功能和心肌酶761

一、心脏的内分泌功能761

(一)心钠素762

(二)脑钠素764

(三)抗心律失常肽764

(四)内源性类洋地黄素765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765

(六)心肌营养素767

(七)心肌素767

二、心肌酶和相关心肌蛋白767

(一)肌酸激酶768

(二)乳酸脱氢酶768

(三)心肌肌钙蛋白768

(四)肌红蛋白769

(五)脂肪酸结合蛋白769

(六)天冬氨酸基转移酶770

(七)琥珀酸脱氢酶770

(八)三磷酸腺苷酶770

(九)α-羟丁酸脱氢酶770

(十)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771

(十一)炎症因子771

(十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771

(十三)细胞色素氧化酶772

第七节 心包772

一、心包的形态结构772

(一)纤维性心包772

(二)浆膜性心包773

(三)心包腔774

二、心包的异常775

(一)心包缺损775

(二)心包囊肿775

(三)心包憩室775

三、心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775

(一)心包的血管和淋巴管775

(二)心包的神经775

四、心包的生理功能775

第八节 心的X线解剖776

第九节 核素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777

一、心血池显像777

(一)正常心血池显像777

(二)心血池显像的临床意义778

二、心肌灌注显像778

(一)正常心肌灌注显像778

(二)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意义779

三、心肌代谢显像779

(一)正常心肌代谢显像779

(二)心肌代谢显像的临床意义780

第十节 心脏超声成像的解剖学基础780

一、心脏长轴的水平断面780

(一)四心腔断面780

(二)五心腔断面782

(三)冠状窦断面782

二、心脏长轴的前后位断面783

(一)左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783

(二)左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784

(三)右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784

(四)右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785

三、心脏的短轴断面785

(一)瓣膜区的短轴断面785

(二)乳头肌区的短轴断面786

四、主动脉弓的断面786

(一)主动脉弓的长轴断面786

(二)主动脉弓的短轴断面787

五、左、右冠状动脉的断面787

第十六章 血管788

第一节 概述788

一、动脉788

(一)动脉间的交通或吻合788

(二)动脉的分布规律789

(三)动脉的构造789

(四)动脉的年龄变化793

(五)动脉和动脉压的神经调节794

(六)终动脉795

二、静脉795

(一)小静脉795

(二)中静脉796

(三)大静脉796

(四)特殊静脉796

三、毛细血管796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796

(二)毛细血管的类型797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799

四、动静脉吻合799

(一)存在部位799

(二)形态和构造800

(三)功能意义800

五、微循环800

(一)微循环的解剖结构800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性800

(三)微循环的调节801

(四)微循环的临床意义801

第二节 肺循环血管801

一、肺动脉干802

(一)右肺动脉802

(二)左肺动脉803

二、肺静脉804

(一)右肺上静脉804

(二)右肺下静脉804

(三)左肺上静脉804

(四)左肺下静脉805

(五)肺静脉的异常805

第三节 体循环的血管805

体循环的动脉805

一、升主动脉806

二、主动脉弓806

(一)头臂干807

(二)颈总动脉807

(三)锁骨下动脉817

(四)腋动脉822

(五)肱动脉827

(六)桡动脉829

(七)尺动脉832

(八)掌浅弓和掌深弓834

(九)上肢的动脉网835

(十)上肢皮肤的血液供应与上肢皮瓣835

三、胸主动脉837

(一)脏支837

(二)壁支839

四、腹主动脉840

(一)脏支840

(二)壁支851

五、髂总动脉852

(一)髂内动脉852

(二)髂外动脉857

(三)股动脉858

(四)腘动脉864

(五)胫后动脉867

(六)胫前动脉869

(七)足背动脉870

(八)下肢动脉网871

(九)手足动脉的对比871

(十)下肢皮肤血液供应与下肢皮瓣871

(十一)一些常用动脉压迫止血点875

体循环的静脉875

一、心静脉系875

二、上腔静脉系875

(一)头颈部静脉877

(二)上肢静脉885

(三)胸部静脉890

三、下腔静脉系892

(一)腹部静脉893

(二)盆部静脉903

(三)下肢静脉906

四、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910

第四节 血管的神经支配910

一、躯体各部血管的神经分布910

二、血管壁的神经分布911

三、血管壁传入神经的末梢装置912

第十七章 淋巴系914

第一节 概述914

一、淋巴管道914

(一)淋巴管的研究方法914

(二)淋巴管道的结构922

(三)淋巴管的功能926

(四)淋巴管前通路927

(五)淋巴管的再生929

(六)淋巴管的侧支循环929

(七)器官内淋巴管931

(八)淋巴回流的路径933

(九)肿瘤的淋巴管933

(十)淋巴管-静脉吻合935

二、淋巴组织937

(一)淋巴组织内的细胞938

(二)淋巴小结939

三、淋巴器官939

(一)胸腺940

(二)淋巴结944

第二节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949

一、胸导管949

(一)胸导管腹部949

(二)胸导管胸部950

(三)胸导管颈部950

(四)胸导管的类型951

(五)胸导管的瓣膜952

(六)胸导管的血液供应952

(七)胸导管的神经支配952

(八)几种哺乳动物胸导管的形态特点953

二、右淋巴导管953

第三节 头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54

一、头颈部的淋巴结954

(一)枕淋巴结954

(二)乳突淋巴结954

(三)腮腺浅淋巴结955

(四)腮腺深淋巴结955

(五)面淋巴结955

(六)下颌下淋巴结955

(七)颏下淋巴结955

(八)颈前淋巴结955

(九)颈外侧淋巴结956

(十)咽后淋巴结957

二、头颈部的淋巴管957

(一)头颈部浅淋巴管957

(二)头颈部深淋巴管959

第四节 上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63

一、上肢的淋巴结963

(一)上肢的浅淋巴结963

(二)上肢的深淋巴结964

二、上肢的淋巴管965

(一)上肢的浅淋巴管965

(二)上肢的深淋巴管966

(三)乳房的淋巴管966

第五节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967

一、胸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967

(一)胸壁的浅淋巴管967

(二)胸壁的深淋巴管和淋巴结967

二、胸腔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69

(一)胸腔内的淋巴结969

(二)胸腔内器官的淋巴管970

第六节 腹盆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72

一、腹盆部的淋巴结972

(一)腹壁的淋巴结972

(二)腹腔淋巴结972

(三)肠系膜上淋巴结974

(四)肠系膜下淋巴结975

(五)腰淋巴结976

(六)髂总淋巴结977

(七)髂外淋巴结978

(八)髂内淋巴结978

二、腹盆部器官的淋巴管979

(一)消化器官的淋巴管979

(二)泌尿器官的淋巴管984

(三)男性生殖器的淋巴管985

(四)女性生殖器的淋巴管986

第七节 下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989

一、下肢的淋巴结989

(一)小腿淋巴结989

(二)腘淋巴结989

(三)腹股沟淋巴结990

(四)股淋巴结990

(五)股深淋巴结990

二、下肢的淋巴管990

(一)下肢浅淋巴管990

(二)下肢深淋巴管991

(三)下肢浅、深淋巴管之间的交通991

(四)上、下肢肌、肌腱、筋膜、骨及关节淋巴管的某些特点992

第八节 脾993

一、脾的形态和位置993

二、脾的构造994

(一)被膜及间质994

(二)实质994

(三)脾内的血液循环997

(四)脾的淋巴管和神经997

三、脾的功能998

(一)造血功能998

(二)滤血功能998

(三)储血功能998

(四)破血和储铁功能998

(五)免疫功能998

四、脾的发生、变异和年龄变化999

第十八章 脉管系的发生1000

第一节 人胚脉管系的早期演变1000

一、血管和血细胞的发生1000

二、人胚早期阶段的脉管系1001

第二节 心的发生1002

一、心的早期发生1002

二、心的进一步演变1004

(一)心管的弯曲和外形变化1004

(二)心内部的演变1004

第三节 动脉的演变1007

一、动脉弓的演变1007

二、背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变1008

三、四肢动脉的发生1009

第四节 静脉的演变1010

一、上腔静脉的形成1010

二、下腔静脉的形成1011

(一)后主静脉的演变1011

(二)下主静脉的演变1011

(三)上主静脉的演变1011

三、肺静脉的形成及演变1013

四、卵黄静脉的转化和肝门静脉的形成1013

五、脐静脉的演变1013

六、四肢静脉的发生1014

第五节 胎血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1015

一、胎血循环1015

二、出生后的变化1015

第六节 心和血管的异常1015

一、心的异常1015

二、动脉的异常1017

三、静脉的异常1017

第七节 淋巴系的发生1018

一、淋巴管的发生1018

二、淋巴结的发生1019

三、血淋巴结的发生1019

四、脾的发生1019

参考文献1019

第五篇 感觉器1031

概述1031

第十九章 视器1033

第一节 眼球的形态构造1033

一、眼球壁1034

(一)眼球外膜1034

(二)眼球中膜1040

(三)眼球内膜1044

二、眼球内容物1059

(一)眼球房和房水1059

(二)晶状体1061

(三)玻璃体1063

第二节 眼副器的形态及构造1063

一、眶1063

(一)眶的形态特征1063

(二)经眶的主要结构1064

(三)眶与鼻旁窦的关系1064

(四)眶骨膜1064

(五)眶筋膜1065

二、眼睑1065

(一)眼睑的形态1065

(二)眼睑的构造1066

三、结膜1068

(一)结膜的形态1068

(二)结膜的结构1068

四、泪器1069

(一)泪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1069

(二)泪道1069

五、眼球外肌1071

(一)眼球外肌的形态1071

(二)眼球外肌的综合作用1074

六、眶内的平滑肌1076

七、眶脂体1076

八、眼球筋膜1077

第三节 视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77

一、眶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77

(一)眶内的动脉1077

(二)眶内的静脉1078

(三)眶内的淋巴管1079

(四)眶内的神经1079

二、眼球的血管和神经1083

(一)外膜的血管1083

(二)中膜的血管1083

(三)内膜的血管1086

三、眼睑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88

(一)眼睑的动脉1088

(二)眼睑的静脉1088

(三)眼睑的淋巴管1088

(四)眼睑的神经1089

四、结膜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89

(一)结膜的动脉1089

(二)结膜的静脉1090

(三)结膜的淋巴管1090

(四)结膜的神经1090

五、泪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90

(一)泪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90

(二)泪道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091

六、眼球外肌的动脉1091

第二十章 前庭蜗器1092

第一节 外耳1092

一、耳廓1093

(一)耳廓的形态1093

(二)耳廓的构造1094

(三)耳廓的中西医基础理论探讨1097

二、外耳道1098

(一)外耳道的形态1098

(二)外耳道的毗邻关系1098

(三)外耳道的构造1099

三、鼓膜1099

第二节 中耳1100

一、鼓室1100

(一)鼓室的六壁1100

(二)鼓室的内容1106

二、乳突窦与乳突小房1108

(一)乳突窦1108

(二)乳突小房1108

三、咽鼓管1109

(一)形态构造1109

(二)组织结构1110

四、中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111

(一)中耳的动脉1111

(二)中耳的静脉1112

(三)中耳的淋巴管1112

(四)中耳的神经1112

第三节 内耳1112

一、骨迷路1113

(一)前庭1113

(二)骨半规管1115

(三)耳蜗1115

二、膜迷路1116

(一)形态构造1117

(二)微细结构1118

三、位觉传导和听觉传导1127

(一)位觉传导1127

(二)听觉的传导1128

四、内耳道1129

五、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1130

(一)血管1130

(二)淋巴1130

(三)神经1130

第二十一章 皮肤、嗅器、味器1132

第一节 皮肤1132

一、皮肤的表面特征1133

二、皮肤的构造1136

(一)表皮1136

(二)真皮1143

(三)皮下组织1146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1146

(五)皮肤的年龄性变化1150

(六)皮肤的修复与再生1150

三、皮肤的附属器官1152

(一)指(趾)甲1152

(二)体毛1153

(三)皮脂腺1156

(四)汗腺1157

第二节 嗅觉感受器1159

(一)嗅上皮1160

(二)固有层1162

第三节 味觉感受器1163

第二十二章 眼、耳断层影像解剖1167

第一节 眼影像应用解剖1167

一、眼的X线解剖1167

(一)眼眶正位像1167

(二)眼眶斜位像1168

(三)泪道造影1169

二、眼断层影像解剖1169

(一)横断层解剖1169

(二)冠状断层解剖1171

第二节 耳部断层影像解剖1173

一、鼓室上方层面1173

二、鼓室上隐窝层面1173

三、外半规管层面1174

四、前庭中部层面1175

五、前庭窗层面1175

六、外耳道上壁层面1175

七、鼓室中部层面1176

八、鼓岬层面1177

九、蜗窗层面1177

十、耳蜗下部和蜗小管层面1178

第二十三章 感觉器的个体发生1179

第一节 视器的个体发生1179

一、眼球的发生1179

(一)视网膜的发生1179

(二)视神经的发生1179

(三)晶状体的发生1180

(四)玻璃体的发生1180

(五)巩膜、脉络膜、虹膜和睫状体的发生1180

(六)角膜和前、后房的发生1180

二、眼副器的发生1182

(一)眶的发生1182

(二)眼球外肌的发生1182

(三)眼睑和结膜的发生1182

(四)泪器的发生1182

三、眼在一生中的变化1182

(一)出生时眼的特点1182

(二)眼的生后发育1182

(三)老人眼的特征1182

第二节 前庭蜗器的个体发生1183

一、外耳的发生1184

二、中耳的发生1185

三、内耳的发生1185

(一)膜迷路的发生1185

(二)骨迷路和外淋巴隙的发生1186

四、耳的畸形1186

第三节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发生1186

一、表皮的发生1186

二、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发生1186

三、毛发的发生1187

四、指(趾)甲的发生1187

五、皮脂腺、汗腺的发生1187

参考文献1187

下册1191

第六篇 神经系统1191

概述1191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1191

(一)中枢神经系统1191

(二)周围神经系统1191

二、神经组织1192

(一)神经元1192

(二)神经胶质1216

三、神经系统专用术语1222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222

(一)反射与反射弧1222

(二)神经元之间的非反射联系1223

(三)神经元参与免疫反应1223

(四)感觉传导通路与运动传导通路的相互作用1223

五、当代脑的理论模式发展——泛脑网络学说1223

(一)人类对自己脑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1223

(二)泛脑网络学说1223

(三)γ-振荡与混沌现象——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1225

六、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1226

(一)神经-免疫调节1226

(二)神经-内分泌调节1231

(三)免疫-内分泌调节1232

(四)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临床意义1233

第二十四章 脊髓1236

第一节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1236

第二节 脊髓内部结构1238

一、脊髓灰质1239

(一)脊髓灰质的细胞柱1239

(二)脊髓灰质板层构筑学说1252

二、脊髓白质1256

(一)后根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1256

(二)脊髓的传导束1257

(三)脊髓固有束1265

第三节 脊髓的功能1266

一、传导功能1266

二、反射功能1266

第四节 脊髓的损伤1269

一、脊髓半横断1269

二、脊髓横断1269

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1270

四、联合变性病或后侧索硬化1270

五、脊髓空洞症1270

第五节 脊髓的化学解剖学1272

一、脊髓后角1274

二、脊髓前角1275

三、脊髓侧角和中央管周围灰质1277

四、脊髓损伤后的组织化学1278

第二十五章 延髓1280

第一节 延髓的外形1280

第二节 延髓内部结构1281

一、锥体和锥体交叉1281

(一)锥体纤维来源1281

(二)皮质脊髓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1282

(三)锥体束内Betz细胞的纤维1283

(四)锥体交叉1283

二、后索核与内侧丘系交叉1284

(一)后索核纤维联系1284

(二)后索核细胞构筑1285

(三)后索核的反馈性调节1286

(四)后索-内侧丘系系统的功能1286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1287

(一)下橄榄核1287

(二)小脑下脚1290

四、延髓的脑神经核1290

(一)舌下神经核1290

(二)副神经的核团1291

(三)迷走神经的核团1291

(四)舌咽神经的核团1297

五、延髓内其他神经核团1297

(一)舌下神经周核1297

(二)疑后核1298

(三)面后核1298

(四)延髓内脏带1299

六、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和四个代表切面1299

(一)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1299

(二)延髓的四个代表平面1299

七、延髓病变综合征1299

(一)延髓腹内侧综合征1299

(二)嘴侧延髓中央区综合征1300

(三)嘴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300

第二十六章 脑桥1302

第一节 脑桥的外形1302

一、脑桥腹侧面1302

二、脑桥背侧面1303

第二节 脑桥内部结构1303

一、脑桥基底部1304

(一)纵行纤维1304

(二)横行纤维1305

二、脑桥被盖部1306

(一)前庭神经核复合体1306

(二)蜗神经的核群1310

(三)面神经的核群1314

(四)展神经的核群1316

(五)三叉神经的核群1317

(六)脑桥被盖内的其他灰质或核团1321

三、脑桥代表平面和脑桥损伤综合征1321

(一)脑桥三个代表平面1321

(二)脑桥损伤综合征1322

第二十七章 中脑1324

第一节 中脑外形1324

第二节 中脑内部结构1324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央灰质)1324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分区1324

(二)导水管周围灰质是边缘中脑区之一1325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325

(四)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呼吸中枢调节1325

(五)导水管周围灰质是内源性阿片肽能神经元的重要分布区,整合疼痛的情绪反应1326

二、顶盖(四叠体)1326

(一)上丘1327

(二)下丘1330

(三)顶盖前区以及其邻近结构1330

三、中脑被盖1335

(一)红核1335

(二)黑质1337

(三)脚间核1339

(四)滑车神经核1340

(五)动眼神经核1340

(六)中脑被盖部的其他神经核团1344

四、脚底1346

(一)大脑皮质下行纤维1346

(二)丘脚纤维1346

五、中脑代表切面及中脑损伤分析1346

(一)中脑主要有三个代表切面1346

(二)中脑损伤分析1348

第二十八章 脑干网状结构1350

第一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1350

一、解剖学特点1350

(一)脑干网状结构可分为内、外侧两大区1350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细胞构筑仍有节段性1350

(三)以菱脑峡平面分界,网状神经元投射方向不同1350

(四)脑干网状结构具有多突触联系的形态特点1350

二、生理学特点1351

(一)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脑干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会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1351

(二)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1352

(三)脑干网状结构既有上行的功能系统,又有下行的功能系统1352

(四)脑干网状结构内具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1352

第二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核1352

一、内侧(效应)区的神经核群1352

(一)延髓中央核1353

(二)巨细胞网状核1353

(三)旁巨细胞外侧网状核1353

(四)旁巨细胞背侧网状核1353

(五)脑桥尾侧网状核1353

(六)脑桥嘴侧网状核1353

(七)楔形核1353

(八)楔形下核1353

二、外侧(感受)区的神经核群1354

(一)背侧网状核1354

(二)小细胞网状核1354

(三)臂旁内侧核1354

(四)臂旁外侧核1354

(五)脚桥被盖网状核1355

(六)Barrington核1355

三、与小脑联系的网状核群1356

(一)外侧网状核1356

(二)旁正中网状核1356

(三)脑桥被盖网状核1356

第三节 与脑干网状结构关系密切的脑干结构1356

一、中缝核群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集聚区1356

(一)中缝隐核1356

(二)中缝苍白核1357

(三)中缝大核1357

(四)中缝脑桥核1357

(五)中央上核1357

(六)中缝背核1357

(七)中间线形核1358

(八)嘴侧线形核1358

二、蓝斑核1358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1358

第四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1358

一、脑干网状结构内侧区的纤维联系1358

(一)传入纤维联系1358

(二)传出纤维联系1360

二、脑干网状结构外侧区的纤维联系1360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意义1361

一、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361

(一)抑制区1361

(二)易化区1362

(三)脑干网状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的关系1363

(四)打呵欠的神经区位于下部脑干网状结构1363

【附】有关吞咽活动的神经调节1363

二、对躯体感觉的调节1364

(一)网状脊髓束对上行感觉信息有控制作用1364

(二)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和脑干的终点,接受网状结构的影响1364

(三)凡与处理感觉信息有关的脑区,均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影响1365

(四)诸如听、视、嗅等特殊感觉通路,也接受网状结构的影响1365

(五)脊髓丘脑腹侧束受脑干网状结构影响1365

三、对内脏运动的调节1365

(一)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365

(二)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367

四、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1369

五、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调节1369

(一)脑干网状结构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1369

(二)上行网状激动系统1370

(三)上行网状抑制系统1370

(四)下行网状激动系统1371

第二十九章 化学神经解剖学1372

第一节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1372

一、胆碱能神经元的核群1372

(一)纹状体群1372

(二)嘴侧胆碱能细胞柱1372

(三)尾侧胆碱能细胞柱1372

(四)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内脏运动神经元1372

(五)脑干网状结构1373

(六)其他1373

二、乙酰胆碱能纤维通路1374

(一)隔海马投射和斜角带海马投射1374

(二)嘴侧胆碱能细胞柱至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1374

(三)基底前脑至端脑的投射1374

(四)尾状核和壳内局部回路1374

(五)隔核、斜角带核胆碱能神经元-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1374

(六)脑桥中脑被盖上行和下行投射1374

三、乙酰胆碱受体1374

(一)烟碱受体nAchR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1374

(二)毒蕈碱受体mAchR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细胞1374

四、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功能以兴奋为主1374

(一)参与运动和感觉功能1374

(二)参与觉醒和睡眠调节1374

(三)参与针刺镇痛机制1374

(四)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1375

(五)参与体温、摄食、饮水及血压等方面调节1375

(六)可能抑制免疫功能1375

第二节 单胺类神经元系统1375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1375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核群1375

(二)多巴胺能通路的三个系统1376

(三)多巴胺受体的若干亚型1377

(四)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与锥体外系、边缘系及下丘脑相关的功能1377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1378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核群1378

(二)去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