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
  • 张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7934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财政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反周期调节的实践1

第一节 1978~1992年:财政政策的探索与实践2

一、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和推进改革开放2

二、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4

三、增强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11

四、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12

第二节 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践13

一、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和通货膨胀14

二、1993~1997年的财政调控措施15

三、1993~1997年宏观调控的成效17

第三节 1998~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践18

一、1998年: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趋向18

二、1998~2004年的财政调控政策20

三、1998~2004年宏观调控的效果23

第四节 2005年以后:稳健财政政策实践24

一、2003年以后经济结构和体制问题突出24

二、2005年以后的财政调控政策26

三、2005年以后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30

第二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33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释放经济发展动力33

一、激活公有经济领域两大主体的发展动力34

二、放开和培育各类新生经济成分36

三、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性39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调整经济结构40

一、支持产业结构调整41

二、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45

三、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52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4

一、支持产业技术升级55

二、促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56

三、提升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60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63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演变63

一、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农业发展64

二、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64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趋向65

第二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67

一、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空间67

二、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崛起,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70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72

第三节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74

一、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全面纳入公共财力的保障范围74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75

三、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社会发展能力76

四、探索开展乡村债务化解试点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77

五、对村级组织给予财政补助,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需要78

六、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79

第四节 统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财政政策80

一、取消农业税,降低农民负担80

二、清理乱收费,保障农民权益81

三、实施农业补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83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84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财政政策的演变84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85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演变88

第二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92

一、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财政政策92

二、培育经济增长极,增强发达地区经济辐射能力的财政政策96

三、鼓励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特殊扶持的财政政策104

第三节 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110

一、公共财力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111

二、按照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112

三、加大省以下财力差异调节力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114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改善民生117

第一节 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17

一、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17

二、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政策123

三、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25

第二节 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和收入分配调节的财政政策131

一、大力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131

二、完善政策工具,调节各类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134

三、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137

第三节 支持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政策141

一、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41

二、建立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42

三、健全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143

四、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144

第四节 支持减贫的财政政策145

一、财政大力支持实施扶贫规划145

二、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46

三、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147

四、财政减贫的主要成效148

第五节 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的财政政策149

一、安排住房改革预算资金,支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149

二、运用优惠政策,支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150

三、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151

四、多渠道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154

五、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减免相关税费155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57

第一节 财政政策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158

一、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变化158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政政策演变162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资源节约和开发利用165

一、促进国土资源节约和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165

二、促进能源节约的财政政策167

三、促进资源节约和开发利用的税费政策169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173

一、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政策173

二、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财政政策178

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184

第七章 财政政策与对外开放188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历程188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188

二、对外开放历程189

三、对外开放的成就192

四、财政政策与对外开放193

第二节 财政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194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194

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财政政策197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利用外资201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201

二、利用外资的财政政策203

第四节 财政政策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08

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209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迈上新台阶212

三、财政政策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发展进程215

第八章 改革开放30年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218

第一节 30年来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概览218

一、1978~1991年,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处于起步初创阶段219

二、1992~1997年,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20

三、1998~2003年,中国与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进入转型阶段221

四、2004年至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22

第二节 30年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成效223

一、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23

二、推动了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227

三、为中国以及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230

四、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34

五、积极推动区域财金合作,开展与区域内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237

六、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38

第三节 新时期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展望240

一、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面临新的形势240

二、新时期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思路242

第九章 我国近中期财政政策展望245

第一节 总结过去,财政政策调控经验丰富245

一、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246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52

三、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为宏观调控创造体制条件257

第二节 展望未来,财政政策调控任务艰巨261

一、近中期世界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仍然较强261

二、支撑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264

第三节 实现科学发展,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财政政策调控269

一、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269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70

三、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270

四、促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71

五、优化产业结构272

六、支持区域协调发展272

后记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