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874869.jpg)
- (美)J.弗雷德·威斯通(J.Fred Weston)等著;唐旭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1346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简介1
第一章 概述1
引言1
公司重组的形式3
扩张3
售出6
公司控制7
所有权结构变更7
重组引起的争论8
早期的兼并运动8
1895年~1904年的兼并运动8
1922年~1929年的兼并运动11
1940年~1947年的兼并运动11
20世纪60年代的混合兼并运动12
1976年以来的兼并运动13
对微观集中的影响20
对宏观集中的影响20
对集中的影响20
小结21
问题22
第二章 企业理论与公司行为23
企业存在的合理性25
交易成本有效性25
生产成本有效性28
作为契约集合的企业30
纵向结构33
组织形式33
横向结构35
组织计为37
监督与所有权结构38
对代理问题的控制39
隐含的契约性行为和声誉42
投资行为44
扩展与结论47
组织经验、组织资本、品牌资本和经济租金47
财务决策47
投资、并购与重组49
展望49
问题50
第二篇 创造价值——战略性眼光51
第三章 战略、多样化经营与兼并51
战略51
终极责任51
环境监视52
战略策划的基本步骤52
战略策划过程的多样性52
利害关系人53
企业文化53
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法论53
可供选择的分析框架57
战略制定方法61
波士顿顾问小组61
波特方法62
适应性方法63
对可供选择的方法的评价64
审核细则法与反复进行法64
近期的发展64
制定竞争战略66
经营目标66
对企业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67
多样化经营战略68
多样化经营的策划、兼并以及管理能力的拓展使用69
内部增长与外部增长69
结论73
问题73
第四章 兼并类型和特征75
主要兼并类型的经济原理75
横向兼并75
纵向兼并76
混合兼并77
兼并分析框架80
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80
投资机会83
管理协同效应与横向兼并以及相关兼并84
横向兼并和相关兼并中企业与行业的特征86
财务协同效应和纯粹混合兼并87
行业生命周期的作用90
产品生命周期与兼并的类型92
小结94
问题95
资本结构决策96
企业和公司财务理论96
第五章 公司财务框架96
股息政策100
资本结构的理论101
实践中的财务杠杆政策104
股息政策理论105
股息悖论107
对股息的可能的解释107
投资、股息和税收108
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111
实践中的股息政策111
新的融资对市场的影响114
每股收益摊薄效应115
价格压力115
偏离最优资本结构115
税收效应115
信息差异116
信号传递116
投资机会116
问题117
最后的评述117
第三篇 估价——财务研究法119
第六章 估价原则119
资本预算决策119
管理方面119
评估标准120
现金流量的定义与衡量122
公司估价的资本预算基础124
估价分析的数据示例和定义125
资本预算基础在四阶段例子中的应用129
估价的自由现金流量(FCF)基础129
零增长情况131
固定比率增长132
超常增长后的零增长133
超常增长后的固定比率增长134
数字示例134
股利增长估价模型135
说明性的例题136
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的应用137
股利增长估价模型的应用138
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的敏感性分析139
估价模型的比较141
与米勒—莫迪利亚尼模型的比较141
与斯特恩方法的比较142
与拉佩玻特方法的比较143
结束语145
问题146
第七章 提高组织的价值147
投资率的几种不同的衡量方法147
总投资——EBIT衡量法(方法1)149
营运资产——NOI衡量法(方法 2)150
一个实例:计算莱利公司的输入参数150
EBIT方法150
NOI方法153
莱利公司资本成本的计算156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57
债券收益率加上股权风险溢价158
投资者所实现的平均收益率158
股利增长模型159
债务成本160
优先股成本161
边际资本成本161
莱利公司的估价162
敏感性分析165
结论167
问题168
第四篇 合并与分立171
第八章 兼并与要约收购理论171
效率理论172
差别效率理论正172
无效率的管理者173
经营协同效应174
纯粹的多样化经营理论175
财务协同效应177
战略重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178
价值低估179
信息与信号180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181
作为代理问题解决办法的接管182
管理主义182
自大假说183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CFH)184
假说的陈述184
FCFH的证据185
市场力量187
税收方面的考虑188
净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递延188
逐渐增加资产税基189
用资本利得来代替一般收入189
税收的其他刺激190
再分配提高价值?191
小结194
附录:超常收益的衡量196
均值调整的收益计算法197
市场模型法197
市场调整的收益计算法198
问题198
第九章 售出与资产剥离199
定义与实例200
资产剥离201
资产剥离的背景材料201
资产剥离/收购的比率分析203
资产剥离的财务效应203
波特的研究方法204
衡量资产剥离对股东价值的影响205
分立208
股权切离209
售出收益的解释与原理211
信息假说211
管理效率假说211
管理激励假说212
税收和/或管制方面的因素212
对债券持有者的掠夺212
变化的经济环境213
期权创造213
提高市场跨度213
使更为集中的兼并成为可能213
资产剥离的动机214
分立和资产剥离的案例说明214
经验研究216
自愿的资产变现和接管失败216
资产变现的案例研究218
结论219
税收和/或管制方面的影响220
不相适应(Poor Fit)220
信息效应220
管理层效率与激励220
问题221
兼并理论222
第十章 各种理论的经验检验222
无效率的管理者223
经营协同效应223
财务协同效应224
战略性重组224
价值低估225
信息与信号理论226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226
税收方面的考虑227
市场力量227
胜者的灾祸——自大227
再分配228
经验研究中的问题228
通过剩余值分析对并购理论进行检验229
成功竞价的经验研究结果230
目标企业的收益231
竞价企业的收益232
支付方式和管理者抵制的影响233
(NASDAQ)交易的影响233
目标企业的收益率234
不成功的接管234
不成功竞价者的收益235
对不成功竞价者的进一步分析236
超常收益间的相关关系238
效率与市场力量241
结论242
问题244
第十一章 兼并活动的时间性245
尼尔森数据(1895年~1920年)246
兼并活动统计分析246
索普数据(1919年一1939年)247
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1940年一1971年)247
联邦贸易委员会“全部兼并数据”(197年一1979年)247
联邦贸易委员会“大型兼并数据”(1948年~1979年)247
格利姆数据(1963年以后)248
(合并与收购)杂志数据(1972年以后)248
兼并与宏观经济248
统计关系:尼尔森(1959,1966)的研究结果248
统计关系:最新研究成果250
对统计关系的解释252
兼并波浪假说的检验253
总体混合兼并活动模型255
IOS假设关于总体兼并活动的推论255
数据和方程258
结果259
计量经济学分析的结论262
小结263
其他时间相关的现象263
问题264
第五篇 结构设计265
第十二章 税务安排选择265
纳税优惠的来源265
可折旧资产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266
将常规收益转化为资本收益266
未使用或/和无法使用的净经营亏损及税务抵免递延266
为缴纳遗产税而进行的估值的不确定性266
应税收购与免税重组267
1982年税法前的税务安排268
1982年税法后的变化271
(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272
净经营亏损(NOL)结转272
公司资本利得税272
绿色邮件273
税务效应的经验检验273
公司利润的最低纳税273
通用效用原则273
总结274
问题275
第十三章 支付方式和财务杠杆276
支付方式效果的经验研究276
关于支付方式对超常收益影响的理论279
信息效应279
信号理论279
垃圾债券发行的金融市场条件280
垃圾债券的作用280
垃圾债券运用的趋势280
垃圾债券的表现281
垃圾债券与兼并活动282
储蓄贷款协会(S Ls)所持有的垃圾债券283
对其他债券持有人的影响283
垃圾债券影响的总结284
兼并后财务杠杆284
小结287
问题288
第六篇 重组291
第十四章 联营企业291
经营战略中的联营企业293
联营企业与复杂学习293
联营企业的税务因素294
国际联营企业294
联营企业的理论基础294
失败的原因296
联营企业与反托拉斯政策297
通用汽车—丰田联营企业案例分析300
联营企业作用的经验分析305
早期研究305
麦克康奈尔和南泰尔307
小结308
附录:对联营企业问题的经验分析309
问题317
养老金计划的种类318
雇员持股计划(ESOP)的本质和历史318
第十五章 雇员持股计划和雇主有限合伙318
ESOPs的种类320
ESOPs的历史320
对ESOP的延用323
杠杆化ESOP概念324
ESOP运用举例325
在分支机构剥离过程中的ESOP328
对ESOP及其他选择的定量分析328
ESOP相关证据333
雇主有限合伙(MLP)338
MLP的本质338
MLP的优点342
MLP的初始定价343
案例研究:潘氏石油MLP344
总结和评论345
问题346
第十六章 转为非上市与杠杆收购347
总体经济金融因素350
杠杆收购案例介绍352
典型杠杆收购操作的基本要素354
转为非上市接管的条件和环境355
对转为非上市和杠杆收购的经验分析结果356
收益来源及经验证据358
纳税优惠358
管理人员激励和代理成本效应360
财富转移效应363
效率考虑364
信息不对称和定价偏低364
与接管后股权价值相关的经验研究365
结论:管理层收购理论366
问题368
第十七章 国际兼并和重组370
多国企业(MNE)理论371
国际并购的原因374
增长375
技术376
政府的政策377
产品优势与产品差异377
汇率378
政治/经济稳定性379
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差异379
追随顾客(尤指银行)380
确保原材料来源381
进一步的经验证据381
多样化381
小结384
问题385
第七篇 公司控制387
第十八章 股份的回购与转换387
现金回购股份的性质388
现金收购要约388
现金收购要约的实证证据389
股份回购的基本模型390
股息或个人税赋假说392
股份回购的理论392
杠杆假说394
信息或信号假说395
债券持有人掠夺假说395
股东间的财富转移395
防御外来接管396
转换要约396
转换要约的税务问题396
转换要约的实证证据397
小结398
问题399
第十九章 公司控制机制400
内部与外部控制机制400
内部董事与外来董事和首席执行官的撤换401
股价与最高管理人员的变动402
公司特性与控制机制402
利益趋同假说和防御假说404
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业绩404
大股东的作用405
表决权与控制权价值407
控制权价值的证据407
表决权的董事所有权408
表决权溢价的各种假说409
双重股份资本调整410
代表权争夺412
财富效应和代表权竞争的价值412
代表权争夺的控制权价值413
代表权争夺和收购活动的联系414
代表权争夺的有效性问题415
对代表权竞争的评述416
小结417
问题417
第二十章 接管防御418
财务防御措施419
总的思路419
资产和所有权结构调整420
杠杆资本调整421
金保护伞424
毒丸出售426
“强制”要约与防御:理论背景427
收购要约中的启动费用(Front-End Loading)427
强制要约中的结果扭曲428
一种补救安排建议429
安排建议与相关的防御措施429
收购要约的强制效应无关紧要:实证论证430
反接管修正的种类432
反接管修正432
反接管修正与股票价格433
绝对多数修正、秘密董事会修正与接管活动435
改变公司注册州和股票价格436
降低累积表决权的影响436
对反接管修正的评价437
毒丸防御437
毒丸计划的种类438
实证证据441
有关毒丸防御的假说441
毒丸防御的法律地位及问题443
毒丸计划的未来445
定向股份回购及停滞协议446
绿色邮件和停滞协议的股东财富效应447
反绿色邮件章程修正和股东财富449
目标公司的应对战略450
尤诺考尔案例分析451
投资者对法院决定的看法453
法庭判定的财务效应453
小结与结论454
问题455
第八篇 监管环境与公共政策457
第二十一章 证券交易与接管的法律457
主要的证券法律458
证券的特性458
联邦证券法律458
证券法律的效力460
关于收购要约的法规——《威廉姆斯法案》460
第十一节461
第十四节462
内幕又易463
判例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的规定464
1934年证券交易法10B-5条款下的责任465
收购要约法规之效应的实证论证468
其他披露要求468
股票交易所披露要求469
对兼并谈判的披露469
内部人披露义务—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6节469
各州对接管行为的监管470
最新发展470
州立接管法的有关问题471
小结473
问题474
第二十二章 对套利和内幕交易的评估475
兼并收购中的风险套利475
示例475
套利业务的性质476
套利的作用477
内幕交易理论479
支持内幕交易的论点481
反对内幕交易的论点482
监管政策482
内幕交易案例年表483
德莱塞案例484
密尔肯案例485
其他由政府提起的诉讼485
内幕交易——一些历史片断487
好的法律还是坏的法律?487
国际上的内幕交易488
问题的严重性490
公共政策492
小结494
风险套利494
内幕交易494
问题495
1914年克莱顿法及其1950年修正案497
第二十三章 反垄断与公共政策497
美国的反垄断法497
1890年谢尔曼法498
1976年哈特—斯科特—罗迪奥法498
1970年瑞欧法(RICO Act of 1970)498
结构理论与动态竞争499
结构理论499
动态竞争模型500
证据501
结构理论在合并案例中的应用502
对结构理论的进一步批驳504
混合合并504
剩余分析法对反垄断观点的检验505
艾勒特研究506
以垄断为目的的合并507
最近的新发展508
1982年司法部合并指导原则509
1984年合并指导原则513
对新的反垄断环境的消极反应514
新进展的意义514
联邦反垄断新政策的正面例子515
结论517
问题517
第九篇 管理战略519
第二十四章 企业重组与并购活动的案例研究519
并购活动的理论回顾519
并购活动的开展战略521
经验问题522
案例研究的重点522
卢贝克的案例研究523
可诺可公司523
城市服务公司525
单个企业的案例研究527
IC工业公司527
ARA服务公司529
英特诺斯公司530
美林公司531
美洲商场——幸运商场532
默克公司532
零售业534
金融服务业534
金融服务业变革的原由535
监管环境535
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结论537
小结537
战略性长期计划中的经营多样化和兼并539
第二十五章 并购活动的管理指南539
管理能力洞察540
经营多样化计划、兼并和管理能力的转用543
成功兼并的法则544
德鲁克兼并法则544
对并购活动的系统研究545
并购活动的其他决定因素546
兼并企业从兼并活动中获得的收益547
法则扩展548
混合兼并548
结论549
基于价值的计划549
价值创造中的并购分析553
总结559
问题560
附录561
附录A 接管过程模型561
搭便车问题、初始股权和均衡竞价563
肖—维模型565
大股东与公司控制:肖莱弗和维斯尼(1986a)565
公司控制的其他机制567
接管前大股东的交易568
供股策略和接管竞价的成功:赫歇莱弗和蒂特曼(1988)569
赫—蒂模型569
接管后稀股571
管理层的或有成本防御571
诉讼572
杰—乔模型574
经验含义574
接管前股票获取策略:杰格蒂斯和乔特里(1988)574
均衡竞价和持股水平576
经验含义578
先发制人竞价(preemptive bidding)和进入成本578
先发制人式接管竞价:费雪曼(1988)579
竞争性竞价的便利和接管价格:赫歇莱弗和彭(1989)582
交易媒介的选择586
股票发盘的作用:汉森(1987)587
交易媒介在先发制人竞价中的作用:费雪曼(1989)590
消除竞价者和减少价值策略592
绿色邮件和股价:肖莱弗和维斯尼(1986)593
减少价值的防御策略和股东财富:伯克维奇和克海纳(1988b)595
理论模型的其他主题598
管理层抵抗598
财务政策和公司控制600
善意与敌意竞价602
胜者的灾祸603
小结605
肖—维模型(1986a)611
缩写和符号611
方程组611
附录 B正式模型的数字例子611
例子612
基本结论小结613
赫—蒂模型(1988)614
对图B-2的解释614
数字假设615
杰格蒂斯和乔特里615
打破集合均衡616
建立分离均衡616
费雷曼(1988)617
解出单一估值的分布617
R的确定618
数字例子618
译者后记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