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机地球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有机地球化学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1864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有机地球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

一、定义1

二、地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

三、化学上的有机质和生物圈3

四、有机地化中所谓的碳质物5

五、有机地球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第二节 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7

一、国外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7

二、国内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概况10

第三节 有机地球化学的现状与展望11

一、有机地球化学的现状11

二、有机地球化学的今后展望14

一、砂岩15

第一节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5

第二章 沉积学基础15

二、泥岩16

三、碳酸岩16

第二节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18

一、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18

二、沉积相模式19

第三节 沉积岩的成岩变化22

一、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22

二、泥岩的成岩作用23

三、碳酸岩的成岩作用24

第四节 沉积圈演化的特点25

一、沉积岩石圈演化的某些特点25

二、生物圈演化概况25

第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28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类型28

一、脂肪族化合物28

二、脂环族化合物33

三、芳香族化合物35

四、杂环化合物37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38

一、结构异构39

二、立体异构40

第三节 生物高分子45

一、多醣45

二、核酸45

第四章 地质体中有机质类型和研究方法47

第一节 地质体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类型47

一、地球上有机质的丰度和分布47

二、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类型50

三、有机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在地质体中的分布53

第二节 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研究方法54

一、样品的保存和预处理54

二、有机元素分析、易氧化度、岩石吸附烃分布55

三、有机质的抽提56

四、分离和纯化59

五、鉴定61

六、分离分析流程简介61

第五章 正烷烃64

第一节 正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64

第二节 正烷烃的分离分析方法65

一、5?分子筛法65

二、尿素络合法66

三、鉴定67

四、正烷烃分析结果的整理69

第三节 正烷烃的地球化学71

一、正烷烃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征71

二、正烷烃的来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74

第六章 芳烃77

第一节 引言77

第二节 芳烃的结构与性质78

第三节 芳烃的分离分析方法79

一、分离及纯化79

二、鉴定方法85

第四节 芳烃的地球化学90

一、芳烃在地质体中的分布90

二、芳烃的地球化学意义91

第七章 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烷95

第一节 引言95

第二节 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烷的物理化学性质96

一、类异戊二烯烃96

二、萜类96

三、甾烷98

第三节 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烷的化学分离与色谱-质谱法鉴定100

第四节 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甾烷的来源、演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109

一、生物标志物的来源与演化109

二、生物标志物的地球化学意义109

第八章 脂肪酸112

第一节 脂肪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12

一、脂肪酸的抽提113

第二节 脂肪酸的分离分析方法113

二、脂肪酸的酯化114

三、脂肪酸的鉴定114

第三节 脂肪酸的地球化学115

一、脂肪酸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15

二、脂肪酸的偶奇优势117

三、脂肪酸的转化118

四、脂肪酸的地球化学意义120

第二节 卟啉、绿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21

一、卟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21

第九章 卟啉、绿素121

第一节 引言121

二、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122

第三节 卟啉、绿素的分离分析方法124

一、卟啉和绿素的分离124

二、卟啉和绿素的提纯124

三、卟啉和绿素的鉴定125

四、卟啉绿素的定量计算129

第四节 卟啉、绿素的地球化学130

一、镍卟啉的地球化学132

二、钒卟啉的地球化学134

三、镍卟啉和钒卟啉的相互关系134

四、绿素的地球化学134

第十章 氨基酸135

第一节 引言135

第二节 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39

一、氨基酸的种类和一般性质139

二、氨基酸的光学异构体化学140

第三节 氨基酸的分离分析技术141

一、氨基酸的分离141

二、氨基酸的鉴定142

第四节 氨基酸的地球化学143

一、地质体中氨基酸的分布143

二、成岩作用146

三、污染问题147

四、氨基酸地球化学意义148

第一节 引言150

第十一章 腐殖酸150

第二节 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51

一、腐殖酸的元素组成151

二、腐殖酸的结构153

三、腐殖酸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155

第三节 腐殖酸的分离分析方法157

一、分离、纯化157

二、分析与鉴定158

第四节 腐殖酸的地球化学159

一、腐殖酸形成过程的生物化学159

二、腐殖酸的转化与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161

三、腐殖酸在金属元素的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中的作用161

第十二章 干酪根163

第一节 引言163

第二节 干酪根的物理、化学性质163

一、干酪根的物理性质163

三、干酩根的类型164

二、干酩根的元素组成164

四、干酪根的结构研究167

第三节 干酪根的分离方法170

一、物理分离方法170

二、化学分离方法171

三、分离流程172

第四节 干酪根的主要研究方法172

一、概述172

二、反射率175

三、顺磁共振177

四、有机差热180

五、热解色谱181

第十三章 稳定同位素的有机地球化学185

第一节 引言185

第二节 稳定同位素的分馏作用185

一、碳同位素的分馏机理186

二、氢同位素的分馏机理186

一、样品制备和测定187

第三节 稳定同位素样品制备、测定和标准187

三、氮同位素的分馏机理187

四、硫同位素的分馏机理187

二、标准189

第四节 碳、氢、氮、硫稳定同位素的有机地球化学189

一、碳同位素的分布和意义189

二、氢同位素的分布和意义195

三、氮同位素的分布和意义196

四、硫同位素的分布和意义198

第十四章 有机地球化学作用的模拟实验200

第一节 引言200

第二节 方法概述200

第三节 关于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202

一、原始有机物质形成的模拟实验202

二、光合作用的模拟实验204

第四节 关于有机体在沉积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对表生作用带影响的模拟实验204

一、有机体被微生物的改造205

二、有机质对金属成矿的影响206

四、有机质影响海水中碳酸盐沉积的模拟实验208

五、有机质影响环境的模拟实验208

三、有机质影响矿物结构的模拟试验208

第五节 分散有机质演化的模拟实验209

一、模拟石油的形成和演化209

二、模拟有机质在温度压力下的演变212

三、模拟有机分子系统的热演变史213

一、石油、天然气的组成215

二、石油的有机组成215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215

第十五章 石油有机地球化学215

三、石油和天然气的类型217

第二节 石油的成因220

一、石油成因的无机说和有机说220

二、有机体生化成油说和有机质成岩热降解成油说221

三、生油母质223

四、石油演化226

五、石油的原生运移232

六、原油的次生变化234

第三节 泥岩生油岩评价235

一、泥岩生油岩沉积学特征236

二、泥岩生油岩有机质数量指标237

三、泥岩生油岩有机质质量指标239

四、泥岩生油岩有机质成熟度指标240

五、泥岩生油岩生油量计算方法评述241

一、碳酸岩生油岩沉积学特征244

第四节 碳酸岩生油岩评价244

二、碳酸岩生油岩有机质数量指标247

三、碳酸岩生油岩有机质质量指标249

四、碳酸岩生油岩成熟度指标251

第五节 原油对比253

一、有机地球化学对比指标253

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应用257

一、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263

第二节 煤的沉积环境与煤的形成263

第一节 引言263

第十六章 煤的有机地球化学263

二、成煤的原始物质264

三、成煤物质分解转化形式266

第三节 煤的组成性质和成因分类267

一、煤的显微组成267

二、煤的成因类型270

三、煤的元素组成特征271

第四节 煤化作用271

一、煤化作用阶段的划分271

二、煤化作用中煤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特征274

三、煤的结构模型279

第十七章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有机地球化学282

第一节 引言282

第二节 有机质在成矿元素聚散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284

一、有机质在岩石和矿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284

二、有机质在金属及非金属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286

三、有机质在成矿元素聚集过程中的作用287

四、成岩-变质作用中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291

第三节 几个有机成因的矿床实例291

一、西欧曼斯菲尔德型含铜泥质灰岩中金属元素的聚集291

二、我国东部某些煤中锗的聚集293

三、我国下寒武统石煤中多元素矿床的形成296

第十八章 生命的起源299

第一节 引言299

第二节 原始地球环境301

一、原始地球的形成301

二、地球上的原始大气301

三、地球上的原始海洋302

四、能量303

第三节 古老岩石中的有机分子和原始生命的遗迹303

一、古老岩石中的有机分子303

二、古老岩石中的原始生命遗迹305

一、从小分子形成生物单体307

第四节 化学演化307

二、由生物单体形成生物高分子310

三、由生物高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集合成生命的形式312

四、光学活性的起源和演化313

第五节 星际空间的化学演化313

一、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314

二、陨石314

三、月球315

四、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315

第十九章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317

第一节 引言3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中的有机物质318

一、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特点318

二、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中的有机物319

三、水污染和水污染中的有机化合物321

第三节 有害有机物质对环境的影响323

一、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循环323

四、土壤污染和土壤污染中的有机化合物323

二、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25

第二十章 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相互关系331

第一节 引言331

第二节 粘土矿物的结构特征及有机质类型332

一、粘土矿物的结构特征332

二、粘土有机质的分类334

一、含氮化合物与粘土矿物的相互作用335

第三节 有机质与粘土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35

二、类脂化合物与粘土矿物的作用337

三、卟啉、色素化合物与粘土矿物的作用338

四、腐殖酸与粘土矿物的作用338

五、碳水化合物与粘土矿物的作用339

第四节 研究有机粘土的意义339

一、有机粘土在石油和金属矿床形成中的作用340

二、有机粘土在土壤科学中的意义340

三、其他方面的应用341

参考文献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