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耕作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耕作学
  • 刘巽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30423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耕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1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1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2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3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3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5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8

一、精致农作9

二、经济高效11

三、持久发展14

第四节 耕作学的任务与对象16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18

第一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18

一、光资源18

二、热量资源19

二、水资源22

四、地貌24

五、土地资源27

六、植被29

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30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31

第二节 土地生产力及开发31

二、我国土地的生产潜力34

三、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途径35

第三节 不同资源组合下的耕作制度类型37

一、耕作制度的类型37

二、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地区的耕作制度类型39

第三章 作物布局41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与设计41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41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42

三、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46

四、结构调整49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50

第二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50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53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58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62

五、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67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69

第三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72

一、粮食作物布局73

二、经济作物布局73

三、果品蔬菜布局77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78

三、相似分析法79

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79

第四节 作物布局研究方法79

一、生态适应性分析法79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80

五、相关分析法80

六、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80

七、决策指数法80

八、单纯形迭代法81

第四章 复种83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83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83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84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89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90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90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93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95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95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96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96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97

一、热量与复种97

二、水分与复种103

三、肥料、地力与复种104

五、经济效益评价105

四、劳畜力、机械与复种105

第四节 复种技术107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107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109

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109

一、二年三熟109

二、一年二熟110

三、一年三熟114

第五章 间套作117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117

一、间套作的概念117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119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123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126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130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131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133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136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137

二、田间结构配置139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41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142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143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147

三、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151

四、立体种养类型153

五、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154

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156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156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156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157

第二节 连作160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160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161

三、连作的应用163

一、茬口特性的形成164

第三节 茬口164

二、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166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169

第七章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171

第一节 农牧结合的含义与意义171

一、农牧结合的含义171

二、农牧结合的意义171

第二节 农牧结合效率与模式173

一、一性生产决定二性生产173

二、转化效率174

三、农牧衔接模式176

一、我国饲料特点177

第三节 饲料——农牧结合的纽带177

二、我国精饲料与蛋白质饲料178

第四节 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179

一、调整、强化三元结构179

二、插种、复种饲料作物180

三、间混套作饲料作物182

四、饲料轮作183

五、非耕地利用183

第五节 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184

一、南方水田184

二、南方旱地185

三、华北地区185

五、西北地区186

四、东北地区186

六、山区187

七、城市郊区187

第八章 养地188

第一节 农田建设188

一、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188

二、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地规划189

三、改造低产田,建设高产田191

第二节 农田土壤培肥192

一、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192

二、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物质平衡动向195

三、土壤培肥的途径与措施197

四、确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200

第三节 农田保护202

一、农田保护的重要性202

二、保护性作物种植203

三、保护性土壤耕作205

四、梯田种植法206

五、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207

第九章 土壤耕作210

第一节 作物对耕层的要求与土壤耕作的任务210

一、调整耕层三相比210

二、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212

三、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213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与作用214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214

二、基本耕作措施215

三、表土耕作措施218

四、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219

第三节 少耕和免耕221

一、少耕和免耕的含义与发展动向221

二、少耕、免耕技术的作用和依据222

三、我国少、免耕的运用与前景224

第四节 水田土壤耕作225

一、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225

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226

三、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228

第十章 耕作制度演变历史、现状与展望230

第一节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230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230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231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232

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耕作制度233

一、中国耕作制度分区原则233

二、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234

第三节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242

一、农业发展趋势242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244

三、2000年前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246

附:耕作学实验指导248

实验一 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辨识248

实验二 农田生产潜力估算253

实验三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259

实验四 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265

实验五 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268

实验六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272

实验七 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276

实验八 不同耕法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280

实验九 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283

附:耕作学实验室基本仪器设备简介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