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籍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籍概论
  • 张志哲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190879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62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籍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前言1

第一篇 古史1

第一章 概况1

序二3

第二章 春秋以前写的史籍和有关古史记载的书籍8

第一节 《尚书》8

第二节 《周易》21

第三节 《诗经》25

第三章 春秋战国以来写的记事史籍29

第一节 《春秋经》29

第二节 《竹书纪年》31

第三节 《世本》34

第四章 春秋战国以来写的记言史籍36

第一节 《国语》36

第二节 《战国策》39

第三节 《逸周书》50

第五章 最早的编年体史籍--《左传》54

第一节 《左传》的性质和价值54

第二节 《左传》的作者和传世59

第六章 春秋战国以来写的有关古史记载与传说的书籍65

第一节 儒家所传的经书65

(一) 《周礼》65

(二) 《礼记》67

(三) 《论语》73

第二节 战国子书77

(一) 《孟子》78

(二) 《荀子》80

(三) 《韩非子》82

(四) 《吕氏春秋》85

第三节 关于远古传说的记载89

(一) 《山海经》90

(二) 《楚辞·天问》92

第二篇 正史94

第一章 概况94

第二章 《史记》和《汉书》121

第一节 司马迁和《史记》121

第二节 《史记》的材料和体例124

第三节 《史记》的价值130

第四节 《史记》的注本和传世148

第五节 班固和《汉书》151

第六节 《汉书》的材料和体例152

第七节 《汉书》的价值和注本154

第三章 《后汉书》和 《三国志》161

第一节 《后汉书》的材料161

第二节 范晔和 《后汉书》164

第三节 《后汉书》的特点和补注170

第四节 陈寿和 《三国志》174

第五节 《三国志》的价值176

第六节 《三国志》的注本181

第四章 《晋书》185

第一节 《晋书》的编撰和材料185

第二节 《晋书》的评价和注本190

第一节 《宋书》194

第五章 南北朝史籍194

第二节 《南齐书》198

第三节 《梁书》和《陈书》201

第四节 《魏书》205

第五节 《北齐书》211

第六节 《周书》213

第七节 《隋书》和《五代史志》216

(一) 《隋书》216

(二) 《五代史志》218

第八节 《南史》和《北史》231

第六章 《旧唐书》和《新唐书》236

第一节 《旧唐书》的编撰和特点236

第二节 《新唐书》的编撰和特点243

第三节 《旧唐书》《新唐书》的比较和传世253

第七章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260

第一节 《旧五代史》的编撰和辑本260

第二节 《新五代史》的编撰和与《旧五代史》的比较265

第八章 《宋史》《辽史》《金史》273

第二节 《辽史》的编撰和特点280

第三节 《金史》的编撰和特点285

第四节 《宋史》《辽史》《金史》的比较290

第九章 《元史》和《新元史》293

第一节 《元史》的编撰和价值293

第二节 《元史》的重撰和《新元史》的特点299

第十章 《明史》306

第十一章 《清史稿》315

第一章 概况324

第三篇 别史324

第二章 编年体史籍326

第一节 《前汉纪》和《后汉记》326

(一) 《前汉纪》326

(二) 《后汉纪》334

第二节 《资治通鉴》336

(一) 《资治通鉴》的编撰和主要内容336

(二) 《资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340

(三) 《资治通鉴》的有关著作及其影响348

〔附〕历代《通鉴》著作表351

第三节 《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同类史籍354

(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354

(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57

(四) 《三朝北盟会编》358

(三) 《中心小历》358

(五) 《宋季三朝政要》360

(六)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360

第四节 《续资治通鉴》和明代的编年史籍361

(一) 《续资治通鉴》361

(二) 《国籍》、《明纪》和《明通鉴》363

第五节 《明实录》、《清实录》和《东华录》364

(一) 历代的起居注、日历和实录364

(二) 《明实录》378

(三) 《清实录》378

(四) 《东华录》380

第三章 纲目体史籍382

第一节 《资治通鉴纲目》382

第二节 《资治通鉴纲目》的续编384

第三节 《纲鉴易知录》384

第四节 《历代通鉴辑览》385

第一节 《通鉴纪事本末》388

第二节 纪事本末的发展388

第四章 纪事本末体史籍388

第三节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和《续通鉴纪事本末》397

第四节 《明史纪事本末》399

第五节 《圣武记》和各朝纪事本末402

第五章 典志体史籍406

第一节 《通典》406

第二节 《通志略》419

第三节 《文献通考》431

第四节 《续三通》和《清三通》440

第五节 《清朝续文献通考》443

〔附〕十通表447

(一) 《唐会要》449

第六章 会要体史籍449

第一节 《唐会要》、《五代会要》和《唐六典》等449

(二) 《五代会要》451

(三) 《唐六典》等452

(四) 会要体的发展452

〔附〕历代会要表452

第二节 《宋会要》和《宋朝事实》等453

(一) 宋代修的会要453

(二)《宋会要辑稿》458

第三节 《元经世大典》和《元典章》等459

(一)《元经世大典》459

(二)《元典章》460

(一) 《明会典》461

第四节 《明会典》和《清会典》461

(二) 《清会典》462

〔附〕 清五部《会典》概况表463

第五节 《六典通考》464

第七章 评论性史籍469

第一节 《史通》469

第二节 《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486

第三节 《读通鉴论》和《宋论》498

第四篇 杂史502

第一章 概况502

第二章 科技史籍504

第一节 《齐民要术》504

第二节 《农政全书》505

第三节 《天工开物》511

第三章 传记史籍516

第一节 《碑传集》516

第二节 《畴人传》518

第四章 学术史籍523

第一节 《明儒学案》523

第二节 《宋元学案》531

第三节 《清儒学案》536

(一) 《汉学师承记》536

(二) 《宋学渊源记》538

(三) 《国朝学案小识》538

(四) 《清儒学案》539

第一节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541

(一) 《越绝书》541

第五章 方域史籍541

(二) 《吴越春秋》544

第二节 《华阳国志》546

第三节 《蛮书》548

第六章 地理志551

第一节 《水经注》551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地志554

(一) 《元和郡县图志》556

(二) 《大唐西域记》559

(三) 《太平寰宇记》561

(四) 《元丰九域志》562

(五) 《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563

(六) 《大元大一统志》和《岛夷志略》564

第三节 《寰宇通志》和《清一统志》565

(一) 《寰宇通志》565

(二) 《清一统志》566

第四节 《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纪要》567

(一) 《天下郡国利病书》567

(二) 《读史方舆纪要》568

第五节 清代的地方志570

(一) 《浙江通志》570

(二) 《光绪顺天府志》571

第七章 杂记和考辨572

第一节 《梦溪笔谈》572

第二节 《辍耕录》574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笔记杂录576

(一) 《万历野获编》581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笔记杂录581

(二) 《啸亭杂录》583

第五节 《日知录》和《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等583

第六节 《考信录》587

第八章 辑录书590

第一节 《唐大绍令集》和《宋大诏令集》590

(一) 《唐大诏令集》590

(二) 《宋大诏令集》591

第二节 《历代名臣奏议》592

第九章 类书594

第一节 唐宋时期的主要类书594

(一) 《艺文类聚》595

(二) 《北堂书钞》596

(三) 《初学记》597

(五) 《册府元龟》598

(四) 《太平御览》598

(六) 《山堂考索》599

(七) 《玉海》599

(八) 《记纂渊海》600

第二节 《永乐大典》600

第三节 《古今图书集成》607

第十章 目录书611

第一节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611

(一) 《四库全书》614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16

(三)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619

(四)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621

第二节 《中国丛书综录》622

第三节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