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研究
  • 仲伟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887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民事责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章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基本原理8

第一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概述8

一、专家8

二、专家责任9

三、专家对第三人责任10

第二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社会基础12

一、专家社会化:变化社会中的专家社会机构角色12

(一)信赖13

(二)职业14

(三)机构15

二、知识商品化:知识的独立逻辑与专家的服务目的之间的冲突16

(一)适用独立逻辑的专家知识与服务于商业目的知识之间的冲突16

(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专家意见和作为交易商品的专家意见的冲突17

三、知识规范性与专家市场化服务的平衡:法律政策上的干涉19

第三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功能和特点20

一、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功能20

(一)平衡专家的社会机构角色和社会大众的信赖21

(二)对经济交易秩序的规范促进作用21

(三)促进法律体系的科学化22

二、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特点23

(一)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三方关系23

(二)法律政策考量下的法律责任与合同行为的结合24

(三)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操作机制上的独特性25

三、结论26

第二章 英国法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27

第一节 英国合同法与侵权行为法概览27

一、合同法27

(一)总说27

(二)约因理论28

(三)合同相对性理论30

二、侵权行为法36

(一)总说36

(二)欺诈侵权行为37

(三)过失侵权行为38

第二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具体发展61

一、欺诈侵权行为61

二、过失侵权行为64

(一)从Derry v.Peek案到Candler v.Crane,Christmas and Co.案64

(二)Hedley Byrne案69

三、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发展74

(一)Dutton v.Bognor Regis案74

(二)Ross v.Caunters案77

(三)Ross v.Caunters案之后的法律发展80

(四)Caparo案和Murphy案88

(五)Caparo案和Murphy案之后的法律状况91

第三节 本章结论98

第三章 德国法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101

第一节 德国法相关制度简述101

一、合同法101

(一)概述101

(二)《德国民法典》第328条:利益第三人合同102

(三)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103

(四)第三人损害清算104

二、侵权法106

(一)概述106

(二)《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106

(三)《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107

(四)《德国民法典》第826条109

(五)结论:德国侵权法在保护纯粹经济损失方面的局限110

三、缔约过失责任110

(一)概述110

(二)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111

第二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在法院判决中的发展112

一、帝国法院的发展:求助于利益第三人合同112

二、联邦德国法院的判决: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的产生和适用113

(一)理论上的转变和独立的第三人责任构建113

(二)覆盖纯粹经济损失的案例118

三、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案例发展125

(一)法院的早期判决125

(二)购买人群案126

(三)领事案判决129

(四)开户银行案(或电影导演案)132

(五)阁楼案134

(六)抵押案(或城市信用社案)137

(七)会计师领域的专家对第三人责任140

四、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之后关于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判决146

(一)2002年的建筑师验证案146

(二)地质专家鉴定案147

第四章 德国法学界关于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理论探讨149

第一节 侵权法解决路径建议149

一、社会交往安全义务概述150

二、麦登斯(Mertens)的注意义务概念152

三、冯·巴尔(von Bar)的观点153

四、布卢格迈耶(Brüggemeier)的职业角色观点157

五、结论:侵权法解决路径在德国法中的困境159

(一)侵权法解决路径在德国侵权法框架下无法落脚159

(二)社会交往安全义务对确定受保护第三人范围的标准是不充分的161

第二节 信赖责任学说163

一、理论界关于信赖责任的倡议163

(一)卡纳利斯的信赖责任学说简述163

(二)信赖责任在解决专家对第三人责任方面的优点167

(三)信赖责任在债法现代化法之前的缺陷167

二、专家对第三人责任与《德国民法典》第311条第3款第2句170

(一)专家对第三人责任能否被《德国民法典》第311条第3款涵盖170

(二)《德国民法典》第311条第3款第2句规定的模糊172

三、信赖责任的可能命运及积极结论174

第三节 职业责任176

一、郝普特(Hopt)的职业责任模型176

二、希尔特(Hirte)的劳务责任体系177

三、职业责任观点的模糊性178

第四节 既有合同法解决路径的内部探索180

一、格鲁内瓦尔德的担保责任180

(一)格鲁内瓦尔德关于担保责任的内部构造181

(二)格鲁内瓦尔德的方案所遭受的批评182

二、在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内部的改革努力183

第五章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历史考察186

第一节 罗马法的测量员责任187

一、自由劳动的不允许估价187

二、罗马法中的测量员188

三、土地测量员的事实之诉189

四、结论191

第二节 测量员之诉在共同法时期德国的应用191

一、测量员之诉的继续适用192

二、合同之诉的分离193

三、法院判决的确证195

(一)高等上诉法院的判决195

(二)帝国法院的判决196

四、结论198

第三节 19世纪德意志的法典化运动199

一、19世纪德意志私法法典化运动简介199

二、《德累斯顿民法典草案》200

三、《普鲁士普通邦法》202

四、《巴伐利亚王国民法典》204

五、《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考量205

六、其他立法草案或立法规定209

七、历史资料的启示211

第六章 比较法上的理论启示213

第一节 侵权、合同二分体系的发展213

一、债的体系起源:侵权213

二、债的体系发展:往合同方向的发展217

三、侵权、合同的模糊220

四、侵权、合同二分体系对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影响221

第二节 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222

一、案例群组的划分223

二、侵权、合同在功能上的区分223

三、融合侵权、合同功能的第三条道路224

四、第三条道路不通对我国的启示225

第三节 比较法上的启示226

一、作为一个独立制度的专家对第三人责任226

二、英国法、德国法不同解决路径的选择必然性227

三、固定化解决路径所遭受的批评230

四、体系化归入的价值231

第七章 我国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实证考察234

第一节 在我国民法体系中考察专家对第三人责任235

一、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立法必要性235

(一)专家作为社会机构角色的合理性235

(二)既有的法律体系无法解决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236

(三)意思自治的合同不能解决专家对第三人的责任问题238

二、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面临的困难239

三、比较法研究的启示:解决路径的选择241

(一)英国法的判例解决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的立法体制241

(二)寻找解决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途径的必要性241

第二节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解决思路评析243

一、我国《合同法》并没有采纳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法律构造243

二、合同相对性不需要突破244

三、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的式微245

四、结论246

第三节 缔约过失的解决思路评析247

一、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247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与德国法缔约过失责任在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方面的区别249

三、我国法律体系没有必要采纳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249

(一)当前欧洲学术界对德国缔约过失责任的态度249

(二)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解决路径让位给侵权法解决路径251

(三)立法路径依赖:法律安定性的要求252

(四)德国法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受到的质疑253

第四节 侵权责任法框架下的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建构254

一、法学界关于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的立法建议254

(一)《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254

(二)《中国民法典学者法律建议稿》256

(三)上述两个建议稿的贡献257

二、在现行《侵权责任法》框架下寻求出路258

第五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实务考察260

一、金融机构和会计师验资的第三人责任261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不实应当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261

(二)四川德阳东方贸易公司验资案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处理的复函》262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274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法释〔1998〕13号)275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277

(六)会计师、金融机构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结论279

二、律师的专家对第三人责任279

(一)案情介绍280

(二)本案分析281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286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的内容286

(二)分析287

(三)结论289

第八章 我国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设计与适用290

第一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构成要件291

一、比较法得出来的责任标准对我国专家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借鉴291

二、专家行为293

(一)给付义务:作出专家行为或者出具专家意见293

(二)特别的专业知识294

(三)职业活动295

三、过错298

(一)专家行为或专家意见偏离知识正确性的过错298

(二)专业注意义务而非高度注意义务299

(三)专家活动的中立性300

四、损害结果301

(一)第三人的信赖利益损失301

(二)特别的密切关系302

五、因果关系303

(一)预见性标准的必要性303

(二)预见性的判断标准304

(三)预见性标准:去留与替代标准305

第二节 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范围限制306

一、合同债权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排除专家的责任306

二、可识别的专家意见的非中立性:排除专家的责任308

三、目的项目: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客观范围309

(一)专家对第三人的预见性标准只适用于具体个案309

(二)将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限制在初次交易中310

(三)整体经济交易的延伸:将专家责任限制在目的项目中311

(四)项目标准的优点312

四、专家意见中对使用目的以及责任进行限制313

(一)对使用目的进行限制314

(二)在专家意见中进行责任限制314

第三节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解决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315

一、现行制定法体系关于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的规定316

(一)《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及理解适用316

(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适用317

(三)《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适用317

(四)《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适用317

(五)《注册建筑师条例》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适用318

(六)《公证法》的相关规定及理解适用319

二、通过解释现行法体系解决专家对第三人责任问题320

(一)客观要件:加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321

(二)主观要件:违反专业注意义务与过错324

(三)限制性要件:第三人范围的确定326

(四)举证责任327

三、结论330

第四节 关于我国专家对第三人责任的立法建议331

引用案例334

一、英国法334

二、德国法336

参考文献339

关键词索引354

后记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