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广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13239·0009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49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
1-1-1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污染的定义1
1-1-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2
1-1-3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3
1-2 大气污染概况5
1-2-1 国外大气污染概况5
1-2-2 我国大气污染概况8
1-3 大气污染的影响10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0
1-3-2 对植物的影响12
1-3-3 对器物及气候的影响12
1-4 大气污染控制概况12
1-4-1 控制大气污染的综合措施12
1-4-2 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概况14
1-5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16
1-5-1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及作用16
1-5-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7
1-5-3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9
第二章 能源与大气污染21
2-1 概述21
2-1-1 能源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1
2-1-2 我国的能源结构及其特点22
2-1-3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22
2-2 燃料燃烧原理23
2-2-1 燃料化学及烟气成分23
2-2-2 燃烧所需空气量及生成烟气量25
2-2-3 热效率与热能损失26
2-3-1 固体燃料的燃烧27
2-3 燃料燃烧与大气污染27
2-3-2 液体燃料的燃烧33
2-3-3 气体燃料的燃烧36
2-4 其它能源与大气污染37
2-4-1 核能与大气污染37
2-4-2 新能源与大气污染38
2-5 保护环境的能源对策39
2-5-1 城镇能源对策39
2-5-2 工业、交通能源对策40
2-5-3 农村能源对策41
2-6 环境、能源经济与环境治理效果的损益分析41
2-6-1 环境、能源经济的损益分析41
2-6-2 环境治理工程的损益分析43
3-1-1 气体的组成45
3-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45
Ⅰ.气体的物理性质45
3-1 气体的组成及气体定律45
第三章 气体、液体及粉尘的物理性质45
3-1-3 气体定律48
3-2 几个气体参数的计算52
3-2-1 温度52
3-2-2 气体的压力53
3-2-3 气体的湿度54
3-2-4 气体的密度55
3-2-5 气体体积的换算57
3-2-6 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58
3-2-7 气体的粘滞性59
3-2-8 气体的热容及定压热的计算62
3-3-1 液体的密度65
Ⅱ.液体的物理性质65
3-3 液体的物理性质65
3-3-2 液体的粘滞性66
3-3-3 液体的热容67
3-3-4 液体的表面张力68
Ⅲ.粉尘的物理性质70
3-4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70
3-4-1 粒径的定义70
3-4-2 粒子的形状73
3-4-3 粒径分布74
3-4-4 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81
3-5 粉尘的性质89
3-5-1 粉尘的密度89
3-5-2 粉尘的比表面积90
3-5-3 粉尘的含水率91
3-5-4 粉尘的润湿性91
3-5-5 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92
3-5-6 粉尘的粘附性94
3-5-7 粉尘的安息角95
3-5-8 粉尘的爆炸性95
第四章 净化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96
4-1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法96
4-2 净化装置的分类97
4-2-1 除尘装置97
4-2-2 吸收装置98
4-2-3 吸附装置98
4-3-1 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99
4-3-2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99
4-3 净化装置的性能99
4-3-3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103
4-4 净化装置的选择103
4-4-1 净化装置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及一般步骤103
4-4-2 净化装置的选择104
4-4-3 净化装置的费用108
第五章 粒子控制机理113
5-1 无因次准数113
5-1-1 马赫数(Ma)113
5-1-2 雷诺数(Re)113
5-1-3 努森数(Kn)114
5-1-4 肯宁汉修正因数(C)115
5-1-5 惯性碰撞参数(K1)115
5-2-1 流体阻力116
5-2 流体阻力和粒子的沉降116
5-2-2 重力沉降117
5-2-3 空气动力直径119
5-2-4 离心沉降120
5-2-5 扩散沉降121
5-2-6 静电沉降122
5-3 非稳定态运动123
5-3-1 弛豫时间123
5-3-2 加速的粒子124
5-3-3 减速的粒子124
5-3-4 迁移距离124
5-4 惯性沉降124
5-4-1 惯性碰撞125
5-4-2 冲击125
5-4-3 拦截126
5-4-4 多种捕集机制的综合127
5-5 泳力128
5-5-1 扩散泳128
5-5-2 热泳128
5-5-3 光泳129
5-5-4 边界层厚度129
5-6 高温和高压的影响130
第六章 气体控制机理133
6-1 气体扩散133
6-1-1 扩散速率方程式133
6-1-2 扩散系数135
6-2 气体吸收原理137
6-2-1 气液平衡关系137
6-2-2 吸收机理140
6-2-3 吸收速率方程式141
6-2-4 吸收系数143
6-2-5 吸收操作线145
6-2-6 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146
6-3 化学吸收148
6-3-1 化学反应对吸收的影响148
6-3-2 化学吸收的计算原则150
6-4 气体吸附151
6-4-1 吸附和吸附平衡151
6-4-2 吸附等温方程式153
6-4-3 吸附速率155
6-4-4 用于气体净化的吸附剂156
6-4-5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159
7-1 重力沉降室162
第七章 机械式除尘器162
7-2 惯性除尘器164
7-3 旋风除尘器的基本原理165
7-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简介165
7-3-2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167
7-3-3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169
7-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型式171
7-4-1 入口型式171
7-4-2 旋风除尘器各部分尺寸比例172
7-5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173
7-5-1 XLT/A型旋风除尘器173
7-5-2 XLP型旋风除尘器173
7-5-3 XLK型旋风除尘器174
7-5-5 XCX型旋风除尘器175
7-5-4 XZT型旋风除尘器175
7-5-6 XSW型旋风除尘器176
7-6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176
7-6-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176
7-6-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177
7-7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178
7-7-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178
7-7-2 旋风除尘器的应用179
第八章 过滤式除尘器180
8-1 袋式除尘器的基本原理180
8-1-1 滤尘机制180
8-1-2 滤尘效率180
8-1-3 压力损失184
8-1-4 清灰性能186
8-1-5 耐久性187
8-2-1 滤料188
8-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和结构型式188
8-2-2 结构型式191
8-3 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192
8-3-1 简易清灰袋式除尘器192
8-3-2 机械振动清灰袋式除尘器193
8-3-3 逆气流清灰袋式除尘器193
8-3-4 逆气流和机械振动并用清灰袋式除尘器194
8-3-5 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195
8-3-6 向转反吹扁袋除尘器196
8-4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197
8-4-1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197
8-4-2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199
8-5 颗粒层除尘器200
9-1-1 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202
9-1-2 电除尘器的分类202
9-1 概述202
第九章 电除尘器202
9-2 电晕的发生204
9-2-1 电晕放电204
9-2-2 电子的附着和空间电荷的形成205
9-2-3 起始电晕电压205
9-2-4 气体组成的影响206
9-2-5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207
9-3 电场208
9-4 粒子荷电210
9-4-1 电场荷电210
9-4-2 扩散荷电212
9-4-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212
9-5-2 捕集效率方程式(多依奇方程式)214
9-5 粒子的捕集214
9-5-1 粒子驱进速度214
9-5-3 影响粒子捕集效率的因素215
9-6 电除尘器的结构216
9-6-1 电晕电极217
9-6-2 集尘电极218
9-6-3 电极清灰装置219
9-6-4 气流的分布221
9-6-5 除尘器外壳222
9-7 粉尘比电阻222
9-7-1 粉尘层的导电机制222
9-7-2 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的影响223
9-8 电除尘器的供电225
9-8-1 供电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影响225
9-7-3 解决高比电阻的方法225
9-8-2 火花放电与电压波形的影响227
9-8-3 高压供电分组的影响228
9-9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229
9-9-1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229
9-9-2 电除尘器的应用232
第十章 湿式气体洗涤器234
10-1 概述234
10-1-1 洗涤器的分类234
10-1-2 洗涤器的性能和净化效率234
10-1-3 洗涤器的净化机制237
10-1-4 洗涤器的选择237
10-2 重力喷雾洗涤器238
10-3 旋风洗涤器240
10-4 自激喷雾洗涤器242
10-5 填料塔243
10-5-1 填料塔的结构244
10-5-2 填料塔的液泛速度、直径和压力降的确定244
10-5-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248
10-5-4 填料塔除尘效率的推算253
10-6 板式塔254
10-6-1 筛板塔概述254
10-6-2 理论塔板数及塔板效率255
10-6-3 塔径、塔高和塔板间距的计算256
10-6-4 塔板压力降的计算257
10-6-5 板式塔除尘性能的推算258
10-7 文丘里洗涤器258
10-7-1 文丘里洗涤器的结构原理258
10-7-2 文丘里除尘器260
10-7-3 文丘里吸收器264
第十一章 吸附装置266
11-1 吸附净化法266
11-1-1 概述266
11-1-2 吸附法净化流程266
11-2 固定床吸附器268
11-2-1 固定床吸附器268
11-2-2 固定床吸附器运行与设计中的一些概念269
11-2-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271
11-2-4 吸附装置的放大274
11-3 其它类型吸附器274
11-3-1 回转式吸附器274
11-3-2 流动床吸附器275
11-4 吸附装置设计与选择中的一些问题276
11-4-1 吸附剂的选择276
11-3-3 沸腾床吸附器276
11-4-2 吸附流程与吸附器的选择277
11-4-3 吸附器净化效率的计算与选择278
11-4-4 脱附方法及其选择279
第十二章 工业炉窑烟气除尘281
12-1 锅炉烟气除尘281
12-1-1 锅炉烟气特性概述281
12-1-2 锅炉烟尘防治措施282
12-2 冲天炉烟气除尘283
12-2-1 冲天炉烟气特性概述283
12-2-2 冲天炉排烟方式和净化流程284
12-3 烧结机烟气除尘285
12-3-1 烧结机烟气特性概述285
12-4-1 高炉煤气特性概述287
12-4 炼铁高炉煤气除尘287
12-3-2 烧结机烟尘净化装置和流程287
12-4-2 高炉煤气净化装置和流程288
12-5 吹氧平炉烟气除尘289
12-5-1 吹氧平炉烟气特性概述289
12-5-2 吹氧平炉烟尘净化装置和流程290
12-6 吹氧炼钢转炉烟气除尘290
12-6-1 吹氧转炉烟气特性概述290
12-6-2 吹氧转炉烟气净化技术和流程291
12-7 炼钢电弧炉烟气除尘295
12-7-1 炼钢电弧炉烟气特性概述295
12-7-2 电炉排烟方式296
12-7-3 电炉烟尘净化装置299
12-8 有色冶炼烟气除尘299
12-8-1 有色冶炼烟气特性概述299
12-8-2 有色冶炼烟气除尘装置和流程301
12-9 水泥窑烟气除尘303
12-9-1 水泥窑烟气特性概述303
12-9-2 水泥窑烟气除尘装置和流程304
12-9-3 水泥窑粉尘的利用305
12-10 化工及其有关工业的烟气除尘306
12-10-1 焙烧炉烟气除尘306
12-10-2 硫酸生产中的除尘306
12-10-3 造纸黑液回收炉烟气除尘307
12-10-4 石油精炼中的除尘308
第十三章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净化与利用309
13-1 概述309
13-1-1 二氧化硫烟气的来源309
13-1-2 二氧化硫的性质309
13-1-3 二氧化硫烟气净化与利用概况310
13-2 石灰石/石灰法312
13-2-1 石灰石/石灰直接喷射法312
13-2-2 湿式石灰石/石灰 石膏法313
13-2-3 石灰-亚硫酸钙法317
13-2-4 喷雾干燥法318
13-3 氨吸收法318
13-3-1 氨酸法319
13-3-2 氨亚硫酸铵法323
13-3-3 氨硫铵法325
13-4 钠碱吸收法326
13-4-1 亚硫酸钠循环法326
13-4-2 亚硫酸钠法330
13-4-3 钠盐 酸分解法331
13-5-2 碱性硫酸铝-石膏法332
13-5-1 钠碱双碱法332
13-5 双碱法332
13-5-3 CAL法334
13-6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335
13-6-1 氧化镁法335
13-6-2 氧化锌法337
13-6-3 氧化锰法338
13-7 活性炭吸附法339
13-8 催化氧化和还原法340
13-8-1 干式催化氧化法341
13-8-2 液相催化氧化法343
13-8-3 斯科特法344
14-1-1 氮氧化物的来源345
14-1-2 氮氧化物的性质345
14-1 概述345
第十四章 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与利用345
14-1-3 氮氧化物的净化方法346
14-2 催化还原法346
14-2-1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346
14-2-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349
14-2-3 汽车排气中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351
14-3 液体吸收法351
14-3-1 液体吸收法的分类和一般原理351
14-3-2 稀硝酸氧化法353
14-3-3 氨 碱溶液两级吸收法354
14-3-4 亚硫酸铵法356
14-3-5 硝酸氧化 碱吸收法357
14-4 吸附法358
14-4-1 分子筛吸附法358
14-4-4 泥煤吸附法361
14-4-2 硅胶吸附法361
14-4-3 活性炭吸附法361
第十五章 含氟废气的净化与利用362
15-1 概述362
15-1-1 含氟废气的来源及性质362
15-1-2 含氟废气的净化与利用情况362
15-2 液体吸收法363
15-2-1 水吸收法363
15-2-2 碱吸收法365
15-3 干式吸附法368
15-3-1 干法吸附净化原理368
15-3-2 干法吸附净化的方法369
16-1-2 硫化氢的性质371
16-1-1 含硫化氢废气的来源371
16-1 概述371
第十六章 含硫化氢废气的净化与利用371
16-1-3 含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方法372
16-2 干法脱硫372
16-2-1 改进的克劳斯法372
16-2-2 活性炭吸附法375
16-3 液体吸收法376
16-3-1 吸收原理及操作条件的选择376
16-3-2 采用弱碱溶液的化学吸收法378
16-3-3 采用碱性盐溶液的化学吸收法381
16-3-4 采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吸收法382
16-3-5 采用环丁砜溶液的物理 化学吸收法383
16-4 吸收氧化法384
16-4-1 采用氧化铁悬浮液的吸收氧化法384
16-4-2 采用硫代砷酸盐溶液的吸收氧化法385
16-4-3 采用有机催化剂的吸收氧化法387
16-4-4 其它吸收氧化法389
第十七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391
17-1 局部排气罩391
17-1-1 局部排气罩的基本型式391
17-1-2 排气罩的排气量和压力损失393
17-1-3 排气罩的设计394
17-2 管道系统的设计394
17-2-1 各种装置的定位及管道布置395
17-2-2 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396
17-3 卸尘装置及粉尘的处理和回收402
17-3-1 卸尘装置402
17-3-2 粉尘的处理与回收404
17-4-1 净化系统的防爆406
17-4 净化系统的防爆、防腐及防磨406
17-4-2 净化系统的防腐408
17-4-3 粉尘对金属的磨损与防磨措施409
17-5 净化装置的运行管理410
17-5-1 装置投产前的准备工作411
17-5-2 装置试运转411
17-5-3 日常运行管理412
第十八章 净化系统的测试414
18-1 测定位置的选择和测点的确定414
18-1-1 测定位置的选择414
18-1-2 测点的确定414
18-2 管道中气体温度和湿度的测定416
18-2-1 管道中气体温度的测定416
18-2-2 管道中气体湿度的测定417
18-3-1 管道中气流压力的测定420
18-3 管道中气流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定420
18-3-2 管道中气体流速和流量的计算421
18-4 管道中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423
18-4-1 过滤称重法423
18-4-2 光电透射法431
18-5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433
18-5-1 采样方法433
18-5-2 采样装置433
18-5-3 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435
18-6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435
18-6-1 处理气体量的测试437
18-6-2 压力损失的测试437
18-6-3 净化效率的测试438
18-6-4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次数439
18-6-5 污染物浓度和净化效率的测试误差440
第十九章 大气扩散442
19-1 大气的热力过程442
19-1-1 气温的垂直分布442
19-1-2 干绝热直减率442
19-1-3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444
19-1-4 位温及位温梯度445
19-1-5 逆温446
19-2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447
19-2-1 风和湍流447
19-2-2 温度层结与烟流形状450
19-3 正态分布下的大气扩散模式451
19-3-1 污染源451
19-2-4 天气形势451
19-2-3 云量及辐射的昼夜变化451
19-3-2 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452
19-4 有效源高456
19-4-1 有效源高456
19-4-2 烟流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456
19-4-3 有效源高对地面最大浓度的影响459
19-5 平坦、开阔地形上高架连续点源扩散实用模式459
19-5-1 萨顿扩散模式459
19-5-2 帕斯圭尔扩散曲线法460
19-5-3 对帕斯圭尔扩散曲线法的改进464
19-5-4 有上部逆温的扩散465
19-5-5 污染物浓度与采样时间的关系467
19-6 厂址选择468
19-6-1 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468
19-6-2 厂址选择470
19-7 烟囱高度的设计473
19-7-1 烟囱高度计算方法473
19-7-2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474
参考文献476
附录478
一、常用常数478
二、各种单位与国际单位(SI制)的换算表478
三、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480
四、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481
五、大气环境质量标准483
六、空气的物理参数484
七、水的物理参数486
八、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487
九、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487
主要符号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