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 范子烨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3383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7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知识分子(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古代) 文化史(地点: 中国 年代: 古代) 知识分子 文化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上篇 从形骨到神明:人物品藻及其文化意蕴3

第一章 东汉、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3

一、东汉的人物品藻3

(一)清议之风与人物品藻3

(二)许、郭之学与人物品藻7

二、三国时代的人物品藻18

(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18

(二)曹魏的人物品藻26

三、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34

(一)对乐于鉴识人物者的推重35

(二)“有人伦鉴识”的具体表现36

(三)“理鉴”与“神鉴”39

第二章 人物品藻的方式与方法41

一、名号称谓与事数标榜41

(一)名号称谓41

(二)事数标榜44

二、歌谣谚语和文章著作49

(一)歌谣谚语49

(二)文章著作61

三、人物品藻的若干具体方法68

(一)直接评论的方法68

(二)间接比较的方法69

(三)题目人物的“比兴之体”72

第三章 人物品藻的标准及其所反映的审美观念81

一、“容止”:人物的容貌和动作81

(一)中古士人崇尚“容止”风气的开端81

(二)从“形”到“神”以及“容止”品藻的唯美主义倾向86

(三)南朝士人对“容止”之美的崇尚95

(四)中古士人“容止”的女性化倾向100

(五)“容止”的品藻标准与骨相观念105

二、“雅量”:一种文化品格112

(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113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116

(三)面对险象,处之泰然118

(四)直面生死,无忧无惧121

(五)情怀真率,无累于物123

三、“简”:一种审美观念126

(一)尚“简”审美观念的历史渊源127

(二)尚“简”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133

(三)尚“简”审美观念与中古文学理论的关系137

中篇 从黄金到土泥:名士清谈及其历史时代143

第四章 清谈的历史还原143

一、清谈的起源与分期143

(一)清谈的起源143

(二)清谈的分期148

(三)南朝之清谈150

二、“清谈”词义考157

(一)“清谈”的语文学溯源157

(二)“清谈”的多义性161

三、清谈之方式170

(一)口谈与笔谈171

(二)口谈的场所:公座…私座…大自然174

(三)口谈的基本模式177

(四)口谈与佛家“讲经之制”181

(五)口谈的音调184

(六)口谈之“番数”188

(七)口谈中的“通”191

(八)口谈的美境192

四、麈尾:清谈家的风流雅器197

(一)麈与麈尾198

(二)麈尾的源流204

(三)麈尾的种类与形制209

(四)麈尾与清谈名士216

(五)麈尾与中古名僧222

(六)麈尾与维摩诘226

(七)附说:如意与清谈235

第五章 清谈与中古辩风242

(一)东汉时期的辩风244

一、汉魏之际:中古辩风的开端244

(二)汉末、三国时代的辩风245

(三)刘卲的辩学理论:《人物志…材理》251

二、两晋和南朝:中古辩风的深化260

(一)两晋时代的辩风260

(二)南朝的辩风274

第六章 清谈中的玄学内容和言语游戏285

一、“三玄”之学以及与玄学有关的若干主题287

(一)“圣人有情否?”287

(二)“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288

二、嘲戏:清谈中的言语游戏291

(一)嘲戏的起源292

(二)晋代士林的嘲戏之风297

(三)矛盾与悖论:对于嘲戏的总体认识307

下篇 从个体到群体:中古文人生活的若干“原生态”第七章 “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嵇康和阮籍的游仙思想与诗歌创作315

(一)从现实到隐逸316

一、入世·隐逸·游仙:嵇、阮的思想历程与游仙思想的现实基础316

(二)从隐逸到游仙333

二、嵇、阮游仙思想的文化背景340

(一)“泽雉虽饥,不愿园林”——精神自由与游仙意识340

(二)“思欲登仙,以济不朽”——宇宙生命与游仙意识344

(三)“至人远鉴,归之自然”——理想人格与游仙意识347

(四)“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脱俗之美与游仙意识350

三、“纵横诗笔见高情”——嵇、阮诗歌的抒情境界与游仙思想356

(一)“阮旨遥深”:阮籍的游仙诗359

(二)“嵇志清峻”:嵇康的游仙诗363

第八章 “香”与“味”:《世说新语》的语言和人物368

一、《世说新语》的语言368

(一)“‘质胜’之文”:《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370

风格370

(二)“楂、梨、桔、柚,各有其美”:《世说新语》语言的审美风格379

(三)“小说书袋子”:《世说新语》的用典和语言的诗化388

二、《世说新语》的人物403

(一)“芝兰玉树”:《世说新语》中的男孩群像403

(二)“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416

第九章 永恒的悲美: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与挽歌习俗430

一、中古文人的“伤逝”情结430

(一)“伤逝”情结的时代背景431

(二)“伤逝”情结例析432

(三)“伤逝”情结与士人深情435

二、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习俗438

(一)挽歌的起源与发展439

(二)挽歌盛行的文化背景446

(三)挽歌诗及其悲哀情调448

第十章 音乐与诗的凝聚:中古文人的啸453

一、啸的音乐特点454

(一)啸的音理机制454

(二)啸的曲制面貌455

(三)啸的艺术特点457

(四)啸的具体方法459

(五)“长啸”·“吟啸”·“啸歌”461

(一)先秦时代的啸464

二、啸的历史发展464

(二)东汉、三国时代的啸465

(三)阮籍之啸及其历史回声466

三、啸的文化特质482

(一)啸的理性特质482

(二)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484

(三)啸与自然界487

四、啸与道教、神仙493

(一)道徒之啸与养生之功:啸与道教494

(二)从人之声到神之音:啸与神仙501

五、多重象征:啸的文学意象506

(一)潇洒不羁的人格风韵507

(二)归隐避世的情志及与自然风物的契合509

(三)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511

(四)心灵的隐忧与追求和灵魂的苦闷与悲怆512

参考书目516

参考文目544

后记5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