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4779481.jpg)
- 洪修平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2575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佛教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佛教的印度之源1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1
一、由王子到教主1
目录作者自序1
二、佛教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4
三、原始佛教的主要特点5
第二节 佛教的分化与发展8
一、部派佛教9
二、大乘佛教13
三、密教的兴起与印度佛教的衰亡20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22
一、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世界22
二、南北二传与世界性宗教24
第一节 佛教的初传26
第二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开端(汉代)26
一、佛教传入前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27
二、传入的路线与年代28
三、汉代佛教发展的基本概况30
第二节 中印文化的最初碰撞与反应32
一、佛教对黄老神仙方术的依附33
二、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容受35
三、佛典之翻译与格义之肇始38
第三节 汉代译介的佛学两大系统41
一、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42
二、支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43
第三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初具规模(魏晋)46
第一节 佛教在三国时的展开46
一、魏地佛教:戒律始传与西行求法47
二、吴地佛教:译风新丽与江南建寺48
三、支谦与康僧会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51
四、三教一致论的最早提出54
第二节 两晋佛教与玄佛合流55
一、佛教在玄风下的进一步发展56
二、佛图澄与北方佛教58
三、玄佛合流与六家七宗60
第三节 中国佛教学者的崛起65
一、弥天释道安65
二、庐山释慧远70
三、兼有名僧名士双重人格的支遁74
第四节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78
一、鸠摩罗什及其译经79
二、僧肇与佛教的中国化81
三、僧叡与中国佛教发展的趋势85
一、帝王崇佛与南朝佛教89
第四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趋于繁兴(南北朝)89
第一节 南北朝的分裂与佛教的隆盛89
二、兴佛灭佛与北朝佛教94
三、南北佛教的不同特点与僧祐、慧皎的著述96
第二节 僧官制度、寺院经济与世俗的佛教信仰100
一、僧官制度的形成101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103
三、世俗的佛教信仰107
第三节 讲习经论的盛行与佛教学派的林立109
一、毗昙学派和俱舍宗109
二、涅槃学派111
三、摄论学派112
四、成实学派113
五、地论学派114
六、其他诸学派115
第四节 竺道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117
一、慧解为本,妙有新说117
二、众生皆有佛性,顿悟即得成佛118
三、标揭新理,开创新风120
第五节 儒佛道相融相争与二武灭佛121
一、三教相融与相争122
二、北魏太武帝灭佛126
三、北周武帝灭佛128
第六节 佛教艺术130
一、石窟寺艺术130
二、寺塔建筑和佛教绘画、音乐132
第五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隋唐)135
第一节 隋唐帝王与佛教135
一、帝王的三教政策对佛教的影响135
二、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鼎盛137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荣140
一、译经与著述140
二、寺院经济与僧官制度142
三、佛教宗派的创立144
第三节 天台宗146
一、传法世系与智顗创宗146
二、调和与圆融的特点149
三、性具实相与无情有性151
第四节 三论宗152
一、传法世系与吉藏创宗152
二、二藏三轮与中道实相154
第五节 法相唯识宗156
一、印度渊源与学术传承157
二、玄奘西行求法与译经创宗159
三、唯识说与因明学162
第六节 华严宗164
一、传法世系与法藏创宗164
二、一真法界与无尽缘起167
三、“立破无碍”“会通本末”的判教理论169
第七节 禅宗171
一、东土五祖171
二、南能北秀与南北禅宗175
三、曹溪门徒与五家七宗178
四、禅学思想与禅修方便182
第八节 净土宗184
一、历代祖师与宗派的创立184
二、净土经典与信仰186
第九节 其他各宗188
一、三阶教188
二、律宗190
三、密宗192
第十节 佛教文学艺术与社会性活动的发展194
一、佛教的社会性活动194
二、佛教文学196
三、佛教艺术201
第十一节 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发展203
一、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总趋势204
二、三教之争与唐武宗灭佛205
三、五代十国政权的崇道抑佛与周世宗灭佛208
第六章 中国佛教的由盛而衰及其新特点(宋辽金元)210
第一节 佛教在衰微趋势中的持续发展210
一、宋王朝与佛教210
二、辽金元佛教212
三、度牒、帝师与僧官制度215
四、僧制与清规218
五、译经、刻经与佛教史学的发展220
第二节 佛教各宗派的演变222
一、禅宗222
二、净土宗224
三、天台宗225
四、华严宗227
五、律宗227
六、唯识宗228
第三节 佛教的内外融合228
一、禅净教的融合229
二、儒佛道的合流230
第四节 佛教向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渗透233
一、佛教与中国哲学234
二、佛教与中国政治和伦理236
三、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239
第七章 中国佛教的衰落与世俗化(明清)243
第一节 佛教与政治243
一、明王朝与佛教243
二、清政府与汉藏佛教244
三、专制集权与僧官统制制度的强化246
第二节 经藏的刻印与佛教著述247
一、经藏的刻印247
二、佛教著述248
第三节 衰落中的佛教诸宗249
一、禅宗249
二、净土宗251
三、天台宗252
四、华严宗253
一、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继续254
第四节 三教合一与明代四大高僧254
五、律宗254
六、唯识宗254
二、云栖袾宏256
三、紫柏真可257
四、憨山德清259
五、蕅益智旭262
第五节 佛教的世俗化发展265
一、佛教与民间信仰265
二、佛教节日与民俗267
第六节 居士佛教的兴起269
一、居士与佛学269
二、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271
第一节 近代佛教的衰落与佛教文化的复兴274
一、衰落与复兴的概况274
第八章 中国佛教在衰落中的革新(近代)274
二、佛教团体与教学机构277
三、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279
第二节 佛教的革新运动与人间佛教290
一、太虚与佛教革新运动291
二、人间佛教的提倡及其历史影响294
第九章 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298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298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298
二、在冲突中的发展与中衰299
三、藏传佛教的形成303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305
一、具有浓厚本教色彩的宁玛派306
二、阿底峡传下的噶当派309
三、八思巴与萨迦派310
四、口授传承的噶举派312
五、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与格鲁派的崛起314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色及其流传317
一、藏传佛教的特点317
二、绚丽多彩的藏传佛教文化320
三、藏传佛教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324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328
一、发展完备的傣族上座部佛教329
二、布朗族人的普遍信仰331
第五节 大乘佛教在少数民族332
一、云南“佛国”——大理332
二、拉祜族与壮族地区334
三、少数民族地区佛教的特点335
第一节 佛教东渐与西行求法337
第十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337
一、东土敞怀迎西僧338
二、万里求法第一人339
三、舍生忘死求真经341
四、中印交流谱新篇344
五、踏平坎坷成大道346
六、佛法东渐的文化效应与启示351
第二节 佛教中心与向外传播354
一、八方学僧汇聚长安355
二、中国佛教远播海外359
三、持久交往与共存互补368
四、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性贡献375
第十一章 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379
第一节 缘起与无我379
一、缘起论379
二、无我说386
第二节 缘起论的展开390
一、四谛391
二、五蕴398
三、十二因缘402
第三节 法印说与修行论406
一、三法印406
二、八正道408
三、三学411
四、六度418
第十二章 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论422
第一节 性具实相说422
一、五时八教与止观并重422
二、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427
三、性具善恶与无情有性439
四、别理随缘与理具事造444
第二节 法相唯识学450
一、三性三无性450
二、唯识转依说452
三、五重唯识观与五种姓说459
四、五位百法与因明学说461
第三节 法界缘起论467
一、法界缘起与四法界说467
二、六相圆融与十玄门474
三、五教十宗与禅教一致481
第四节 修心见性论486
一、神秀北宗的息妄修心论486
二、惠能南宗的顿悟心性论493
后记511
增订本后记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