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
  • 《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丛书》编写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开明出版社
  • ISBN:780077529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205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1229页
  • 主题词:教育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理素质与素质3

一、素质定义3

目录3

第一编 心理教育综述3

二、素质分类4

(一)以德、智、体为纲的素质结构5

三、素质的层次结构5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次素质结构模式6

(三)教育学角度的五要素素质结构模式8

(四)素质的三维掌状结构11

(七)素质的独立性与统一性13

(六)素质的层次性和结构性13

四、素质的特点13

(一)素质的先天性与后天性13

(二)素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3

(三)素质的差异性与共同性13

(四)素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3

(五)素质的发展性与退化性13

(一)遗传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4

六、素质的形成与发展14

(八)素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14

五、素质的本质14

七、心理素质的定义15

(四)活动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5

(二)环境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5

(三)教育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5

八、心理素质的内容16

(二)心理素质的三层结构17

(一)心理素质的两层结构17

九、心理素质的层次结构17

(四)心理素质的结构——功能模型18

(三)心理素质的四层结构18

(四)独特性20

(三)稳定性20

十、心理素质的特点20

(一)能动性20

(二)中介性20

(二)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21

(一)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21

十一、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作用21

(五)心理素质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22

(四)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22

(三)心理素质可以制约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22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23

第二章 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23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24

三、心理教育的含义25

(一)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27

四、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27

(二)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30

(三)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中介31

(四)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相对独立的37

(五)素质教育与心理内化论38

(三)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与个体化功能40

(二)教育的育人功能40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40

一、实施心理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要求40

(一)教育的本质40

(一)全世界都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教育41

二、实施心理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41

(四)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41

(二)国外教育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42

(四)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8

(三)大学里的心理卫生工作48

三、实施心理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50

四、实施心理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51

六、实施心理教育是“三个面向”的要求52

五、实施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52

七、实施心理教育是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要求53

八、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54

九、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55

十、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心理卫生的要求57

(一)时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60

十一、有关心理教育必然性与必要性的论述60

(三)道德内化需要心理教育61

(二)学习活动需要心理教育61

(四)社会压力的加剧需要心理教育63

(五)心理困惑的学生需要心理教育65

(六)小学生需要心理教育69

(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心理教育70

(八)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心理教育72

(九)心理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动力75

(十)大学生需要心理教育77

(十一)心理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78

(十二)心理教育促进德育79

(十三)未来社会需要心理教育80

(十四)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81

(十五)心理教育的意义83

(十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90

一、心理教育的任务92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与目标92

二、心理教育的目标93

三、构建心理教育目标体系的要求95

四、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97

二、关于心理教育的内容100

一、关于心理教育的功能100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功能与内容100

(一)智力的概念106

三、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106

(三)智力和知识107

(二)智力的五因素结构107

(四)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108

(五)智能与学习能力109

(六)创造力概说110

(七)创造力的个性心智特征112

(九)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114

(八)脑的结构与创造力114

(十)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115

(十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116

(十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环境及心理素质118

(十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118

(十四)创造性思维与人的非智力因素119

(十六)培养学生思维素质的几点认识120

(十五)超常规性格与创造性思维120

(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121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21

(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122

(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与影响123

(四)IN结合论中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124

(六)学校教育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128

(五)引入非智力因素,完善教学机制128

(一)人格教育的内容130

五、人格塑造130

(三)个性品质与个性培养131

(二)个性与个性结构131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35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135

六、心理健康指导135

(四)青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37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137

(五)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39

(六)心理健康教育140

(一)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142

七、学习心理辅导142

(二)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143

(三)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144

(四)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145

(五)培养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146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47

八、职业指导148

九、生理指导149

三、开设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150

二、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150

第六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50

一、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150

四、在学校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151

五、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152

六、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153

九、家庭、社会协同心理教育154

八、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154

七、加强自我教育154

(二)情境熏陶法155

(一)说服教育法155

十、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155

(六)民主对话法156

(五)意志磨炼法156

(三)情境感染法156

(四)榜样示范法156

(十二)电化教育法157

(十一)行为训练法157

(七)比较鉴别法157

(八)自我教育法157

(九)心理咨询法157

(十)积极取代法157

四、教育和指导的原则158

三、心理相容的原则158

第七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158

一、主体性原则158

二、协同性原则158

七、渐进性原则159

六、心身统一原则159

五、活动性原则159

九、区别性原则160

八、兴趣—自觉性原则160

十、塑造和矫正相结合原则161

十一、心理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162

(二)提高学校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科学性164

(一)正确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功能164

十二、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164

(一)按照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165

十三、健全人格塑造应注意的问题165

(三)稳步扎实地推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165

(四)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166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166

(二)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学生166

(四)重“说教”,轻疏源167

(三)重个别,轻团体167

十四、心理教育的盲区167

(一)重矫治,轻发展167

(二)重差生,轻优生167

(一)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防止形式化倾向168

十五、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168

(五)重数量,轻质量168

(三)突出心理教育特点,防止德育化倾向169

(二)采用教育——发展模式,防止医学化倾向169

十六、心理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70

(四)重视心理淬砺,防止温室化倾向170

(二)基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171

(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171

(四)心理教育研究和心理教育的关系172

(三)普遍指导与个别辅导的关系172

(一)情感的功能173

一、情感教育173

第八章 心理教育的模式173

(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174

(三)实施耐挫折教育的基本内容177

(二)努力强化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177

二、耐挫折教育177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177

(五)巧妙利用各种挫折 提高受挫的耐力178

(四)在近现代史教育的广阔背景中渗透耐挫折教育178

(八)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耐挫折教育179

(七)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艰苦磨炼179

(六)辩证地分析不尽人意之处,在比较中认识挫折179

(十)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进攻策略180

(九)帮助中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发挥心理补偿功能180

(二)实验构想181

(一)理论依据181

(十一)树立严爱相兼的教育观181

三、乐园教育181

四、希望教育183

五、和谐教育185

(一)和谐教育的含义186

(二)和谐教育的原则187

(三)和谐的教学方法188

(一)跨世纪人才素质和“合格加特长”育人目标的确立189

六、“合格加特长”模式189

(二)“合格加特长”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190

七、创业教育模式191

(一)教育目标192

(二)教育内容193

(三)教育方式194

(一)教学的特质195

八、学科渗透模式195

(三)素质教育的模式196

(二)科学的教学特质196

(一)创设审美教学环境200

九、愉快教学200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01

(二)提空时空资源201

十、创造教育202

(五)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202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202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203

(二)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204

(三)世界创造教育大势205

(五)中国创造教育现状206

(四)人才资源开发必须从娃娃抓起206

(六)中国创造教育之对策208

(七)创造教育的教育学原理211

(八)创造教育的教学论原理212

(一)“成功教育”的含义214

十一、成功教育214

(二)“成功教育”思想的提出216

(一)理论基础、科学依据220

十二、“整合”模式220

(二)构思和实施221

十三、“三体”教育模式223

(二)目标结构224

(一)指导思想224

(三)课堂结构225

(四)操作要义227

(一)办学模式229

十四、“综合”模式229

(二)教学模式230

(三)课程模式232

(四)管理模式233

(一)建立素质化的小学教育目标体系234

十五、“过程”模式234

(二)建立小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235

(三)改革课堂教学237

(五)实验的初步结论和存在的问题238

(四)改革评价方法238

(一)理论设计239

十六、美、乐教育模式239

(二)实验操作240

十七、STS素质教育模式241

(一)STS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素质教育242

(二)关于小学试行STS教育的构想243

(一)树立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教育思想247

十八、自主构建模式247

(二)构建学生整体素质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248

(四)建立教学系统协同有序、乐学高效的发展机制249

(三)建立整体素质自主构建的课程体系249

(六)建立教学过程的自我调控机制251

(五)建立学生整体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结构251

十九、探究学习模式252

(二)个性化教育研究的实施254

(一)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254

二十、个性化教育的模式254

(三)个性化教育研究的结果257

二十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模式258

(一)探讨健康人格的意义258

(二)健康人格的理论要求259

(三)健康人格的培养260

二十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262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263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措施263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264

(四)几点启示及引发的思考265

第九章 心理教育的管理267

一、心理教育的领导体制267

(一)相对独立的领导体制267

(二)三级管理体制268

(三)多方人员参与的领导体制268

二、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其任务270

(一)专家顾问及其主要任务270

(三)兼职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271

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选拔271

(二)专业工作者——学校心理学家271

(二)人格特征272

四、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训272

(一)专业知识与技能272

五、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激励274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274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276

(三)教师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对策282

(四)加强教师心理管理、建立教师心理档案286

(五)有关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激励的论述287

六、心理测量的管理301

(一)走专业化道路301

(二)应严肃、正确对待心理测量302

(三)心理测查的现状、误区及对策303

(四)关于心理测验编制305

七、心理档案的管理308

(一)心理素质档案概述309

(二)建立心理素质档案的原则309

(三)心理素质档案的内容310

(四)建立心理素质档案的环节和方法314

(一)开设心理课程321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21

(二)把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321

第一章 心理教育课程建设321

第二编 心理教育实践321

二、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326

(一)心理教育课程的总体构建326

(二)心理教育课的形式与内容328

三、心理教育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335

(一)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原则335

(二)初一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教育337

(三)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345

(四)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348

(五)上海全日制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350

(六)上海市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351

(七)上海市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353

(八)上海市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355

(九)北京市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开明版)356

(十)《小学生心理教育读本》(龙门版)376

(十一)《中学生心理导向》(科学版)377

(十二)天津市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379

(十三)广州市心理教育384

(十四)《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索》——中学生心理辅导活动手册纲目385

四、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392

(一)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392

(二)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方法394

(三)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建学建议395

一、智能训练397

(一)智能训练的意义397

第二章 心理训练397

(二)思维品质训练399

(三)潜能开发403

(四)记忆训练405

二、思维训练409

(一)扩散思维训练409

(二)缺点列举训练411

(三)愿望列举训练411

(四)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412

(五)想象训练412

(六)联想训练413

(七)游戏训练414

(八)思维“十度”训练414

三、创造力训练418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418

(二)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420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424

四、学习品质训练431

(一)学习品质及其训练431

(二)学习心态的调整434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435

(四)愉快教学438

(五)情感教育440

(六)激发学习兴趣442

(七)学习障碍的克服446

五、个性心理品质训练453

(一)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训练453

(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训练456

(三)耐挫力训练457

(四)成功心理训练458

(五)重视差异、因材施教458

(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发展462

(七)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训练469

(八)女生的意志培养478

六、特殊儿童的心理训练479

(一)弱智儿童的心理训练479

(二)目盲儿童的心理训练481

七、综合性心理训练482

(一)拓展性训练482

(二)自护训练484

(三)“境由心造”有十条技巧485

一、学科教学中应当渗透心理教育486

(一)素质教育进课堂486

第三章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486

(二)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488

(三)确定目标、摆正位置490

(四)挖掘教育要素490

(五)面向全体与分层推进491

(六)触动情感与激励争议492

(七)授以方法493

(八)训练能力与养成良习493

(九)认知停靠点494

(十)情感激发点495

(十一)思维展开点496

(十二)心灵交流点496

(十三)注意心理与组织教学的关系498

二、课堂环境与心理教育502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502

(二)师生情感506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511

(四)课堂提问525

(五)捕捉教育时机528

(一)心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532

一、班主任的心育工作532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532

(二)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533

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模式534

(三)班主任教师做好心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34

(一)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536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效应537

(一)班主任的威信539

三、班主任威信与心理教育539

(二)班主任的形象541

(四)班主任的领导方式542

(三)班主任的高尚人格542

(三)行为诱导,融洽师生关系544

(二)学习辅导,增强学生的信心544

四、班主任心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544

(一)舆论引导,树立正气544

(六)谈心545

(五)思想开导,卸去思想包袱545

(四)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545

(七)表扬546

(九)信任学生547

(八)批评547

(十)角色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548

(十一)“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550

(十二)学生消极情绪的调控552

(十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冷处理”554

(十四)班主任工作策略555

(十五)情感激励557

(十六)以情化人558

(十七)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手段的“五度”559

(十八)班主任工作的情感效应560

(一)班集体建设与心理教育561

五、班风与心理教育561

(二)班级教育心理环境562

(三)情感激励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564

(四)班级中的异性效应566

(五)以人格养成人格567

(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式568

(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569

(八)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573

(一)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理论问题讨论579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概述579

第五章 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579

(二)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582

(三)心理辅导内涵的讨论583

(四)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585

(五)本土化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析592

(七)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595

(六)学校心理辅导的方法595

(八)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596

(九)学校心理辅导内容的划分598

(十)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599

(十一)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工作600

(十二)学校心理辅导的认识与实践601

(十三)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603

(十四)个性培养与学校心理辅导607

(十五)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609

(十六)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610

(二)幼儿语言教育611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611

二、儿童心理辅导611

(三)儿童创造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613

(四)儿童良好性格的塑造614

(五)幼儿品德心理教育616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617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617

(二)中学生心理辅导问题620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622

(四)小学生的性格培养624

(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25

(六)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教育627

(七)中小学生成人感的引导628

(八)中小学的心理咨询629

(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633

(十)中小学生非道德行为的心理干预635

(十一)初一学生的心理适应与指导638

(十二)初中生心理辅导目标640

(十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辅导641

(十四)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644

()大学生心理咨询势在必行649

四、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649

(二)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关系650

(三)大学生“同辈心理咨询”653

(四)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656

(五)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659

(六)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662

(七)军校心理健康教育665

(一)单亲子女的心理辅导与咨询668

五、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668

(二)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672

(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675

(四)学生自私心理的辅导677

(五)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疏导679

(六)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680

(七)学生说谎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682

(八)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683

(九)学生意义障碍的成因与防治对策684

(十)贫困生性格障碍的矫治686

(十一)“期望”理论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687

(十二)中学生“高原性”心理辅导692

(十三)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695

(十四)学生厌学的心理卫生学分析698

(十五)差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701

(十六)中学生考试心理异常分析及其预防703

(十七)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704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707

一、家庭教育707

第六章 家庭心理教育707

(三)家长——家庭素质教育的核心708

(二)父母——孩子的第一任教师708

(一)溺爱型家庭709

二、家庭教育类型对子女心理的影响709

(三)控制、管制型家庭710

(二)放任型家庭710

(四)教育、修养型家庭711

(一)父母要具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动机712

三、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影响712

(二)父母要具有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713

(三)耐心教育的意志714

(四)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715

(五)家长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是进行家庭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719

四、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720

(一)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721

(二)科学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726

(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730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730

(五)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和爱好731

(一)内容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736

一、内容心理学派736

第三编 心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736

第一章 心理学理论学派736

(二)内容心理学派的体系737

(四)内容心理学派的评价739

(三)内容心理学派的特点739

(五)内容心理学派的主要人物740

(一)意动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741

二、意动心理学派741

(二)意动心理学的体系及流派742

(四)意动心理学派的评价746

(三)意动心理学派的特点746

(五)意动心理学的主要人物747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748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748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749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以及同机能主义的争论750

(四)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评述751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派752

(五)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752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形成发展753

(一)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历史背景753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755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及同构造派的争论757

(五)对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759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760

(六)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760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761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762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体系763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765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766

(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767

六、格式塔心理学派769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先导和时代精神769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和发展770

(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基本理论771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特点及其同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论争774

(五)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775

(六)格式塔心理学派主要人物简介776

(二)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形成和发展777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历史背景777

七、精神分析心理学派777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778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782

(六)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主要人物784

(五)对精神分析的简评784

(一)广阔丰富的现代文化背景786

八、日内瓦心理学派786

(二)独树一帜的发生认识论学说787

(三)首创新颖的研究方法789

(四)日内瓦学派的历史地位和缺陷790

九、人本主义心理学派791

(五)皮亚杰及其代表作791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和发展过程792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79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理论体系793

(五)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796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796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人物797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历史背景798

十、现代认知心理学派798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799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体系800

(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803

(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评价804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06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806

第二章 心理发展806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808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10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810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11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13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814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16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816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818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820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821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821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822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823

六、小学生心理823

(二)西方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830

(三)前苏联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837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844

七、初中生心理844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分析847

(三)西方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850

(四)前苏联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856

(五)日本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859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861

八、高中生心理861

(二)西方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870

(三)前苏联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876

(四)日本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879

(一)大学生心理的认识角度882

九、大学生心理882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883

(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课题884

(四)大学生心理的一般特征886

(五)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分析892

(六)大学生的情感与意志909

(七)大学生个性的形成916

(八)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科学管理926

(一)心理测验的性质934

一、心理测验概述934

第三章 心理测验934

(三)心理测验的类别935

(二)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评估的关系935

二、心理测验的控制使用937

(四)心理测验的功能937

(一)合格的测验者938

(一)测验者的预先准备939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939

(二)测验内容的保护939

(三)良好的协调关系940

(二)测验条件940

(一)对个人隐私的保护941

四、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941

(二)报告测验结果942

(二)心理咨询的来询者943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943

第四章 心理咨询943

一、心理咨询的涵义与性质943

(四)心理咨询的性质944

(三)心理咨询的目的944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945

(五)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况945

(三)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的原则947

(二)保密性原则947

三、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947

(一)理解支持的原则947

(五)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948

(四)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的原则948

(一)宣泄949

四、心理咨询的机理和手段949

(六)咨询、治疗和预防结合的原则949

(四)增强自信心950

(三)强化自我控制950

(二)领悟950

(三)书信咨询951

(二)电话咨询951

五、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951

(一)门诊咨询951

(一)开端952

六、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952

(四)团体咨询952

(三)分析诊断953

(二)了解问题953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954

七、咨询人员的品格与素质954

(四)帮助指导954

(五)结尾954

(二)精湛的业务能力955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956

(一)指导模式957

八、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模式957

(二)治疗模式963

(三)发展模式967

(四)社会影响模式972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975

九、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975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981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985

一、心理治疗概述985

第五章 心理治疗985

(三)心理治疗的对象986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986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987

(五)心理治疗的目标988

(一)有效心理治疗的机制989

二、心理治疗的过程989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阶段与步骤990

(一)行为疗法996

三、心理治疗的方法996

(二)系统脱敏疗法997

(三)满灌疗法999

(四)厌恶疗法1000

(五)逆转意图疗法1001

(七)强化疗法1002

(六)摹仿学习疗法1002

(八)放松疗法1005

(九)思维阻断疗法1008

(十)生物反馈疗法1009

(十一)认知疗法1010

(十二)合理情绪疗法1013

(十三)认知领悟疗法1016

(十四)心理分析疗法1018

(十五)支持疗法1022

(十六)森田疗法1023

(十七)咨客中心疗法1028

(十八)悟践疗法1033

(十九)疏导疗法1034

(二十)催眠疗法1035

(二十一)暗示疗法1037

(二十二)娱乐疗法1039

(二十三)气功疗法1040

(二十四)婚姻疗法1041

(二十五)家庭疗法1048

第四编 心理教育文献资料1055

第一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素质及心理素质1055

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素质教育1055

(一)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周恩来1055

(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邓小平1061

(一)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063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素质及心理教育1063

(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065

(三)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068

(四)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 李鹏1073

(五)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朱镕基1079

(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李岚清1082

(七)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 李岚清1089

(八)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李岚清1096

三、教育部负责人论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1103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陈至立1103

(二)畅谈中国教育 陈至立1107

(三)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柳斌1108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1114

向素质教育 柳斌1114

(五)在全国督导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柳斌1116

(六)在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 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汩罗研讨会上的讲话 柳斌112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1131

一、与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法律11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31

第二章 教育政策法规文件113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1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14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46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147

二、党和国家政府关于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决议及规定1150

(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150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153

(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159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165

(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176

(六)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181

(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节选)1186

(八)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193

三、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1200

(一)小学生守则1200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201

(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1202

(五)中学生守则1202

(三)关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几点说明1202

(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203

(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规范12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