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4753678.jpg)
- 熊明安,喻本伐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4332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78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1010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背景1
(一)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1
目录1
前言 熊明安 1
绪论1
(二)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实践的演变13
(一)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时期的教育实验内容23
二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2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时期的教育实验内容26
(一)中小学学制改革实验35
三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35
(二)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37
(三)中小学教材改革实验39
(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改革实验41
(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发展实验43
(五)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43
(七)幼儿教育改革实验44
(二)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45
(一)指令性与自发性并行45
(八)高等教育改革实验45
四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特征45
(四)模式化与多样化并存46
(三)突击性与短期性、盲目性与分散性突出46
(七)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教育实验关注的中心47
(六)教师成为研究者,旨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47
(五)学校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进47
(一)实验由来51
第一章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51
一 “速成识字法”的由来及动因51
(二)实验动因54
二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历程56
(一)初创阶段(1948—1952)56
(二)推广阶段(1952—1957)57
(三)终止及余绪(1957—2000)60
(二)教学环节62
(一)目标及任务62
三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内容及施行原则62
(三)组织形式63
(四)配套教材65
(五)施行原则66
四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68
(一)军队“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69
(二)工厂“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76
(三)农村“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实施78
(一)实验影响81
五 “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影响及评价81
(二)实验评价83
一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由来85
(一)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的历史渊源85
第二章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模式实验85
(二)贯彻“教育改造”方针的现实需求87
(三)“借助苏联经验”的必然结果88
二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历程90
(一)选点实验阶段(1949—1951)90
(二)定制推广阶段(1951—1955)93
(三)逐步结束阶段(1955—1958)97
(一)教育管理体制实验99
三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内容99
(二)招生和学生管理实验100
(三)课程及教材实验103
(四)教学方法实验108
四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实验的影响与评价111
(一)学制建设史上一次有益尝试111
(二)新中国教育业绩的展示窗口112
(三)有关办学模式实验的反思115
一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由来117
(一)汲取“老区”和“国统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及教训117
第三章 北京市育才小学等6校开展的“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117
(二)满足改革学制以快速培养人才的要求119
(三)接受凯洛夫《教育学》课程论的影响120
二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历程121
(一)选点实验阶段(1950—1952)121
(二)全面推广阶段(1952—1953)123
(三)逐步结束阶段(1953—1955)124
(一)课程目标125
三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内容及实施125
(二)课程设置126
(三)实验教材129
(四)配套教法131
四 “小学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实验的影响及评价134
(一)实验特点134
(二)实验影响136
(三)问题研讨138
第四章 刘少奇倡行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140
一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由来140
(一)历史缘由141
(二)现实动因143
二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历程145
(一)实验的酝酿与设计(1957—1958)145
(二)实验的兴起与沉寂(1958—1964)148
(三)实验的重倡与停辍(1964—1966)151
三“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155
(一)半工半读学校实验的内容及实施155
(二)农业中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159
(三)耕读小学实验的内容及实施165
(一)实验意义168
四“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验的意义与评价168
(二)实验评价172
一“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由来、动因及指导思想175
(一)实验由来175
第五章 毛泽东支持的江西共大“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175
(二)实验动因176
(三)指导思想178
二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历程180
(一)筹创期(1957—1961)180
(二)推广期(1961—1966)182
(三)困顿期(1966—1970)184
(四)定制期(1970—1976)186
(五)终止期(1976—1980)187
(一)学制变革实验188
三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内容和做法188
(二)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实验190
(三)课程、教材、教法变革实验193
(四)招生与分配制度变革实验197
(一)实验意义200
四 “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的意义与评价200
(二)实验评价204
(一)实验由来208
一 “集中识字”实验的由来及历程208
第六章 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开展的“集中识字”实验208
(二)实验的兴起(1958—1966)210
(三)实验的中断(1966—1977)211
(四)实验的恢复与发展(1977—2000)211
二 “集中识字”实验的内容和做法212
(一)识字213
(二)“集中识字”中的“读写”训练216
(三)“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219
三 “集中识字”实验的影响与评价220
(一)实验影响220
(二)理论价值221
(三)问题探讨222
(一)实验由来225
一 “分散识字”实验的由来及历程225
第七章 江苏省南京师范学院附小开展的“分散识字”实验225
(二)实验起始阶段(1958—1964)227
(三)实验的中断(1964—1977)228
(四)实验的恢复和发展(1977—1984)229
(一)教好汉语拼音和独体字231
二 “分散识字”实验的内容和做法231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232
(三)“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233
(四)在随课文分散识字中加强“读写”训练235
(一)实验影响236
(二)实验评价236
三 “分散识字”实验的影响与评价236
一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动因238
(一)实验由来238
第八章 上海市育才中学开展的“八字教学法”实验238
(二)实验背景239
(三)实验动因241
(一)实验准备阶段(1960—1963)242
二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历程242
(二)初步实验阶段(1963—1966)243
(三)实验受挫阶段(1966—1976)245
(四)实验恢复阶段(1976—1984)245
(一)实验的理论设计249
三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设计和做法249
(二)实验内容和做法251
四 “八字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255
(一)实验影响255
(三)各科教学中的变通255
(二)理论价值257
(三)问题分析258
(一)“文革”前的实验动因260
一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动因260
第九章 北京景山学校开展的教学实验260
(二)“文革”后的实验动因261
(一)起步期(1960—1966)264
二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历程264
(二)停顿期(1966—1977)265
(三)恢复期(1977—1983)266
(四)发展期(1983—1989)267
(五)深化期(1989—2000)269
三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269
(一)教材实验270
(二)教法实验277
四 景山学校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283
(一)实验成果283
(二)实验特色285
(三)问题探讨287
一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动因及理论依据289
(一)实验由来289
第十章 华东师范大学—附中开展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实验289
(二)实验动因290
(三)理论依据292
二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历程298
(一)初始实验阶段(1960—1966)298
(二)实验恢复阶段(1979—1987)299
(三)实验推广阶段(1987—2000)300
(一)实验内容302
三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302
(二)实验做法304
四 “十六字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308
(一)实验影响308
(二)理论价值310
(三)问题探讨313
一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理论依据315
(一)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315
第十一章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结构一定向教学”实验315
(二)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说”316
(三)能力的“类化经验说”317
(一)探索实验阶段(1961—1963)318
二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历程318
(二)综合性实验阶段(1973—1976)319
(三)检验修正阶段(1980—1986)320
(四)初步推广阶段(1986—1992)320
三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321
(五)广泛应用阶段(1992—2000)321
(一)心理模拟教学的实验设计322
(二)心理模拟教学的实验培训326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327
四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328
(一)实验特点328
(二)实验影响331
(三)实验评价333
(一)实验背景336
一“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背景及理论依据336
第十二章 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336
(二)理论依据338
二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历程340
(一)初步实验阶段(1962—1966)340
(二)恢复实验阶段(1976—1988)341
(三)逐步推广阶段(1988—2000)342
(一)实验指导思想344
三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344
(二)实验具体做法348
四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的评价354
(一)整体发展观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354
(二)小集中与分散识字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355
(三)丰富的观察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355
(四)实验的结论丰富了语文教学理论357
(五)实验有待深入和完善之处357
(一)实验的由来359
一 “程序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359
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程序教学”实验359
(二)实验的移植(1963—1965)360
二 “程序教学”实验的实施原则362
(一)“积极反应”原则362
(三)实验的衰落(1965—1966)362
(三)“即时反馈”原则363
(四)“自定步调”原则363
(二)“小步子”原则363
三 “程序教学”实验的具体做法364
(一)教学程序的编制模式364
(二)小学英语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366
(三)小学识字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370
(四)小学算术“分数”部分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372
(五)初中代数“有理数”程序教学实验的做法375
四 “程序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376
(一)实验影响376
(二)理论价值377
(三)存在问题379
一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历程381
(一)实验的肇端与曲折(1966—1978)381
第十四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381
(二)实验的恢复与定型(1978—1989)383
(三)实验的深化与推广(1989—2000)385
二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实施步骤386
(一)自学辅导教材的编写原则387
(二)自学辅导的教学原则389
(三)实验的实施步骤393
三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395
(一)实验影响395
(二)理论价值397
(三)存在问题399
(一)实验的由来401
一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401
第十五章 上海、杭州等地开展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401
(二)实验的发端(1969—1972)402
(三)实验的推广(1972—1976)403
(四)实验的停顿和继续(1976—2000)404
(一)“三算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共同的内在联系”406
二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406
(二)“三算结合”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407
(三)“三算结合”能使珠算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功能409
(四)“不用口诀教珠算”有利于“三算结合”410
(一)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412
三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412
(二)后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421
四 “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423
(一)实验影响423
(二)理论价值424
(三)存在问题425
第十六章 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开展的“情境教育”实验429
(一)实验缘由429
一 “情境教育”实验的缘由及理论依据429
(二)理论依据431
二 “情境教育”实验的历程433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1977—1978)434
(二)正式实验阶段(1978—1988)435
(三)深入实验和推广阶段(1988—2000)437
三 “情境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442
(一)三优法443
(二)教学原则444
(三)实验步骤447
(一)实验特点453
四 “情境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453
(二)实验影响455
(三)实验评价458
(一)调查阶段(1977—1980)462
第十七章 上海市青浦县开展的“青浦实验”462
一 “青浦实验”的实验历程462
(二)经验筛选阶段(1980—1981)464
(三)实验研究阶段(1981—1984)466
(一)情意原理467
二 “青浦实验”的理论基础467
(四)推广运用阶段(1984—1992)467
(二)序进原理468
(三)活动原理469
三 “青浦实验”的基本做法472
(四)反馈原理472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473
(二)探究知识的尝试473
(四)变式练习的尝试474
(五)回授尝试效果,组织答疑和讲解474
(六)阶段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474
(三)概括结论,纳入知识系统474
四 “青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476
(一)实验影响476
(二)实验评价477
一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480
(一)实验由来480
第十八章 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的“尝试教学法”实验480
(二)理论依据481
(二)实施阶段(1980—1985)484
(一)酝酿阶段(1979—1980)484
二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历程484
(三)发展阶段(1985—1990)486
(四)深化阶段(1990—2000)488
三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490
(一)实验指导思想和原则490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493
(一)实验的有效性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501
四 “尝试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501
(二)促进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发展502
(三)“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503
(四)培养创造性的实验目的体现了教学观的前瞻性504
(五)“有指导尝试”的实验原则突出了主体性精神的培养505
(六)“尝试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506
一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历程508
(一)“学情理论”探索阶段(1979—1981)508
第十九章 湖北大学主持的“异步教学法”实验508
(二)“最优化教学理论”实验阶段(1981—1984)509
二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理论基础510
(三)“异步教学论”实验阶段(1984—2000)510
(一)学情理论511
(二)人类教学实践的阶段论512
(一)教学单元的设计513
三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基本做法513
(二)教师的指导程序513
(三)异步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514
(一)实验影响521
四 “异步教学法”实验的影响与评价521
(二)实验评价522
(三)面临难题523
一 “五·四”学制实验的由来及动因525
(一)实验由来525
第二十章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525
(二)实验动因528
二 “五·四”学制实验的历程533
(一)探索实验阶段(1981—1986)533
(二)区域性实验阶段(1986—1995)536
(三)加速推行阶段(1995—2000)539
(一)“上海模式”541
三 “五·四”学制实验的基本模式541
(二)“烟台模式”543
(三)“诸城模式”545
(四)“青龙模式”547
四 “五·四”学制实验的影响与评价549
(一)理论价值549
(二)问题和困难553
(三)时机与策略555
(四)学制采择的深层思考557
第二十一章 杭州大学主持的“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562
一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由来及理论基础563
(一)实验由来563
(二)理论基础566
(一)酝酿设计阶段(1981一1983)571
二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历程571
(二)初步实验阶段(1983—1986)572
(三)深入实验阶段(1986—1992)573
(四)全面推广阶段(1992—2000)574
三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内容575
(一)改革课程设置,协调三大课程板块的整体功能575
(二)重组教材内容及结构,加强学科联系578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579
(四)改革考试制度,重建教学评价系统580
(一)注重基础素质的课程模式581
四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基本模式581
(二)突出纵横联系的教育过程模式586
(三)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质量的教育评价模式591
(一)实验影响596
五 “中小学整体教改”实验的影响与评价596
(二)理论贡献597
(三)问题及走向600
一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由来及历程606
(一)实验由来606
第二十二章 黑龙江省开展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606
(二)实验的初始阶段(1982—1984)608
(三)实验的发展与推广(1984—1992)610
(一)提倡直呼音节,强化汉语拼音教学611
二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基本做法611
(二)“寓识字于读写之中”612
(三)大量阅读613
(四)提前写作615
(一)实验影响616
三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影响与评价616
(二)理论价值及局限617
(三)比较评价619
一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621
第二十三章 江苏省无锡市教科所主持的“班集体建设”实验621
(一)班级授课制的传入与改革621
(二)加强班集体建设的理论依据622
(一)选点探索阶段(1983—1987)624
二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历程624
(三)总结推广阶段(1992一2000)625
(二)立项深化阶段(1987—1992)625
三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内容和做法626
(一)内容和做法626
(二)实验结果630
(一)实验意义633
四 “班集体建设”实验的意义与评价633
(二)理论价值634
(三)问题研讨635
一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动因及理论基础637
第二十四章 上海市长宁区教科所主持的“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637
(一)实验动因637
(二)理论基础640
(一)调查设计阶段(1984—1985)642
二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历程642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5一1987)643
(三)深化实验阶段(1987一1989)644
(四)扩大验证阶段(1989—1992)645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647
三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647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650
(三)课程的组织653
(四)课程的评价656
(一)实验影响658
四 “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658
(二)理论价值664
(三)问题探讨666
第二十五章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目标教学”实验668
一 “目标教学”实验的动因及理论依据668
(一)实验动因668
(二)理论依据671
(一)酝酿阶段(1985—1986)674
二 “目标教学”实验的历程674
(二)探索阶段(1986—1990)675
(三)深化阶段(1990—1995)676
(四)推广阶段(1995—2000)678
三 “目标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实施步骤679
(一)实验内容679
(二)实施步骤685
(一)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典范688
四 “目标教学”实验的意义与评价688
(二)注重实验的双重价值689
(三)有待深化的若干问题693
一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由来及理论依据696
第二十六章 四川省开江中学开展的“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696
(一)实验由来696
(二)理论依据697
二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历程703
(一)定向设计阶段(1985—1986)703
(二)初步实验阶段(1986—1989)705
(三)深入实验阶段(1989—1991)706
(四)验收评估阶段(1991—1992)708
(五)实验推广阶段(1992—2000)711
三 “英语主体化教学法”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12
(一)实验指导思想712
(二)实验要素713
(三)实验原则714
(四)操作步骤715
(五)实验教材及其处理716
(一)实验特点717
四 “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的特点、影响与评价717
(二)实验影响719
(三)实验评价720
第二十七章 云南省剑川县西中实验学校开展的“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723
一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动因724
(一)白族历史文化为实验提供了基础724
(二)白汉两种语言的殊异为实验提供了可能725
(三)白文的演变及其定型为实验提供了依据726
(四)白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经验为实验提供了借鉴727
(一)实验由来729
二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由来及历程729
(二)第一轮实验(1986—1992)730
(三)第二轮实验(1998—2000)731
三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33
(一)“先白后汉”733
(二)“白汉并重”734
(三)“以白带汉”736
(四)“白汉俱通”737
(五)实验教材与教学计划738
(一)实验特点739
四 “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影响与评价739
(二)实验影响742
(三)问题剖析747
一 “成功教育”实验的动因749
(一)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749
第二十八章 上海市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实验749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750
(一)前期准备阶段(1986—1987)751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7—1990)751
二 “成功教育”实验的历程751
(三)运用推广阶段(1990—2000)753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754
三 “成功教育”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54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756
(三)实验的结果761
(一)现实意义762
四 “成功教育”实验的意义与评价762
(二)理论价值763
(三)问题探讨764
第二十九章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实验765
一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由来765
(一)人才现状及需求765
二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历程767
(一)调查设计阶段(1986—1988)767
(二)人才培养的现实矛盾767
(二)选点实验阶段(1988—1990)769
(三)评估验收阶段(1990—1991)772
三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75
(一)高级工程师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75
(二)高级法官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78
(三)高级农艺师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780
四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实验的影响与评价783
(一)实验影响783
(二)理论贡献786
(三)问题剖析790
第三十章 东北师范大学主持的“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792
(一)实验由来793
一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由来及动因793
(二)实验动因795
二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历程797
(一)调查研究与实验准备(1988—1990)797
(二)实验的正式开展(1990—1994)798
(三)实验的深入与推广(1994—2000)800
三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内容和做法801
(一)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801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805
四 “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影响与评价810
(一)实验影响810
(二)理论建树811
(三)问题剖析813
第三十一章 西南师范大学主持的“GX”实验816
一 “GX”实验的动因及理论基础816
(一)实验动因816
(二)理论基础818
二 “GX”实验的历程822
(一)酝酿准备阶段(1988—1992)822
(二)正式进行阶段(1992—1996)824
(三)扩大应用阶段(1996—2000)827
三 “GX”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做法829
(一)实验目的与指导思想829
(二)实验操作原则——“32字诀”831
(三)教材编写原则837
(四)教法实验841
四 “GX”实验的影响与评价843
(一)促进了中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843
(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844
(三)“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课程思想的先进性847
(四)“满负荷”的策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848
(五)“非形式化”的教学设计反映了数学教学的务实性849
(六)相关问题探讨850
第三十二章 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852
一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理论依据853
(一)哲学依据853
(二)教育学依据854
二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历程855
(一)准备阶段(1988一1993)855
(二)实施阶段(1993—1995)856
(三)拓展阶段(1995—1998)857
(四)深化阶段(1998—2000)859
(一)目标及评价体系的设定861
三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内容和做法861
(二)实施开放型教学策略862
(三)自主型活动课程体系863
(四)民主型班级管理865
四 “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的影响与评价868
(一)实验影响868
(二)理论价值869
(三)问题反思870
第三十三章 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主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873
一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动因及理论依据873
(一)实验动因873
(二)理论依据876
二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历程877
(一)实验准备期(1990—1993)877
(二)选点实验期(1993—1996)878
(三)实验拓展期(1996—2000)881
三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内容和做法884
(一)实验内容884
(二)实验步骤887
(一)实验效果890
四 “集群式模块课程”实验的影响与评价890
(二)理论价值891
(三)问题探讨893
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历史轨迹896
结语896
二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900
三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现实困惑904
四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未来走向908
附录一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大事记(1949—2000)913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972
上编 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时期的教育实验(1949—1978
下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体制时期的教育实验(197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