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传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学传播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2398554.jpg)
- 森茂芳等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72227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传播学(学科: 美学 学科: 研究) 传播学 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学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美学传播学导论 森茂芳著1
导语3
第一章 当代传播学理论的“死症”情结及其症结所在6
一、传播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哲学”6
二、“死胡同”、“十字路口”、“密云不雨”的传播学7
三、希望在东方17
四、传播学应立论在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人的传通”文化上19
第二章 传播模式的“体式—体裁”化23
一、“模式”本义24
二、“体式—体裁”是信息的存在形式27
三、“信息寻求模式”:传媒、传式、“体式—体裁”30
四、模、式、体:“皆法也”34
五、“体式—体裁”是始基模式下的基型37
六、“体式—体裁”是一种社会契约与期待39
一、传播运动中信息的存在方式是“传播作品”47
第三章 “样式—作品”一个“美而传”的模式47
二、“美而传”——中国古典的美学传播学思想54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宇宙生命信息传播观61
一、三分世界的神话宇宙模式观61
二、“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相通”的古典传播元语言63
三、 以梯登天,以乐通天,以巫降神,以王参通的传播构想65
四、“正家而天下定”的“人域”世界的传播意识70
五、“协和万国”的传播工程73
六、“政通人和”的古国理想中的传学观念76
七、“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追问78
八、“传”、“播”、“传播”的文字学检索79
第五章 “道”的传播学思想85
一、“道”的释义85
二、“域中四大”第一87
三、“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89
四、“道”的信息性特征90
五、“艺即是道,道即是艺”96
第六章 “仪式”传播的美学结构101
一、“仪式”传播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大重要形式101
1.当代传播学给出的命题101
2.中国“三礼”的历史创造102
3.“仪”是“知”与“由”两难选择的结果103
4.“仪”的多彩世界105
二、“仪式”传播的文化动力107
1.“示”传的“不言而信”性107
2.“仪”与“法”109
3.“言必立仪”109
4.“一同天下之义”111
5.仪式传播的“诗性智慧”品格113
三、中国古代帝王“巡守天下”的示传效应115
1.“使万民观治象”115
2.“城中四大”的合力118
3.“安宁之术”的选择120
第七章 民俗,人类的第一“大众传播”媒体125
一、“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的政教传播126
1.“入乡随俗”的传播学读解126
2.“教因其俗”的传播学构成129
3.“追俗为制”的传播学设计132
二、“广教化,美风俗”的传播学意义141
第八章 中国诗学的美学传播学思想149
一、观乡与采风149
1.观国、观民、观人文的大观思想149
2.“陈诗以观民风”的采诗传统151
3.“审乐以知政”的诗传播意识152
二、诗,中国人的第一传播体裁158
1.诗语的权威性与神圣性158
2.“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官吏选拔制度160
3.诗教为首的教育制度161
4.中国诗传播的全民性163
5.中国诗传播技术的普泛性171
三、诗的独特传播效应181
第九章 民族年节的传播学意义185
一、“年节”释义185
二、民族年节的“大众传播”性190
三、“合族之道”与“游戏的人”204
四、民族年节传播的当代运用215
第十章 历史传播的美学构成223
一、历史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大重要范畴223
1.“历史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记忆和权威”223
2.“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225
3.“原始要终”的历史权威人格226
4.“大桥”与“以史为鉴”229
二、作为“历史艺术”的“著史术”235
1.“历史写作是在诗歌和雄辩术双重启发带动下发展起来的”236
2.中国“六经皆史”的史学泛化传统239
3.“史”、“史人”的记事演进241
4.“记”的“述而不作”传统244
三、“史传”、“有意义的叙述”与“‘组织体的’著述”247
1.刘勰的“史传”理论247
2.沃尔什的“有意义的叙述”思想251
3.梁启超的“‘组织体的’著述”说253
四、历史传播的“大众传体”选择254
五、历史信息的体裁化构成261
第十一章 故事化传播是一大 普遍的人类活动266
一、故事化传播,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267
二、“故事”是人类最本原、最基础的思维形式268
三、“故事”是“想象的类概念”,是一种“交流修辞远景”方式271
四、“故事意识”是人类“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274
五、“故事就是‘解释世界’”279
六、 故事传播是文化威力极大的传播形式285
第十二章 传播修辞的机理与传播修辞学的建立289
一、传播的“关系结构”是一种修辞结构289
1.“势壮为美”的传播修辞性296
二、传播修辞的动力因素296
2.神圣化的传播修辞300
3.距离的传播修辞307
4.“量”的传播修辞311
5.材料、环境的传播修辞312
美学传播学专论317
文学活动中的传播现象 阮艳萍319
一、文学传播现象的历史发展321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传播思想324
三、文学传播的基本特征329
四、文学传播过程332
五、文学传播的基本要素337
六、文学传播过程的特点342
七、文学传播是体裁化传播344
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 施荣华350
一、文艺批评的释义功能350
二、文艺批评的评价功能354
对报纸媒介的美学传播学阐释 李志平358
一、报纸的历史发展及作用358
二、报纸的新闻价值观362
三、从一次报纸传播效果调查所获得的启示363
四、报纸的未来和未来的报纸366
电视的美学传播学特征 王雯 钟之英368
一、电视的大众传播性369
二、电视的视听兼容性370
三、电视的“诠释拉力”与“知性空间”性372
四、电视“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376
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尹力斌379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379
二、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383
三、现代人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再思考385
后记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