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网络设计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据网络设计 第3版
  • (美)Darren L. Spohn,(美)Tina L. Brown,(美)Scott Grau著;丁宏毅,王文同,李恒丁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2862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611页
  • 主题词:数据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据网络设计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引言1

1.1 什么是网络设计7

第1章 数据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7

第1部分 数据通信:商业驱动和网络发展方向7

1.2 背景:数据通信需求的定义11

1.3.1 通信发展简史12

1.3 从语音通信网络发展到数据通信网络12

1.3.2 近代数据通信历史15

1.4.1 美国通信发展历史简介16

1.4 电话通信网络:现代网络的基础结构16

1.4.3 语音传输:一种低速的数据传输方式18

1.4.2 国际网络的基本结构18

1.4.4 当前网络结构中的语音和数据传输19

1.5 数据革命20

1.5.1 领先于时代潮流的数据通信21

1.5.3 形成了新的数据通信的格局23

1.5.2 依靠数据通信的商务活动23

1.6.1 个人应用和商用24

1.6 个人应用和主要的驱动力量24

1.6.2 对带宽的应用需求25

1.6.3 新的多媒体应用技术27

1.6.4 加速带宽发展的因素28

1.6.5 个人电脑计算能力增强30

1.7 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发展的驱动力量之一31

1.7.2 人们接受新技术的情况32

1.7.1 技术发展的S曲线32

1.7.3 高性能数字传输技术33

1.7.4 FR、ATM和IP技术的推动力34

1.8 商业架构的变化35

1.7.5 技术决定了投资的未来35

1.8.2 从集中式网络发展到分布式网络36

1.8.1 WAN传输结构革命36

1.8.3 分布式计算和客户机/服务器网络37

1.8.5 LAN/MAN/WAN互联的需求38

1.8.4 IBM SNA和因特网协议38

1.8.7 发展到分布式路由40

1.8.6 LAN交换技术的发展40

1.8.10 无缝协议和服务网络的目标41

1.8.9 IP虚拟专用网络:在Internet中建立Intranet41

1.8.8 LAN和WAN的合并:免费带宽41

1.9.1 专网和虚拟专用网(VPN)42

1.9 20世纪的数据通信网络42

1.9.3 满足企业需求46

1.9.2 智能数据网络46

1.9.6 与电话网络一样可靠47

1.9.5 普通网络接入和点对点通信47

1.9.4 技术更新的革命47

1.10 本章回顾48

1.9.7 兼容性(协同工作的能力)48

2.1.1 投资商49

2.1 参与提出标准的人员49

第2章 了解标准和标准倡导者49

2.2 产生标准的过程50

2.1.3 网络服务供应商50

2.1.2 用户50

2.2.4 投票和通过51

2.2.3 草案的提出和讨论51

2.2.1 工作计划(日程)51

2.2.2 会议和报告51

2.2.7 标准和标准实践52

2.2.6 商业运营和政府政策52

2.2.5 用户接受情况和协同工作能力52

2.2.9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53

2.2.8 国际电信联盟(ITU)53

2.2.10 ATIS T1标准委员会54

2.2.14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55

2.2.13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55

2.2.11 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Allianc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olutions)55

2.2.12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55

2.2.18 标准组织之间如何协作56

2.2.17 其他国际标准组织56

2.2.15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56

2.2.16 其他国内标准组织56

2.3.1 帧中继论坛58

2.3 现有的论坛58

2.3.4 MPLS论坛59

2.3.3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59

2.3.2 ATM论坛59

2.4 标准协议60

2.5 分层的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61

2.5.1 应用层62

2.5.5 网络层63

2.5.4 传输层63

2.5.2 表示层63

2.5.3 会话层63

2.5.7 物理层64

2.5.6 数据链路层64

2.6 计算机标准体系结构65

2.6.2 Novell的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协议66

2.6.1 IBM的系统网络架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66

2.6.3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67

2.7 本章回顾68

3.1.1 点对点69

3.1 常用的网络结构69

第3章 传输技术概述69

3.1.2 公共总线(多点)70

3.1.3 星形结构71

3.1.4 环状结构72

3.1.5 网状结构73

3.2 网络互联类型和网络服务74

3.2.2 多支路回路75

3.2.1 互联类型: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75

3.3 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络77

3.2.3 专用线路和本地回路77

3.3.1 专用线路网络78

3.3.2 数据交换网络79

3.4.1 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80

3.4 数据传输技术基础80

3.3.3 混合网络80

3.4.2 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81

3.5 网络设计中的硬件选择82

3.5.2 Modem、网路驱动/有限距离Modem(LDM)83

3.5.1 中继器83

3.5.3 CSU和DSU84

3.5.4 集线器和LAN交换机85

3.5.5 网桥88

3.5.6 交换机91

3.5.7 路由器93

3.5.8 路由器与网桥和交换机的简单比较96

3.5.10 网关98

3.5.9 桥式路由器98

3.6 本章回顾99

3.5.12 专用分组交换机(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99

3.5.11 从网桥到路由器,再到集线器99

4.1.1 复用器的定义103

4.1 复用技术103

第2部分 物理层技术103

第4章 复用和交换技术概述103

4.1.2 复用方法概述104

4.1.3 复用器的类型109

4.1.4 复用器的选择113

4.2 数字TDM和数字分级系统114

4.1.5 复用技术的前景114

4.3 交换技术116

4.4.1 电路交换的说明121

4.4 电路交换方法121

4.4.2 交换式n×56kbit/s和n×DS0123

4.4.3 DXC124

4.4.4 拨号线路125

4.5.2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126

4.5.1 X.25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对照126

4.5 分组交换技术126

4.5.3 X.25127

4.5.5 快速数据分组128

4.5.4 FR128

4.5.8 集成的电路交换/数据分组交换129

4.5.7 IP129

4.5.6 ATM129

4.6.1 CONS130

4.6 网络服务的定义130

4.6.2 CLNS131

4.7 本章回顾132

5.1 光网络的发展历史133

第5章 光网络133

5.2.1 SONET/SDH134

5.2 SONET/SDH标准134

5.2.2 SONET的结构136

5.2.3 帧的格式137

5.2.4 SONET硬件141

5.2.5 SONET网络体系结构143

5.2.6 优缺点144

5.3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145

5.3.1 DWDM硬件146

5.3.2 DWDM网络结构147

5.4 性能和设计注意事项148

5.3.3 DWDM的优缺点148

5.5 本章回顾149

6.1.1 物理介质150

6.1 物理层协议和接口150

第6章 物理层协议和网络接入技术150

6.1.2 RS-232-C、EIA-232-E、EIA-449和ITU-T V.24/V.28接口标准151

6.1.4 T1/E1和D4/ESF的成帧和格式152

6.1.3 ITU-T X.21和X.21bis接口152

6.1.7 HIPPI153

6.1.6 HSSI153

6.1.5 AMI和B8ZS线路编码153

6.1.8 企业级系统连接(ESCON)体系结构154

6.1.10 光纤信道标准(FCS)155

6.1.9 光纤连接(FICON)体系结构155

6.1.11 IEEE 802物理接口157

6.2 接入网络161

6.2.2 企业或大型商业事务所可以选择的网络接入方式162

6.2.1 普通用户或住宅可以选择的方式162

6.3.1 UTP163

6.3 铜介质网络接入技术163

6.3.2 拨号上网或传统的模拟调制解调器164

6.3.3 ISDN165

6.3.4 DSL170

6.4 有线网络接入技术175

6.4.2 双向有线电缆如何工作176

6.4.1 同轴电缆176

6.4.4 电缆调制解调器标准177

6.4.3 与有线网络接入方式有关的设备177

6.5 光纤接入技术178

6.6.1 移动无线179

6.6 空中接入技术179

6.6.3 卫星181

6.6.2 固定无线181

6.7 本章回顾183

7.1 背景知识:数据链路层的概念187

第7章 局域网(LAN)环境下的通用协议与接口187

第3部分 协议与接口:第二层187

7.2.2 DDCMP(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188

7.2.1 BCS(二进制同步控制)协议188

7.2 数据链路层协议188

7.2.3 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协议189

7.2.4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190

7.2.5 链路接入规程(LAP,Link Access Procedure)协议192

7.3 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的协议193

7.2.6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以及串行线路接口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face Protocol)193

7.3.1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194

7.3.2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195

7.4.1 802.3 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以太网)197

7.4 以太网、令牌环、令牌总线以及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197

7.4.2 802.4令牌总线198

7.4.3 802.5令牌环199

7.4.4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200

7.4.5 FDDI-Ⅱ205

7.4.7 吉比特(1000Mbit/s)以太网206

7.4.6 100Mbit/s以太网:100BaseT和100VG-AnyLAN206

7.5 桥接协议207

7.5.2 IBM的源路由协议(SRP,Source Routing Protocol)208

7.5.1 IEEE 802.1生成树协议(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208

7.6 局域网环境中的交换技术209

7.5.4 源路由扩展209

7.5.3 源路由透明(SRT,Source Route Transparent)桥接209

7.6.2 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局域网交换机210

7.6.1 以太网和令牌环局域网交换210

7.6.3 局域网交换操作211

7.6.4 VLAN(虚拟局域网)和局域网模拟212

7.7 本章回顾213

8.1 背景214

第8章 帧中继214

8.2 帧中继规范216

8.2.1 帧格式217

8.2.2 用户—网络接口(UNI)221

8.2.3 网络—网络接口(NNI)225

8.3 帧中继的设计226

8.3.2 帧中继端口227

8.3.1 接入227

8.3.3 虚电路228

8.3.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帧229

8.3.5 帧中继拆装设备(FRAD)230

8.3.6 容错设计和故障恢复选项231

8.3.7 集成接入233

8.4 VoFR234

8.3.8 价格234

8.5 性能和设计时的考虑235

8.5.1 拥塞控制体系236

8.5.2 增强的网络特性239

8.6 帧中继的优缺点240

8.7 本章回顾242

9.1 市场规模和增长243

第9章 公共的广域网协议:ATM243

9.2 背景:ATM的定义244

9.3.4 ATM作为一种广域网传输服务245

9.3.3 ATM作为经济的、综合的接入245

9.3 ATM的不同方面245

9.3.1 ATM作为一种体系结构和技术245

9.3.2 ATM作为一种接口和协议245

9.4.1 ATM信元246

9.4 ATM协议运作:ATM信元和传输246

9.4.2 信元分割举例247

9.4.3 ATM信元大小248

9.5.1 传输路径、虚路径和虚通道模拟249

9.5 ATM网络基础249

9.5.2 传输路径(TP)、虚路径(VP)和虚通道(VC)251

9.5.3 虚路径连接(VPC)和虚通道连接(VCC)252

9.6.2 一个ATM交换的例子253

9.6.1 一个简单的ATM的例子253

9.6 操作的理论253

9.8 平面层的原理:概述255

9.7 B-ISDN协议参考模型255

9.9 物理层257

9.9.1 物理介质依赖(PMD)子层257

9.9.3 TC映射的举例258

9.9.2 传输(TC)集中子层258

9.9.5 TC信元速率退耦260

9.9.4 TC头差错校验(HEC)功能260

9.10 ATM层:协议模型261

9.11 ATM层与信元的定义262

9.11.2 ATM UNI信元结构详述263

9.11.1 ATM的UNI和NNI的定义263

9.11.4 ATM信元头部字段定义264

9.11.3 ATM NNI信元结构详述264

9.11.7 CLP字段的含义265

9.11.6 PT字段的含义265

9.11.5 使用VPI/VCI进行中继和复用265

9.13 流量和拥塞控制的定义266

9.12 流量描述符和参数266

9.14.2 AAL服务属性分类267

9.14.1 AAL协议结构定义267

9.14 AAL协议模型267

9.15 业务流量约定和QoS268

9.14.3 AAL定义268

9.15.1 参考模型269

9.15.2 QoS参数270

9.15.3 QoS等级271

9.15.7 ABR272

9.15.6 nrt-VBR272

9.15.4 CBR272

9.15.5 rt-VBR272

9.17.1 控制平面综述273

9.17 控制平面AAL273

9.15.8 UBR尽力而为服务273

9.16 用户平面综述273

9.17.3 ATM层VPI/VCI等级的寻址274

9.17.2 控制平面寻址和路由的定义274

9.17.5 基本路由需求和属性275

9.17.4 ATM控制平面(SVC)寻址275

9.17.7 控制平面协议模型276

9.17.6 一种简单的ATM层VCC路由设计276

9.18 管理平面277

9.19.1 公共的ATM网络结构278

9.19 ATM公共服务278

9.19.4 公共ATM服务和提供商279

9.19.3 ATM服务组成279

9.19.2 ATM服务套件279

9.21 本章回顾280

9.20 ATM的展望280

10.2.1 路由协议定义285

10.2 背景:路由协议285

第4部分 第三层的协议和接口285

第10章 上层的普通协议和接口(TCP/IP)285

10.1 第三层简介285

10.2.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286

10.2.3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288

10.2.4 路由协议比较289

10.3.2 TCP/IP的结构290

10.3.1 TCP/IP的起源290

10.3 TCP/IP协议簇290

10.3.3 TCP/IP的服务291

10.4.1 IP292

10.4 网络层(或称为Internetwork层)292

10.4.4 ARP295

10.4.3 IGMP295

10.4.2 ICMP295

10.5 传输层296

10.5.1 TCP297

10.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99

10.7.1 寻址概述300

10.7 寻址和路由设计300

10.6 应用层300

10.7.3 IP地址设计基础302

10.7.2 IP地址设计302

10.7.5 CIDR310

10.7.4 地址管理310

10.8 本章回顾311

11.1 背景:促成分组交换的早期动力312

第11章 成熟的分组交换协议312

11.1.1 分组交换的历史313

11.1.2 SMDS的历史314

11.2 ITU推荐的X.25316

11.2.2 链路层317

11.2.1 物理层317

11.2.3 分组层319

11.3 用户的连通性320

11.4.1 通信特性321

11.4 操作理论321

11.4.2 X.25分组交换的基本操作322

11.5.1 PVC和虚拟呼叫323

11.5 网络层的功能323

11.5.2 VC和LCN325

11.5.3 X.25控制分组格式326

11.5.4 正常数据分组格式327

11.5.5 数据流控制和加窗328

11.6 X.75网间互联协议329

11.5.6 快速连接选项329

11.9 SMDS和IEEE 802.6331

11.8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a Service)331

11.7 优点和不足331

11.10 用户接口和接入协议334

11.10.1 SMDS L3_PDU335

11.10.3 SIP336

11.10.2 SNI336

11.10.5 FR接入337

11.10.4 DXI337

11.10.6 SMDS接入ATM338

11.11.2 源地址验证和地址屏蔽339

11.11.1 单播和多播(组寻址)339

11.11 寻址和资费控制339

11.11.4 SIR接入类别340

11.11.3 SIR接入类作为通信和阻塞控制340

11.13 本章回顾341

11.12 设计考虑341

12.1 背景345

第12章 需求的定义345

第5部分 需求、规划和技术的选择345

12.2 商业挑战和需求346

12.3 技术挑战和需求347

12.4 在工业中的市场和技术需求的例子348

12.5 用户需求349

12.6.1 信息或数据基本长度352

12.6 网络流量352

12.6.2 调节网络中的数据大小353

12.7 流量特性354

12.8.1 通常应用的需求357

12.8 协议357

12.8.2 应用的构架358

12.9 时间和延时考虑359

12.8.3 寻址和命名方案359

12.10.2 地理上的需求361

12.10.1 用户—网络和网络—网络的连通性361

12.10 连通性361

12.10.4 现有的构架362

12.10.3 集中式和分布式结构362

12.12 用户控制的数量363

12.11 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可维护性363

12.10.5 远程接入363

12.14.2 收费364

12.14.1 网络管理364

12.13 可扩展性、可伸缩性和可发展性364

12.14 服务的各个方面364

12.15 预算的限制365

12.14.5 用户支持365

12.14.3 冗余和灾难恢复365

12.14.4 安全性365

12.17 本章回顾366

12.16 政策因素366

13.1 背景:吞吐量计算367

第13章 业务流量工程与容量计划367

13.1.2 系统开销的影响368

13.1.1 分组/秒、帧/秒、信元/秒368

13.2.2 通用信源模型参数369

13.2.1 信源模型业务流量参数特性369

13.2 业务流量工程基础:业务流量特征和信源模型369

13.2.3 泊松到达过程和马尔可夫过程370

13.3.1 用户业务流的统计行为371

13.3 传统的业务流量工程371

13.3.2 语音业务流模型(Erlang分析)372

13.4.1 队列系统模型符号373

13.4 数据队列和分组交换业务流的建模373

13.4.3 应用和性能计算374

13.4.2 马尔可夫队列系统模型374

13.4.5 贝努利(Bernoulli)过程和高斯(Gaussian)近似376

13.4.4 马尔可夫队列分组交换系统的例子376

13.4.6 业务流工程的复杂性377

13.4.8 信元缓冲器溢出分析378

13.4.7 缓冲器溢出和性能378

13.4.9 统计复用增益380

13.4.11 DQDB业务流建模382

13.4.10 局域网业务流建模382

13.5.2 繁忙小时的数据等价384

13.5.1 标准繁忙小时的计算384

13.5 为峰值进行设计384

13.6.1 产生延迟的原因385

13.6 延迟(Delay)或等待时间(Latency)385

13.6.2 电路、消息、分组和信元交换延迟基础386

13.6.3 延迟对应用的影响387

13.6.4 信息丢失对应用的影响388

13.7 可用性和可靠性390

13.6.5 数据服务延迟390

13.7.1 可用性391

13.7.3 其他的性能量度和SLA392

13.7.2 可靠性392

13.8 极端条件下的反应能力393

13.7.4 故障承受能力393

13.10 建立业务流矩阵(Traffic Matrix)394

13.9 网络性能建模394

13.10.2 建立业务流矩阵395

13.10.1 非对称和对称式分布395

13.10.3 对矩阵的进一步解释396

13.11 设计软件397

13.10.4 容量计划和网络视角397

13.12 软件的分类398

13.13 设计软件的类别399

13.12.3 事件管理软件399

13.12.1 设计软件399

13.12.2 配置管理软件399

13.13.2 逻辑设计软件400

13.13.1 物理设计软件400

13.13.4 物理、逻辑和统计设计的集成401

13.13.3 统计设计软件401

13.14.5 设计402

13.14.4 最优化402

13.14 设计方案的组成402

13.14.1 可视化402

13.14.2 仿真402

13.14.3 特性402

13.16 需求403

13.15 设计方案的类型403

13.14.6 检测403

13.14.7 报告403

13.14.8 性能分析403

13.16.2 软件的支持404

13.16.1 用户输入404

13.16.3 报告性能405

13.16.5 专用线用户网络的设计需求406

13.16.4 用户的功能性406

13.16.9 个性化需求407

13.16.8 多协议用户网络设计的需求407

13.16.6 FR和ATM用户网络设计需求407

13.16.7 分组交换以及路由用户网络设计的需求407

13.18 我应该每隔多久进行优化408

13.17 商业软件408

13.16.10 其他需求408

13.19 本章回顾409

14.1.1 数据通信方法的分类410

14.1 基于电路、消息、分组以及信元交换的方法410

第14章 技术比较410

14.1.2 专用网与交换式网络的比较411

14.2.3 流量、冲突和流控制413

14.2.2 交换方法413

14.2 分组交换服务的方方面面413

14.2.1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则413

14.2.5 OSI功能映射414

14.2.4 协议功能对比414

14.3.5 网络方面的总结415

14.3.4 协议特定功能415

14.3 通用的分组交换网络的特性415

14.3.1 网络寻址思想415

14.3.2 路由方法415

14.3.3 网络接入和拓扑415

14.4 专用和公共网络416

14.5.3 什么时候需要帧中继服务418

14.5.2 什么时候需要X.25服务418

14.5 公共网络服务的选择418

14.5.1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专线418

14.5.7 传输特性419

14.5.6 什么时候你需要公共数据服务419

14.5.4 什么时候你需要ATM服务419

14.5.5 什么时候你需要IP服务419

14.6.1 效率和性能421

14.6 数据分组、帧中继和信元交换的商业考虑421

14.6.4 普遍存在性和市场需求422

14.6.3 整合的节约422

14.6.2 CPE硬件和软件的影响422

14.6.5 总体价格结构423

14.6.7 帧中继定价实例424

14.6.6 专线定价实例424

14.6.10 商业方面的总结426

14.6.9 ATM定价实例426

14.6.8 IP定价实例426

14.8.1 数据吞吐量427

14.8 应用程序的性能需求427

14.7 高速局域网协议比较427

14.8.2 突发428

14.8.3 响应时间和延迟容忍性429

14.9 本章回顾430

第15章 选择服务运营商433

第6部分 选择服务运营商433

15.2 RFP过程434

15.1 RFI过程434

15.2.2 网络的实例435

15.2.1 RFP结构435

15.3 选择制造厂商436

15.2.4 分析和评估RFP响应436

15.2.3 招标436

15.3.1 需求矩阵和评价方法437

15.3.2 哪一个交易是重要的438

15.3.3 公共服务网络服务和专用网络441

15.3.6 制造商的技术专长442

15.3.5 制造商的承诺和支持442

15.3.4 遵循行业标准442

15.4 制造商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443

15.3.9 专门的制造商和未来的情况443

15.3.7 制造商的交付日期和现实情况443

15.3.8 产品的公告性能以及产品的特性443

15.5 用户和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协议444

15.6 服务级别445

15.8 你的公司的未来业务446

15.7 网络和系统的管理能力446

15.10 国际数据网络类型447

15.9 国际网络447

15.11.1 世界范围的资产分离和用户448

15.11 不断改变角色的PTT448

15.11.2 主要的公共服务运营商和PTT449

15.12.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450

15.12.1 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昂贵而性能低劣的设施450

15.12 传输网络450

15.13 国际性的设计方案451

15.12.5 国际的外部采购和联合的合作伙伴关系451

15.12.3 国际专线的费用和VPN服务费用的比较451

15.12.4 外国服务运营商451

15.14 本章回顾452

16.1 网络设计层次455

第16章 接入网络设计455

第7部分 网络设计和管理455

16.1.1 应用层456

16.1.4 主干层457

16.1.3 接入层457

16.1.2 驻地结构或本地企业机构层457

16.2.1 物理连通性458

16.2 接入层设计458

16.2.2 协议460

16.2.4 QoS461

16.2.3 交换和路由461

16.4 网络拓扑和硬件463

16.3 接入网络的容量463

16.4.1 随处可得的接入464

16.4.2 分等级的接入465

16.4.3 分等级的接入和随处可得的接入比较466

16.4.4 主干紧缩467

16.6 远程办公469

16.5.3 接入节点数目和类型469

16.5 完成接入网络设计469

16.5.1 应用程序和协议智能性确认469

16.5.2 接入设备的层次469

16.8 本章回顾470

16.7 使用电话线的局域网470

17.1 背景:WAN的历史471

第17章 主干网络设计471

17.2 主干网的需求472

17.2.1 协议473

17.2.2 技术474

17.3.1 链路使用476

17.3 主干网络性能476

17.3.2 主干容量477

17.3.4 未来的容量480

17.3.3 路径选择480

17.4.1 星形设计481

17.4 主干布局481

17.4.3 网格化和完全网格化482

17.4.2 环路(Loop)482

17.4.4 菊花链483

17.4.5 主干中的主干(Backbones within Backbones)484

17.5.1 需求推动拓扑的发展486

17.5 主干拓扑策略486

17.6.2 段的划分487

17.6.1 优化信息分组/帧/信元大小487

17.5.2 混合技术487

17.6 网络的调整487

17.6.4 带宽488

17.6.3 窗口尺寸488

17.8 本章回顾489

17.7 将网络连在一起489

17.6.5 排队489

18.1 背景491

第18章 保护你的网络491

18.2 安全威胁493

18.3 安全保护措施494

18.3.2 密码程序495

18.3.1 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495

18.3.4 安装防火墙496

18.3.3 反病毒软件496

18.3.5 建立虚拟专用网498

18.4.1 安全政策500

18.4 网络安全设计500

18.4.2 防火墙设计503

18.4.3 VPN设计505

18.5 性能和设计中的一些问题509

18.6 本章回顾510

19.1 背景511

第19章 文档编制和网络管理511

19.2 组织职责512

19.3 文档513

19.3.1 工程计划513

19.3.2 运行和维护手册514

19.4 OAM P515

19.4.1 OAM P功能模型515

19.4.2 集总式和分布式网络管理515

19.5 SNMP516

19.5.1 MIB结构518

19.5.2 SNMPv1519

19.5.3 SNMPv2519

19.5.4 SNMPv3520

19.6 RMON522

19.7 设计一种网络管理解决方案524

19.8 网络管理的趋势527

19.8.1 7×24×365昼夜不停运行527

19.8.2 多厂商、多传输网络问题528

19.8.3 在显示管理方面的改进529

19.8.4 人工智能(AI)/神经网络530

19.9 外部采购和分包趋势的继续530

19.10 什么时候停止设计并开始实施网络建设531

19.11 本章回顾531

20.1 SONET上的分组(PoS,Packet over SONET)535

第20章 新技术介绍535

20.1.1 PoS帧535

第8部分 新技术535

20.1.2 PoS应用536

20.1.3 对PoS优点的总结537

20.2 光纤交换/路由538

20.3 MPLS540

20.3.1 MPLS协议541

20.3.2 详细的操作过程542

20.3.3 MPLS的改进543

20.3.4 MPLS的业务流工程543

20.3.5 GMPLS、LMP和WaRP544

20.4 城域以太网544

20.5 VDSL545

20.6 无线广播网络546

20.7 基于信息分组的语音(VoP)549

20.7.1 原理549

20.7.2 信令控制协议551

20.7.3 VoP设计基础551

20.8 本章回顾552

附录A 缩略语554

附录B 标准资源573

附录C IP掩码参考表577

附录D IP网络地址参考5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