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教程 第1卷 先秦两汉时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教程 第1卷 先秦两汉时期](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4729985.jpg)
- 姜义华主编;刘泽华本卷主编;陈雍等本卷编撰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797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中国-通史-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古代史-秦汉时代-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教程 第1卷 先秦两汉时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通史教程》几个问题的说明 姜义华1
第一章 史前时代——从群团到酋邦 陈雍 1
目录1
第一节 关于史前时代2
第二节 史前的环境3
第三节 史前的人类4
一、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和智人5
插图6
图1-1 北京直立人(复原像)6
二、新石器时代的人种成分7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群团社会阶段8
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9
图1-2 西侯度石器10
图1-3 北京人石器11
二、觅食社会的生活方式13
图1-4 山顶洞人骨角器和装饰品13
三、最早的精神生活17
图1-5 阎家岗“营房”遗迹17
四、群团社会组织19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部落社会阶段19
一、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20
二、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形成21
图1-6 北方地区前仰韶时期陶器23
图1-7 北方地区仰韶时期陶器25
图1-8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28
图1-9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29
三、农耕兴起后的社会生产与生活30
图1-10 红山文化玉器36
图1-11 姜寨聚落(复原图)38
图1-12 半坡第41号房屋(复原图)39
图1-13 大地湾第901号大房址(平面图)41
四、农业发生后的原始艺术42
图1-14 阎村绘画鹳鱼石斧图43
图1-16 乌兰察布岩画44
图1-15 大地湾绘画葬礼图44
图1-17 白音长汗石雕女像、东山嘴泥塑女像、牛河梁泥塑人头像45
图1-18 太平庄鹰形鼎和大汶口狗形鬶46
图1-19 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46
图1-20 半坡文化彩陶盆图案47
图1-21 半坡文化陶器符号48
图1-22 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48
五、农业发生后的原始宗教49
图1-23 西水坡第45号墓51
图1-24 横阵遗址排葬墓55
六、氏族社会组织56
图1-25 大汶口第35号墓58
一、龙山时期诸文化58
第六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酋邦社会阶段58
图1-26 龙山文化陶器59
图1-27 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陶器61
图1-28 半山—马厂、齐家文化陶器62
图1-29 游邀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器63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进步与青铜的出现64
图1-30 良渚文化玉器67
三、城堡勃兴与酋邦普遍出现68
图1-31 平粮台城址(平面图)70
四、社会分化与分层社会初萌71
图1-32 尹家城第15号墓72
图1-33 尹家城第129号墓73
五、宗教信仰的重大变化74
图1-34 良渚文化“神徽”图案76
六、古史传说中的酋邦社会77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代——早期国家阶段 朱凤瀚 80
第一节 文献所见夏、商、西周的年代82
一、地理环境86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86
图2-1 汉代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88
二、气候条件89
一、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夏族史迹91
第三节 夏王朝的史迹91
图2-2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塔儿山位置图94
二、文献中所见夏王朝94
三、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98
图2-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平面图)99
图2-4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鸟瞰图)100
图2-5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101
第四节 商、西周王朝的兴衰103
一、商族的起源与商王朝的兴衰103
1.商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103
2.成汤灭夏与立国106
3.早商史事与盘庚迁殷107
4.武丁时期的强盛110
图2-6 武丁时期有关征伐诸方国的卜辞111
5.商王朝的衰败112
1.克商以前周族的历史114
二、周族的崛起与西周王朝的兴亡114
2.周人势力的东进与武王克商117
图2-7 利簋及其铭文120
图2-8 ?方鼎铭文121
3.周初政治新秩序的建立121
图2-9 琉璃河西周墓地M52出土的尊与其铭文126
4.昭王南伐楚荆与穆王远征126
5.动荡不安的西周晚期社会129
第五节 商、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132
一、王位继承制132
二、官制与中央统治机构135
图2-10 有关“多马”、“多射”的殷墟甲骨文140
三、军事组织140
四、国土结构143
第六节 商、西周社会的经济形态146
一、商代的王田与耕作146
二、西周封赐制度下的土地等级占有与农业劳役148
图2-11 西周青铜器大盂鼎铭文149
三、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51
一、商人的家族组织155
第七节 商、西周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生活155
二、西周贵族家族157
三、西周庶民家庭159
第八节 商、西周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160
一、青铜器160
图2-12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鹗尊161
二、商、西周的都邑及其宫室建筑162
1.商早期重要城址162
2.安阳殷墟164
图2-13 凤雏甲组建筑(复原图)166
3.周原与丰镐遗址166
三、文字与文献168
1.关于汉字的起源168
2.甲骨文与金文169
图2-14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170
图2-15 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的甲骨文172
3.西周的文献典籍173
图2-16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173
图2-17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小子?卣铭文174
四、天文、历法175
五、宗教177
1.商人的神灵系统、祭祀与占卜177
图2-18 龟腹甲上的钻、凿与卜兆179
2.周人对“上帝”与“天”的崇拜及宗教活动179
图2-19 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有字卜骨182
第九节 夏、商、西周时代中国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183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183
二、广汉三星堆青铜文化183
三、江西吴城文化184
图2-20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185
图2-21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186
图2-22 江西清江吴城出土的陶文18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区域性集权国家的形成 赵伯雄 刘泽华188
一、天子衰微与诸侯坐大190
第一节 从五霸到七雄190
图3-1 春秋形势图192
二、五霸迭兴192
1.最先称霸的齐桓公193
2.晋文公的霸业194
3.晋、楚霸权的转移195
5.吴、越的北上争霸197
4.弭兵之会197
三、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199
6.秦霸西戎199
图3-2 战国形势图200
1.三家分晋201
2.田氏代齐202
3.燕的崛起203
4.秦与楚203
5.其他小国204
四、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204
1.魏、楚、齐、韩、赵的改革204
2.秦商鞅变法206
五、兼并战争与走向统一208
1.战国前期:魏国称霸209
2.战国中期:秦、齐对峙与合纵连横209
3.齐、燕互伐与齐的衰落211
4.战国后期:秦灭六国212
第二节 国家制度的演变与君主集权的形成213
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14
1.春秋时代大夫的封邑214
2.郡县制的产生与推广215
二、赋税制度的演变217
1.春秋时期的“赋税”217
2.“初税亩”与地租形态的改变217
3.赋制的变革218
4.战国赋税制度219
三、俸禄制度的改变与官僚制度的形成220
1.俸禄制度的改变220
2.世官制向官僚制的转化221
3.战国官制222
4.战国仕进途径223
5.考课制度224
四、爵位与等级制度224
1.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224
2.以秦爵二十等为代表的战国等级制225
五、兵制226
1.公室军队与大夫私卒226
2.战国兵权的集中227
六、礼与法228
1.“礼崩乐坏”229
2.成文法的颁布229
第三节 铁器时代的开始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230
一、铁器时代的开始230
二、铁钢冶炼与手工业的全面发展231
1.冶铁技术的进步231
图3-3 河北兴隆出土的战国铁工具——范232
2.手工业的全面发展234
3.手工业的官营与私营235
三、农业生产的进步236
1.牛耕与细作236
2.水利237
1.春秋时代的商业238
四、商品经济的发展238
3.农作物的品类238
2.金属货币的制造与流通239
图3-4 战国金属货币(拓本)241
3.中心市场与城市242
4.市场管理与关征242
图3-5 鄂君启节铭文(摹本)244
5.经商术245
第四节 社会分层与阶级246
一、春秋时期的大夫与国人246
二、战国地主的几种类型249
三、“士”阶层的崛起251
四、战国时代的农民253
五、奴隶255
六、工商业中的分层256
第五节 华夏与戎狄蛮夷的关系258
一、华夏民族的生成258
1.狄人的种类与分布260
二、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的分布260
2.戎人的种类与分布261
4.群蛮、百濮与扬越261
3.东方诸夷261
三、战国时的周边民族262
四、各民族间的斗争与相互影响263
1.春秋时的夷夏之争263
2.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265
第六节 社会生活与风俗268
一、婚姻与家庭268
二、饮食、服饰、宫室、舟车272
三、宗教、祭祀与占卜276
1.宗教与诸神崇拜276
图3-6 战国楚墓出土帛画(摹本)277
2.慎终追远与厚葬278
3.占卜280
1.天道、王道、人道观念282
一、由崇天向尊道、重人的转变282
第七节 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282
2.先人而后神284
二、老子、孔子、李悝、墨子、孙子284
1.《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与无为政治285
2.孔子的伦理政治与中庸之道287
3.李悝的变法与法治思想291
4.墨子的兼爱、互利与尚同论292
5.孙子与《孙子兵法》295
三、诸子百家与争鸣297
1.儒家:孟子、荀子、《易传》298
2.道家:庄子、马王堆《老子》卷前古佚书308
3.法家:慎到、《商君书》、《韩非子》316
4.阴阳家:邹衍和《月令》327
5.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329
6.兵家、农家、纵横家和杂家331
四、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范式的形成335
五、文学、史学和科学技术339
1.文学339
2.史学340
3.科学技术341
第四章 秦、两汉时代——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巩固和延续 葛剑雄 343
第一节 统一帝国的建立和延续345
一、“二世而亡”的秦朝345
1.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345
图4-1 秦形势图346
2.秦始皇之死——危机的爆发347
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348
1.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349
二、从群雄逐鹿到西汉的建立和巩固349
2.“强本弱末”和消灭异姓诸侯350
4.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和“推恩”的实施351
3.吕后专权始末351
三、国力恢复、极盛和中兴352
1.“文景之治”352
2.极盛的汉帝国353
图4-2 西汉形势图354
3.危机和中兴355
四、王莽代汉及改制的失败356
1.走向崩溃的西汉356
2.王莽代汉356
3.托古改制的失败357
五、东汉的建立358
1.赤眉、绿林起义和新朝覆灭358
2.刘秀的崛起和东汉的建立359
1.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360
六、东汉的兴衰360
图4-3 东汉形势图361
2.外戚与宦官交替擅权362
3.清议之风与党锢之祸363
4.黄巾起义364
5.曹操的崛起和三国鼎立的形成364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366
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366
1.帝制的确立和巩固366
2.中央政权机构369
3.地方政权机构371
二、主要制度373
1.监察和选举373
图4-4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田律》及释文374
2.法律与刑罚378
3.兵役和国防380
4.赋税和财政381
5.土地制度385
6.交通运输和驿传387
三、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88
1.秦汉与匈奴的战争388
2.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与“三通三绝”391
3.对百越的征服393
4.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395
5.朝鲜四郡的设置与东北诸族396
7.秦汉的辽阔疆域397
6.羌人的反抗与内迁397
8.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民族融合398
1.张骞通西域和甘英出使399
四、秦汉帝国与世界399
2.丝绸之路的开通400
3.海上交通401
一、自然环境402
第三节 以华夏为中心的社会物质文明402
1.由暖变寒的气候403
2.自然灾害及其影响404
3.黄河的决溢改道405
4.植被的变迁406
二、人口407
1.缓慢增长和急剧下降:人口数量的变化408
2.大规模的移民和人口再分布409
图4-5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密度图412
3.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的特点413
三、农牧业和水利414
1.农具的改进和耕种技术的提高414
图4-6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农具415
2.农田水利的开发417
3.畜牧业的消长419
四、手工业和商业420
1.手工业420
图4-7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罗绮面曲裾袍的形制422
2.商业424
1.首都和政治中心426
五、区域特点426
2.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及其中心428
3.城市和乡村430
4.地理区域432
六、社会阶层435
1.诸侯王、列侯、宗室435
2.官吏、豪强、大族436
3.商人、手工业主437
4.农民(编户民、佃客、佣工)438
5.奴婢、刑徒439
1.居住441
七、社会生活和风尚441
2.饮食442
3.服饰443
4.出行445
5.婚丧习俗446
图4-8 秦始皇陵图447
6.祭祀、信仰、宗教449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451
一、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451
二、西汉初的诸子及其对帝国政治的设计453
1.陆贾论从“马上”到“诗书”政治的转变453
2.汉初的无为政治和《淮南子》454
3.贾谊论攻守之术和治安策456
4.晁错的耕战与法治思想457
三、独尊儒术与经学457
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大一统457
2.“五经”与五经博士459
3.儒家在官与在野之争460
4.谶纬之学与《白虎通义》462
5.经学思维方式464
四、对谶纬化经学的怀疑与社会批判思潮466
1.扬雄、桓谭对谶纬经学的批判466
2.王充对孔子的怀疑及其社会思想467
3.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467
五、文学和史学468
1.文学468
2.史学470
六、科学技术471
1.天文、历法、数学、地学471
2.医学473
3.物理学、化学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