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下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下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715652.jpg)
- 秦大河,陈宜瑜,李学勇总主编;陈宜瑜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577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研究-中国;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下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前言1
下卷摘要1
第11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14
提要14
11.1 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5
11.1.1 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异同性及趋势15
11.1.2 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与影响17
11.1.3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影响21
11.2 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27
11.2.1 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综合分析框架27
11.2.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9
11.2.3 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及社会经济影响35
11.2.4 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41
主要参考文献47
第12章 气候与环境未来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9
提要49
12.1 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49
12.1.1 CO2加倍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49
12.1.2 温度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1
12.1.3 水分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2
12.1.4 水热与CO2协同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3
12.1.5 UV-B辐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4
12.1.6 臭氧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5
12.1.7 人为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57
12.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58
12.2.1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58
12.2.2 森林生态系统59
12.2.3 草原生态系统62
12.2.4 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64
12.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67
12.3.1 海岸湿地生态系统67
12.3.2 珊瑚礁生态系统70
12.3.3 红树林生态系统72
主要参考文献73
13.1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80
第13章 农业、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分析80
提要80
13.1.1 农业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范围81
13.1.2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81
13.1.3 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农业的影响84
13.1.4 农业的脆弱性与可持续性85
13.1.5 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86
13.1.6 适应性对策87
13.2 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88
13.2.1 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估88
13.2.2 植物的敏感性和中国生态与环境的敏感带分布90
13.2.3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91
13.2.4 脆弱性评估和脆弱区分布94
13.2.5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97
1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98
13.3.1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义及影响因子98
13.3.2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100
13.3.3 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102
13.3.4 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指标103
13.3.5 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分布104
13.3.6 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109
主要参考文献111
第14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114
提要114
14.1.1 冰雪变化的利弊分析115
14.1 冰川、积雪、冻土未来变化的利弊分析115
14.1.2 冻土变化的影响120
14.2 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的利弊分析124
14.2.1 森林变化的利弊分析124
14.2.2 草地变化的利弊分析132
14.3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利弊分析135
14.3.1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历史借鉴135
14.3.2 国际研究成果对气候可能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未来变化的科学参考139
14.3.3 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143
14.4 土地退化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145
14.4.1 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可能影响145
14.4.2 土地盐碱化152
14.4.3 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与未来趋势预估156
14.5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与交通部门影响的利弊分析165
14.5.1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工业原材料部门的影响165
14.5.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食品制造与加工业的影响167
14.5.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168
14.5.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169
14.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服务业和居民生活影响的利弊分析170
14.6.1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170
14.6.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保险业与金融投资领域的影响172
14.6.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178
14.6.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181
14.7 结语184
主要参考文献188
第15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195
提要195
15.1 气候与环境变化分区195
15.1.1 分区原则与方法195
15.1.2 分区结果196
15.2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197
15.2.1 战略地位197
15.2.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198
15.2.3 主要对策201
15.3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东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03
15.3.1 战略地位203
15.3.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204
15.3.3 主要对策207
15.4.1 战略地位209
15.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东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09
15.4.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210
15.4.3 主要对策214
15.5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中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17
15.5.1 战略地位217
15.5.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218
15.5.3 主要对策222
15.6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华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23
15.6.1 战略地位224
15.6.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影响225
15.6.3 主要对策230
15.7.1 战略地位232
15.7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32
15.7.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问题及影响233
15.7.3 主要对策237
15.8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北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38
15.8.1 战略地位239
15.8.2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39
15.9 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综合分析244
15.9.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与环境变化挑战244
15.9.2 中国区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46
15.9.3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战略对策247
主要参考文献256
提要258
第16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及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258
16.1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重大工程与经济建设的影响259
16.1.1 沿海地区的基本特点259
16.1.2 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260
16.1.3 对策措施264
16.2 气候变化与长江流域旱涝灾害及三峡工程的关系266
16.2.1 长江流域的历史暴雨洪水266
16.2.2 长江流域的干旱及枯水径流267
16.2.3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主要因素269
16.2.4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水和枯水的可能影响272
16.2.5 气候变化对三峡水库运行风险的可能影响274
16.2.6 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276
16.3 华北水资源短缺与南水北调277
16.3.1 影响华北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与社会因素278
16.3.2 近50年华北地区径流变化280
16.3.3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及其调水量282
16.3.4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的可能影响284
16.3.5 华北水资源短缺的适应性对策286
16.4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山地灾害影响的利弊分析287
16.4.1 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影响的趋势287
16.4.2 对高寒山地冰雪灾害的影响291
16.4.3 山地灾害发展态势及防御对策296
16.5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寒区工程的影响301
16.5.1 冻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01
16.5.2 气候变化对寒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305
16.5.3 寒区工程稳定性对策308
16.6 气候变化与西北沙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308
16.6.1 气候变化与西北干旱区的沙漠化308
16.6.2 气候变化与西北半干旱区水土流失313
16.7 气候变化与退耕退牧还林还草315
16.7.1 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的位移315
16.7.2 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316
16.7.3 退耕退牧与三北防护林建设318
16.7.4 调整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319
16.8 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影响320
16.8.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变化320
16.8.2 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其环境生态效应322
16.8.3 未来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325
16.8.4 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与环境的作用分析328
16.8.5 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329
主要参考文献331
第17章 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分析335
提要335
17.1 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335
17.1.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335
17.1.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336
17.1.3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排问题339
17.1.4 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341
17.1.5 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伴生效益342
17.2.1 情景方法论345
17.2 排放情景分析345
17.2.2 情景定义和主要假定346
17.2.3 情景结果349
17.2.4 全球减缓情景352
17.2.5 减缓情景政策355
17.2.6 不确定性分析357
17.3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对策358
17.3.1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领域359
17.3.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减排增量成本366
17.3.3 碳减排的宏观影响368
17.4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373
17.4.1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综合分析的必要性373
17.4.2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差别和联系375
17.4.3 减缓和适应的协同376
17.4.4 适应性排放问题377
17.4.5 减缓和适应的权衡取舍378
17.4.6 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380
17.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381
17.5.1 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381
17.5.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382
17.5.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383
17.5.4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384
主要参考文献385
下卷名词解释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