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理学
  • 谢晖,陈金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574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转型社会的法理面向——纯粹法理学导言1

一、普通法理学及其研究对象1

目录1

二、纯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三、纯粹法理学的研究范围6

四、纯粹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9

第一节 宏观存在视角的法律概念15

一、作为存在的、可被实证的法律15

第一章 法律概念15

二、从宏观存在视角理解法律概念17

第二节 作为法律要素的法律概念23

一、法律的构成要素23

二、作为法律构成要素的法律概念25

第三节 法律的特征28

一、规范之为法律的特征28

二、强制之为法律的特征29

三、法律的普遍性特征30

四、法律的公开特征31

五、法律的明晰特征32

六、法律的可诉特征33

七、法律的程序特征34

第四节 法律概念与司法35

一、宏观存在视角的法律概念与司法35

二、作为法律要素之法律概念与司法37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含义与特征41

一、法律体系的含义41

第二章 法律体系41

二、法律体系的特征43

第二节 演绎建构主义的法律体系——立法中心主义的法律体系50

一、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含义50

二、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特征50

三、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逻辑根据51

第三节 归纳进化主义的法律体系——司法中心主义的法律体系54

一、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含义54

二、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55

三、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哲学基础56

一、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划分59

第四节 法律体系与司法59

二、法律体系对司法的作用61

三、司法对法律体系的作用63

第三章 法律原则67

第一节 法律原则的含义及特征67

一、法律原则的含义67

二、法律原则的特征69

一、法律原则分类的不同观点72

第二节 法律原则的分类72

二、不同视角下的法律原则分类73

第三节 法律原则的效力和适用条件77

一、法律原则效力问题的争议77

二、法律原则的效力何在78

第四节 法律原则与司法83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83

二、法律原则对司法的作用83

三、法官和司法活动对法律原则的作用85

第一节 法律规则的含义与特征89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89

第四章 法律规则89

二、法律规则的特征90

第二节 法律规则的分类94

一、以法律规则的内容为根据的分类94

二、以法律规则的完整程度为根据的分类96

三、以法律规则的效力为根据的分类97

四、以法律规则与其调整对象在逻辑上的关系为根据的分类99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要素100

一、法律规则要素的含义及学说100

二、法律规则要素的具体内容101

第四节 法律规则与司法108

一、两者的一般关系108

二、法律规则是司法的主要规范依据109

三、司法对法律规则的完善功能111

第五章 判例规则115

第一节 判例规则的基本含义115

一、判例作为法律规则115

二、判例规则的学理界定116

三、判例规则的普遍价值118

一、对我国既有判例(法律)观念的反思119

第二节 判例规则的法律性质119

二、判例规则的法律性质120

三、判例法规则与人类经验123

第三节 判例规则的特征123

一、判例规则特征的比较视域123

二、判例规则的内在特征124

第四节 判例规则与法官职业130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130

二、法官职业缔造判例规则130

三、判例规则完善法官职业132

第六章 法律实体136

第一节 法律实体的含义与特征136

一、法律实体的含义136

二、法律实体的特征137

第二节 法律实体与实质理性、形式理性141

一、实质理性的含义141

二、法律实体与实质理性142

第三节 法律实体的实践价值146

三、法律实体与形式理性146

一、法律实体是检视法律合法性的价值根据147

二、法律实体表明根据良法统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48

三、法律实体作为实质理性的规范表达,本身是法律实践的指示灯149

四、法律实体在结果意义上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权利实有状态150

第四节 法律实体与司法151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151

二、法律实体对于司法活动的作用152

三、司法活动对于法律实体的作用154

一、法律程序的含义160

第七章 法律程序160

第一节 法律程序的含义与特征160

二、法律程序的特征162

第二节 法律程序与形式正义166

一、形式正义的含义166

二、形式正义与法律的一般关系166

三、法律程序与形式正义的关系167

第三节 法律程序的实践价值171

一、法律程序方便了主体在交往行为中的路向选择171

二、法律程序预设了国家权力干预主体行为的范围172

三、法律程序提供了主体交往中权衡利弊时的行动准则174

四、法律程序打开了主体预知未来的透明视界176

第四节 法律程序与司法178

一、两者的一般关系178

二、司法过程的程序性质179

第八章 法律事实186

第一节 法律事实的含义186

一、我国学者以往关于法律事实的基本观点186

二、四个视角的法律事实187

三、法律事实的界定189

第二节 事实的规定性和法律的规范190

一、人类生活中事实的规定性与法律调整190

二、不同事实之规定性的认知方式与法律调整191

三、关于事实与法律关系的一般结论195

第三节 狭义的法律事实及其特征198

一、狭义的法律事实的概念198

二、狭义的法律事实的分类198

三、狭义的法律事实的特征200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202

第四节 法律事实与司法202

二、法官根据法律事实决疑解纷203

三、法官分析法律事实以发现法律204

四、法官依据法律事实来创制法律205

第九章 法律调整209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内涵209

一、关于法律调整的不同学术观点209

二、法律调整的主体210

三、法律调整的对象212

四、法律调整的内在动力213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214

一、法律调整机制的含义214

二、法律调整事实世界的根据215

三、法律调整事实世界的原理216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式220

一、法律调整方式的一般问题220

二、权利规范与放任性调整221

三、义务规范与导向性调整224

四、道义规范与奖励性调整225

五、越轨行为与强制性(制裁性)调整226

第四节 法律调整与司法227

一、司法作为法律调整的最终阶段228

二、司法活动需要贯彻法律调整的不同方式228

三、法律调整需要借助司法活动229

四、司法决定着法律调整的权威效果230

第一节 社会关系与法律调整232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232

第十章 法律关系232

二、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234

第二节 法律关系:概念、特征、分类235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235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237

三、法律关系的分类240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要素和运行245

一、法律调整下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245

二、法律调整下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247

三、权利义务的法律调整:法律关系的内容250

四、法律关系的运行252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253

第四节 法律关系与司法253

二、法律关系是司法的直接目的和事实根据254

三、司法活动是恢复、维护、修整法律关系的基本机制257

第十一章 法律效力261

第一节 法律效力的内涵与外延261

一、法律效力的内涵261

二、法律效力的外延263

一、法律效力逻辑前提的一般问题268

第二节 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实质合理性追求268

二、法律中的主体需要与法律效力269

三、法律中的“事物关系的规定”与法律效力271

第三节 法律的逻辑技术效力——形式合理性追求273

一、法律的逻辑技术效力的一般问题273

二、法律的表达技巧与其效力275

三、法律的程序性质与其效力277

四、法律的强制保障与其效力278

二、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实现机制279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279

第四节 法律效力与司法279

三、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创生机制280

四、司法是法律效力的补救机制282

第十二章 法律实效285

第一节 法律实效的含义解释285

一、法律实效的概念285

二、法律实效的逻辑指向286

第二节 法律实效的实现样式和条件289

一、法律实效的实现样式289

二、法律实效实现的保障机制291

第三节 法律实效与法律评估296

一、法律评估的含义296

二、法律评估的根据299

三、法律评估的作用300

第四节 法律实效与司法301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301

二、司法对法律实效的基本影响301

三、法律实效对司法活动的作用303

一、关于法律职业的不同观点308

第十三章 法律职业308

第一节 法律职业的概念——内涵与外延308

二、法律职业的内涵309

三、法律职业的外延311

第二节 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特征313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313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征314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活动场域321

一、三者对法律负责的原因不同322

第三节 不同法律职业之差异比较322

二、三者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同325

三、三者从业的态度不同326

四、三者从业的方式不同328

五、三者的职业性质不同328

第四节 法律职业与法治330

一、民众、法律精英与法治330

二、法律职业者与法治330

三、一般的结论335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338

一、关于法律思维定义的检索与分析339

第一节 什么是法律思维339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346

三、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347

第二节 法律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350

一、法律思维结构351

二、法律思维方法352

三、法律思维程序354

一、我国现存法律思维对法治的影响358

第三节 法律思维方式与法治358

二、法律思维对法治的积极意义360

第十五章 法律发现364

第一节 法律发现的必要性364

一、面对多种多样的法律,法官必须识别367

二、法律解释的多样性使法官必须选择368

三、司法过程的复杂性使法官必须慎思370

第二节 法律发现的立场及特征371

一、认识法律发现的立场371

二、法律发现的特征375

第三节 法律发现的思维走向379

一、法律发现的主要场所380

二、法律发现的辅助场所383

第十六章 法律渊源387

第一节 法律渊源定义的检索387

一、国际法学中的法源定义388

二、民法学与经济法学中的法源定义389

三、法理学中的法源定义391

四、法律渊源概念的进一步分析395

第二节 司法立场的法律渊源399

一、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400

二、法律渊源的实质是法官法源401

三、法律渊源与法律解释403

第三节 法律渊源的分类及其意义406

一、法官判案的正式渊源406

二、法官判案的非正式渊源409

三、法律渊源与法治413

一、法律解释的对象418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对象与目标418

第十七章 法律解释418

二、法律解释的立场420

三、法律解释的目标421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特征423

一、法律解释的独断性与探究性423

二、法律解释的创造性426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属性427

一、法律解释的原则429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原则与方法429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432

三、法律解释的方式435

四、法律解释的结果437

第十八章 法律论证441

第一节 法律论证问题的提出441

一、司法之法需要证成441

二、从法律感到法律论证445

三、法律论证的方法论意义449

一、论证与法律论证451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特征451

二、法律论证的特征455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场景及其方法460

一、法律论证的场景460

二、法律论证与正确判断463

三、法律论证与说服466

第十九章 法律推理471

第一节 对法律推理的界定471

一、法学视野中的法律推理定义472

二、法律逻辑学视野中的法律推理定义473

三、归纳推理、实质推理与法律推理474

第二节 三段论与法律推理476

一、对三段论推理的种种责难476

二、三段论意义的再生481

三、法律推理与判决理由484

第三节 法律推理对法治的意义489

一、法律推理有助于法治的实现489

二、坚信法律推理的可能性是法治论者的最后堡垒490

三、在司法过程中坚守法律推理是现代法治的特征492

后记495

热门推荐